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彌生時代的文化特徵 彌生時代是什麼時候

彌生時代的文化特徵 彌生時代是什麼時候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7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彌生時代(やよいじだい,公元前300年-公元250年)是指日本古代使用彌生式陶器的時代,在繩文時代之後,古墳時代之前,可分前、中、後期。

歷史

王國出現

彌生時代的文化特徵 彌生時代是什麼時候

  邪馬臺國據

《漢書》等記載,早在彌生時代,受大陸文化影響伊都國建立,公元前後在漢王朝的扶持下,與奴國一起發展成了部落國家。2世紀初,在後漢王朝的庇護下,伊都國登上了倭國盟主的寶座。其祭司王據考爲女性。

1世紀中葉,在北九州形成了倭奴那樣的部落國家百餘個。據《後漢書・東夷傳》記載,其中最強大的“倭奴”的“國王”派使節到遙遠的漢王朝首都洛陽,從漢光武帝手上領受了刻有“漢倭奴國王”字樣的金印。

但後來各國征戰不已,發生了“倭國大亂”。3世紀的前半期,出現了“邪馬臺國”。據《三國志・魏志・倭人傳》,邪馬臺是個擁有28各屬國的大國。數年戰亂後,統治者們協議,推舉卑彌呼這一婦女爲王。對於邪馬臺國,究竟位於奈良縣中部的“大和盆地”,還是在北九州地區,尚無定論。

經濟

在彌生時代,也即公元前三世紀前後,原本發展緩慢的日本原始社會突然一夜暴富,飛躍進全新的農業社會。通過對大量出土文物和遺址的深入研究,日本考古學家認爲,彌生時代的跨越根本在於中國秦漢時期的移民入島。他們帶來了大陸先進的農耕文明,給日本列島帶入全新氣象。

隨着移民到來,彌生人陸續從潮溼陰冷的沿海地帶遷移到廣袤的平原,建起幹欄式房屋,製成美麗的麻布衣服。在基本解決溫飽問題之後,女人開始享有比以往更多的首飾和其他裝飾品。如手鐲和項鍊。隨着農業社會的興起,男性在部落中的作用凸顯,地位逐漸提升,原始社會逐步向階級社會過渡,這一變化最明顯的標誌是墓葬的規格和隨葬品的多寡的變化。

這個被後人命名爲“彌生”的時代,在其步入後期之後所要展開的一系列故事,將徹底將日本列島帶入與繩紋時代和早期彌生時代迥然不同的全新時代,最終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奴隸制社會。

 農業

彌生時代的文化特徵 彌生時代是什麼時候 第2張

  水稻模擬圖

村落多建在河流附近的臺地或平地上,周圍往往設壕溝。房屋一般是豎穴式的,平面呈圓角方形或圓形。爲了貯存穀物,建築幹欄式(見幹欄式建築)的糧倉,其遺蹟在兵庫縣的田能、靜岡縣的山木和登呂等遺址被發現。

彌生時代總是被強烈地和稻作聯想在一起。起初,稻作是由新移民帶來的,但更早的時候,稻作已被引進。然而,在彌生時代稻作才被大規模地推廣,特別是水田的種植,而且是在南部與西部,這清楚地反映出新來者的文化偏好。這將成爲後來的日本人直至現今日本人的文化基礎。如青銅與鐵的傳播一樣,稻作的傳播反映出移民可能的移動。至公元1世紀左右,稻作從西南部相當迅速地傳播至本州中部,但進一步向北傳播較緩慢。雖然稻作、青銅及鐵從早期階段就已存在於北部,但並未被大規模採用,而北部直至8世紀或甚至更晚仍停留在繩文階段。易言之,北部與南部之間存在着相當的文化鴻溝——今日北海道的蝦夷民族的存在仍象徵着該鴻溝。

村落附近有水田,以登呂遺址爲例,它們被劃分成許多整齊的長方形田塊,用木樁和木板加固畦埂,水渠縱貫田間。除種植水稻外,其他農作物有瓜類、粟、豆類及麻等。

農具除石、鐵製品外,還大量使用木鍬和木鋤等,收割則多用石刀(鐮)。與繩紋時代相比,狩獵和漁撈在技術上雖有進步,但在整個經濟生活中的比重已大大下降。

陶器

陶器是彌生文化重要的內容之一,稱彌生式陶器。一般呈紅褐或黃褐色,燒成溫度約850℃。製作方法是泥條盤築,經慢輪修整。器形大致可分壺形器、甕形器、鉢形器和高腳杯等類。 由於地域和時期的不同,彌生式陶器的形制變化比較複雜。前期的器物屬“遠賀川式”(因1931年首次在福岡縣遠賀川畔的立屋敷遺址發現,故名),花紋用篦尖刻劃,或用貝殼押印。進入中期,“遠賀川式陶器”衰落,代之而起在九州出現無紋陶器,在本州西部出現櫛齒紋陶器,而本州東部的陶器則含有濃厚的繩紋式陶器的遺風。後期本州西部櫛齒紋陶器盛行,影響及於九州,並擴展到本州的東部。最後,陶器上施花紋的風氣衰落,便形成了與古墳時代的“土師器”相似的素面紅褐陶。彌生陶器的特點是薄而堅固,紋飾簡素,講究實用。彌生中期以後實用了旋轉臺,製陶業開始與農業分離,進行專門生產。

彌生時代的文化特徵 彌生時代是什麼時候 第3張

  彌生時代 陶器

 社會

豎穴式房屋

在地上挖出圓形或方形的坑,立柱,其上用木頭組成骨架,覆草。

高牀式倉庫

豎穴式居住,溼氣和老鼠導致稻穀難以保存。這種倉庫的出現,解決了稻米保存,水稻得到推廣,共同生活人數增加,極大推動原始社會村落的出現。

伸展葬

與繩紋時代相比,日本歷史學家非常重視的一個變化是埋葬方式的變化。繩文的葬法叫曲葬,彌生的叫伸展葬禮。顧名思義,前者是把手腳彎曲,身體成圓弧形;後者是把手腳都伸展開來。曲葬是直接在土裏挖個坑,而伸展葬像現代的棺木一樣用木或石來圍一個空間。另外,曲葬的地點多與居住地一起,而伸展葬則與居住地保持一定的距離。

據推測,埋葬方式的變化,主要反映了羣居生活帶來的身份差別。特權階級死後的埋葬也更加豪華,後來逐漸普及。而特權階級的墳墓則越來越大,並發展爲古墳時代的巨墳。

 食物

主食包括大米,小麥,粟米;烹調方式從傳統的燒烤,到利用陶器進行煮和蒸。

衣服

俗稱貫頭衣,就是把一塊布折成兩半,正中間打個洞從頭套進去。特權階級開始穿絹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