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劉備和曹丕都稱帝后 孫權遲遲稱帝的原因是什麼

劉備和曹丕都稱帝后 孫權遲遲稱帝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孫權稱帝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220年,曹丕代漢稱帝,次年劉備宣佈稱帝。而孫權自211年起,一直使用曹氏所封吳王的身份統治江東,直到229年,孫權才稱帝。當時,劉備已死6年,曹丕也死了3年。爲什麼孫權要遲遲稱帝呢?

要知道,孫權可是三國時期的一代英主,他禮賢下士、知人善任,鞏固和發展了東吳基業。吳國使者趙諮出使曹魏稱其爲聰明、仁智、雄略之主:“納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陳,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州虎視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三國志》)而《吳主傳》曹操曾評價孫權:“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劉備和曹丕都稱帝后 孫權遲遲稱帝的原因是什麼

孫權認爲稱帝的時間還沒有到,最主要原因是江東地區發展還不成熟,假如過早稱帝則會導致腹背受敵的情況,聰明的孫權選擇依靠曹魏政權,被封爲吳王。

公元219年7月,關羽發動襄樊戰役,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其不擋之勢以致曹操有遷都之念,威震華夏。

就在此時,孫權一邊利用呂蒙、陸遜兩個新人,自己也“裝孫子”來麻痹關羽;一邊則寫信給曹操“乞以討羽自效”,“稱臣於操,稱說天命”,還囑咐再三請求保守機密,等到關羽大量抽調荊州守兵前往樊城前線作戰時,竟暗地裏發動“白衣渡江”一舉收復荊州。

依靠這一招韜光養晦之計,孫權斬殺了關羽,奪回荊州。之後,他繼續推行“外交牌”轉移曹魏政權的視線。

次年10月,曹丕篡漢稱帝,孫權卻是向曹魏政權“使命稱藩”,送回俘將於禁,並接受曹丕冊封的“吳王”稱號。

因爲孫權心裏十分清楚:劉備一定會爲兄弟報仇。

劉備和曹丕都稱帝后 孫權遲遲稱帝的原因是什麼 第2張

實際上,孫權真正擔心的是:劉備與曹丕兩路大軍攻吳,孫吳兩面受敵。

公元221年4月,劉備在成都稱帝。三個月後,他就以“替二弟關羽,三弟張飛報仇”爲由,冒然發動了“夷陵戰爭”。

在做好曹魏政權外交工作的同時,孫權也在調兵遣將,積極備戰,設置“三道防線”。接着,孫吳軍隊採用“主動後撤,誘敵深入,拖垮敵人,尋機殲滅”的戰略戰術,最終在十三個月後讓盛氣凌人的“劉皇叔”悲嘆“吾乃爲陸遜所折,豈非天邪?”

曹丕、劉備先後稱帝,孫權卻選擇隱忍,韜光養晦,討好曹魏政權,智敗劉備,將第一次稱帝的機會放棄了。

223年4月,羣臣以爲東吳發展着想,勸諫孫權進帝位、尊帝號,但是被孫權拒絕了。

此時,孫權是選擇了一條不同於曹操,也不同於劉備的道路:只是將曹丕的年號“黃初”,劉備的年號“章武”各摘取一字即“黃武”,當作自己吳國的年號,等於第二次稱帝的機會也放棄了。

劉備和曹丕都稱帝后 孫權遲遲稱帝的原因是什麼 第3張

孫權能做到如此,確實不易。要知道,孫氏父子均有強烈的“皇帝情結”。當年孫堅一得到傳國玉璽,就興高采烈地返回東吳老家“順應天命”之舉。而孫策,在聽了張紘對漢末國家大勢,以及爲孫氏軍閥謀劃的政治前景以後,十分賞識他的才幹,希望與其“同符合契”。孫權接替父兄“產業”後,面對複雜的國內外局勢,在二十九年內,將“聯蜀抗魏”、“通魏弱蜀”導演得得心應手,不僅智敗劉備,還“忽悠”了曹魏政權。

最終,公元229年4月13日,孫權成功稱帝,年號由“黃武”改爲“黃龍”,國旗則爲“黃龍大牙旗”。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