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商鞅犯了什麼錯?爲什麼最後會被車裂?

商鞅犯了什麼錯?爲什麼最後會被車裂?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商鞅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接着往下看吧。

許多時候,謀士就像大夫,切準國家的脈搏,掌握髮展的節奏,才能開出契合的藥方。

列國紛爭是一場病,每個政權都有不同的病症。

商鞅,是個好大夫。

秦國地處西陲,沒有深厚的儒家思想祭奠,沒有交通之利,更不是一個老牌經濟強國,因此常常遭受着來自齊魯大地的白眼。但同時呢,它也有自己的優勢,民風淳樸,且百姓向武。秦地周圍生活了大量的戎狄人,久而久之,互相影響,帶來了體格與作風上的變化。

這麼看來,秦國是一個“中等生”。

基於此,商鞅開出來的第一個藥方是:壯軍。秦,不缺孔武有力的人,缺的是,人人皆兵,以及士兵賣命,這一點用“獎勵政策”很好做到。商鞅將爵位劃分爲十二個等級,並且規定,只有通過軍功纔可獲得相應的爵位。例如,士兵拿到敵人一顆首級,得第一級爵,田地一頃,宅地九畝,奴隸一人。

相反,即便身爲宗室皇親,若無軍功,不能享受爵位。

商鞅犯了什麼錯?爲什麼最後會被車裂?

這個改革給秦國帶來了巨大變化,前線之上,士卒見到敵人就覺得餓了,在他們看來,那些不是人,而是自己的前途。一顆一顆砍落的不是腦袋,而是換取高官厚祿的砝碼。沒多久,北方就崛起了一支鐵騎。

商鞅給秦國開出的第二個藥方是:養兵。怎麼養?當然是用糧食和財政。

讓糧食變多,必須將良田變多,讓田地增加,就得開墾荒地。可是一段時期內,百姓的數量是穩定的(死亡率與人口增長率呈現相對穩定狀態)。爲此,商鞅推出了《分戶令》,在《分戶令》下,家裏如果有兩個成年兒子卻不分家,那麼就會被加稅。

這下便有足夠的人力去開墾良田。

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商鞅發現個問題,分戶以後效率仍舊不能大步提升。爲什麼?因爲懶惰。

基於此,商鞅決定用部隊的形式管理農民:把五家劃定爲一伍,嚴格登記,嚴格管理。一伍中有人逃亡、逃賦稅,其他人接受連坐懲罰,若有知情不報,還會喪命。

商鞅犯了什麼錯?爲什麼最後會被車裂? 第2張

長此以往,國家是富強了,但是問題同樣突出。

不難發現,秦國經過變法,已經成了一個巨大的機器,前排士兵努力奮戰,後排農民供應賦稅和糧食。總之一句話,戰時政策,一切爲了爭霸。

凡事向“利”出發,百姓就容易變成功利主義,與仁義禮漸行漸遠。這是變法所產生的癥結之一。

以軍功重塑社會的階級體系,打破了舊貴族的既得利益,短時間造成巨大矛盾,卻無法疏導,這是癥結之二。

所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在今天看來,是一種比較偏頗的概括,而放在古代,卻是基本上的社會結構。這結構一旦有人企圖從外部打破,也會自發出強大的抵抗力。

商鞅犯了什麼錯?爲什麼最後會被車裂? 第3張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登基。

秦惠文王還是太子時,就對變法保留意見,有一次甚至自己觸犯了法律

商鞅治下,法律有很強大的執行力,爲了取得百姓的信任,整個國家內部是不允許存在特例的,一大體現便是“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太子犯法了怎麼辦呢?當然是處罰了。秦惠文王所犯的罪理應接受墨刑,老百姓當然明白,這未來的皇帝如果臉上刻字,是件不光彩的事,走出國門,自己身爲秦國百姓,也會被外國人嘲笑呢。

最後於是折衷了一下,太子老師公子虔代爲受過,被挖去了鼻子。

丟了鼻子以後,公子虔覺得“太丟人了!““也太醜了!”整整八年沒有走出家門。

八年的時間,足夠一個人戰勝恐懼,同時,也能培養出心中的惡魔。八年後,公子虔變得更強大,更堅韌,也更狠辣。

商鞅犯了什麼錯?爲什麼最後會被車裂? 第4張

秦惠文王登基以後,老牌的氏族門瘋狂反噬,他們聯合公子虔編制了商鞅的十大罪。原始上層階級“反對商鞅”的呼聲太高,加上秦惠文王有一番自己的政治主見,最終商鞅被殺,屍身也遭遇了車裂。

後記:商鞅變法走到這一步,其實已經不能用他的生與死來定成敗了。雖然貴族反撲強烈,但是秦國在之前的幾年中,積攢下來的軍事實力,農業實力,還是將它推上了西部強國的行列。因此,人都說,商君雖死,其法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