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資本主義社會 資本主義制度

資本主義社會 資本主義制度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資本主義指的是私有制經濟制度,又稱作自由市場經濟或者自由企業經濟,萌芽是在文藝復興時期,其特點私有制爲基礎。

簡介

資本主義(Capitalism)是資本屬於個人所擁有的經濟制度,是以私有制爲基礎。私有制是資本主義最主要的內容,沒有私有制就不能稱爲資本主義。

一般而言資本主義是一種經濟學或經濟社會學制度,在這樣制度下絕大部分生產資料歸個人所有,並藉助僱傭勞動手段以生產工具創造價值。

詞源

拉丁詞語裏“capital”一詞來源於對動物的買賣及佔有,“capitalis”則源於原始印歐語的“kaput”——意思是“頭”,“頭”是一種在遠古年代的歐洲測量財富的方式:一個人擁有越多“頭”牛,那麼此人也就越富有。“chattel”(意思是商品,動物或奴隸)和“cattle”(牛)這兩個字也是從“kaput”衍生而來的。到了12至13世紀,“資本”一詞開始被用來形容資金、貨物庫存、貨幣數量、或者貨幣帶來的利潤。

大衛·李嘉圖則在1817年的《政治經濟學和稅收原理》中多次使用“資本家”一詞。英國詩人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也在1823年時在他的作品裏提到這一詞,1867年皮埃爾-約瑟夫·普魯東也使用了“資本家”一詞來稱呼資本的所有人。而卡爾·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則在《資本論》裏使用“資本家”(Kapitalist)來形容擁有資本的私人,馬克思並沒有直接使用資本主義一詞,而是使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這一詞在資本論一書裏出現了2600多次。

第一個使用“capitalism”一詞的是英國小說家威廉·梅克匹斯·薩克雷,他以此表示大量資本的所有權,而非一種生產製度。不過,第一個使用“資本主義”一詞來形容生產製度的是德國經濟學家維納·宋巴特(英語: Werner Sombart),於1902年的著作《猶太人與現代資本主義》裏。宋巴特的密友和同僚馬克斯·韋伯也在1904年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使用這一詞。

變化

辭典裏對於資本主義的定義總是不斷改變。例如,1909年出版的《世紀辭典》(CenturyDictionary)對於資本主義的定義是:擁有資本或財產的國家;對於資本的佔有。衆多資本集中在少數人的手上;以及,對於大量或聯合的資本的權力或影響力。

至於當代的定義,或許是因爲受到了19世紀的哲學和意識形態爭論的影響,則將其定義爲一種“經濟制度”(如同維納·宋巴特和馬克斯·韋伯所使用的)。梅里厄姆-韋伯斯特詞典裏對資本主義的定義是:“一個由個人或公司擁有資本財產的經濟系統,經由個人的決定進行投資而非經由國家的控制,以及價格、生產、銷售產品主要都由自由市場所決定。”不過,英國1987年版的《牛津英語辭典》將其定義爲:“佔有資本的狀況;資本家的身份;擁護資本家存在的制度。”這與美國辭典的定義差異,也或許是因爲意識形態和詞源解釋不同而造成的。

基本特徵

經濟特色

擁護者和批評者們都同意,作爲一種社會和經濟體制,資本主義的最主要特色是資本財產爲私人所擁有,勞動力可以透過薪資僱傭買賣,資本收入則歸投資的企業家所有,同時自由市場上的價格機制被用來做爲分配資源的媒介。市場的自由程度、價格的受管制與否、以及自由競爭被容許的程度等,則被用來作爲分辨不同資本主義形式的主要指標。

取決於市場與政府之間的關係,被稱爲資本主義的經濟體通常可以被分爲三種:第一種是完全自由市場和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市場被允許進行自由的競爭,而政府的干預則被最小化。第二種則是干預主義經濟和混合經濟,市場仍然扮演主要的角色,然而政府以不同的程度介入市場,企圖矯正市場失靈、提供社會福利、保存生態資源等等。第三種則是國家資本主義,在這種體制下政府大量倚賴國有企業並且對市場進行廣泛的干預和控制。然而,如果政府幹預的程度遠遠高過私人的決策部分,那麼這種經濟通常被稱爲計劃經濟,而不是資本主義。

依照一些定義方式,所有的發達國家都屬於資本主義制度,或者是根基於資本主義上的混合經濟制度。一些人則認爲全世界已經結合爲一個全球化的資本主義制度,甚至是那些仍拒絕資本主義的國家,也都在一個全球性的資本主義經濟裏運作。

