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孫權爲何遲遲不敢稱帝?他是出於哪些考慮?

孫權爲何遲遲不敢稱帝?他是出於哪些考慮?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4.0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孫權稱帝時間尚爲晚矣,通過東吳的起家發展、家大業大,再到最終的灰飛煙滅,其實並不能證明什麼問題。衆所周知,曹丕於公元220年稱帝,劉備於公元221年稱帝,孫權於公元226年稱帝,但不知大家發現出這麼一個“似顯而非顯”的現象沒有:雖然孫權稱帝時間較晚,但是孫權卻間接熬死了曹丕和劉備,成爲了三國當中最後一個穩穩當當存在於世的政權(蜀漢於公元263年爲魏國所滅,而吳國卻於公元280年爲西晉所滅)。

孫權爲何遲遲不敢稱帝?他是出於哪些考慮?

其實在我看來,東吳不論怎麼說都是魏、蜀、吳三國鼎立以來最後的笑者、贏家。曹魏政權雖然獨大於當時,但是自曹丕駕崩之後,魏國其實就已經是名存實亡的“僞魏”政權了,因爲當時的魏國已經被司馬家族所壟斷。再看劉皇叔的蜀國,昔日蜀相諸葛亮存世之時,蜀國倒還可以勉強獨當一面,但是自諸葛亮六出祁山、病逝五丈原之後,蜀國在後主劉禪以及楊儀、姜維等“臭皮匠”的擁護之下,也已經是名存實亡了。只有孫權、孫皓治理下的吳國纔算上是實至名歸、笑到最後的一個政權。吳主孫權一生勵精圖治、爲人精明,想必他之所以沒那麼早與曹丕、劉備並肩稱帝,定然有其隱情所在!

其一:江東不穩,魏蜀對峙

當時孫權之所以沒有選擇稱帝江東,大致可以從內部隱患和外部矛盾來分析。公元200年年孫策英年早逝,與此同時,年紀尚小的孫權便代替兄長孫策繼任了江東吳主的地位。孫權執政在位期間,相比於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治理江東的方面可以說是“獨當一面,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優秀表現。在孫權的英明治理下,東吳在20年相對安穩的環境下便有了一個很快的發展。即便當時東吳坐擁二州半的天下,但是與雄踞北方的曹魏、獨守西川的蜀漢相比起來,東吳似乎還是略微遜色了一些。

孫權爲何遲遲不敢稱帝?他是出於哪些考慮? 第2張

另外,當時的魏國有司馬懿坐陣,蜀國亦有大名鼎鼎的諸葛亮坐擁,東吳貌似沒有什麼謀士能夠與司馬懿、諸葛亮相提並論、一爭高下吧?如果孫權冒然稱帝,那麼很有可能便會同時遭遇強魏和蜀漢的合擊並進,腹背受敵之下的東吳必然承受不住魏、蜀雙方的猛烈進攻。

其二:稱帝無名,善於隱忍

不知道大家可曾思考過這個問題沒有:曹丕稱帝是父親曹操一生爲其奠基下來的,曹丕稱帝是必然的。伴隨着曹丕的稱帝,劉備也就一定會緊隨其後,因爲劉皇叔一直以來都是以“北伐曹魏、匡扶漢室”作爲舉兵宗旨的。基於這種稱帝意圖,那麼孫權又該意欲何爲,難道要以稱帝江東討伐曹賊,還是以稱帝之名助攻蜀漢呢?故孫權沒有稱帝之名!

另一方面,孫權是一位極爲善於隱忍的帝王,也許他並沒有稱帝的勃勃野心。孫權當時所在乎的,只是如何能夠順利地讓江東延續下去,而不是同魏國、蜀國一樣,如何互相“黑吃黑”地兼併下去。事實證明,孫權晚些稱帝是正確的,他的吳國最終以勝利者的姿態屹立在了西晉初期。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