經濟自由度指數

在經濟研究上有時也會使用頗具爭議性的經濟自由度指數。兩個最著名的指數之一是由華爾街日報和美國傳統基金會所發佈的,另一個是由加拿大的弗雷澤研究所(Fraser Institute)所發佈的。兩個指數都試圖測量每個國家的經濟自由度,主要是以法規、政府幹預程度、私人財產權利、和貿易自由爲主。經濟自由度指數“經濟自由”定義爲“人民對於產品和服務的生產、銷售、和消費不受政府的強迫和約束”(這也被稱爲自由放任)。

他們以一些獨立組織如聯合國的資料來計算每個國家在不同項目上的分數,例如政府規模、稅賦比率、財產權利的安全性、自由貿易的程度、以及市場管制的程度。許多發佈的資料也被其他獨立的智囊機構用作研究資本主義與貧窮之間的關係。弗雷澤研究所主張“實行資本主義越徹底的國家有着更高的國民所得、最貧窮的10%人口也有更高的所得、更高的平均壽命、更高的識字率、更低的嬰兒必死率、更多使用水資源的機會、和較少的腐敗現象”。而資本主義國家和非資本主義國家間最貧窮的10%人口所佔有的總收入比率也是相同的。一些人則強調資本主義裏信用制度的重要性,尤其是小額貸款所發揮的功能。

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對立的原因: 資本家制定的制度主要是維護資本家自身的利益;而社會主義是由無產階級統治,無產階級制定的制度也主要是代表着無產階級的利益;資產階級的利益與無產階級的利益顯然是存在對立的。

意識形態

私人產權

資本主義社會 資本主義制度

  資本財產例如機械、工廠、飛機的私人所有權是資本主義的一大特徵,圖爲波音787的出廠。

資本主義的必要特徵是以法規制度來確立和保護私人的財產,尤其是對資本財產的私人所有權。私人財產權在早期的法律制度便已存在,例如古羅馬,但對於這些權利的保護則較爲困難,因爲當時羅馬並沒有警察存在,且羅馬和一些早期的制度經常逼迫弱者付費給有權勢的庇護人或貴族以換取保護。

私人產權的存在確保了個體可以對其掌握資源進行自由運用,以之進行各種衍生的經濟活動。在私人產權的體制下,財產的價值是由市場上的消費者需求所決定的。無論財產的所有人爲何,其市場價值都反映出了社會大衆認爲最有價值的分配方向,而財產所有人爲了賺取最高的價格(利潤)便必須遵從市場的喜好。這也因此產生了一個獨特的現象:亦即雖然財產是“私人”所有,然而私人進行的決策卻必須根基在社會大衆的偏好上。

私人產權的擁護者們主張,穩固的財產和法律制度使資本主義能促成,因爲只有確立明確的所有權,市場經濟的活動才能自由而有效率的進行,並且清楚劃分財產所有人因其經濟活動所造成的外部性。除此之外,資本主義的成熟發展也只有在產權獲得明確保障後才能健康而穩定的進行,包括契約的立定、企業的創建和營運、資源的借貸、信用的評估、以及財產的代替性、標準性、和可移動性都是架構在私人產權的基礎上。

與社會主義相較,資本主義堅持私人財產的個人所有權,特別是資本財產的私人所有權。資本主義的支持者經常強調,在生產資料不受政府控制的情況下,將能最大化經濟的生產力。路德維希·馮·米塞斯主張“在歷史上,生產資料的私有化程度,是和人類從動物狀況進化至現代文明的發展一致的”。在私人產權下財產的所有人有動機最大化其經濟行爲的利潤,也因此在既得利益的驅使下將財產放到市場上最需要的地方,相較之下,社會主義下的財產則是由政府的官僚所控制,公共財產的運用成敗對其本身利益沒有直接影響,也因此使得他們沒有明確的動機將財產有效的運用。

私人企業

資本主義社會 資本主義制度 第2張

  美國加州紅木城的Oracle總部。在資本主義經濟裏,企業代表了對於規模經濟的追求。

在資本主義經濟裏,人們往往不會在市場上直接交易,而是透過公司進行工作和生產。最明顯的公司是企業、合夥、以及信託。依據羅納德·科斯的說法,當透過公司生產的成本低於自行生產時,個體便會選擇透過公司生產 。公司綜合了勞動和資本,並且可以達到比個人交易更高的規模經濟(也就是說,當生產一個產品單位的成本隨着生產數量的增加而降低時)。資本主義制度更獨特的組織是法人,可以用作利益和非利益的用途。這種實體在法律上能如同自然人一般承擔法律責任,這也替公司的股東創造了獨特的優點,使股東只需承擔有限責任。

特定形式的法人則由股東所有,股東在市場上買賣他們的股票。股票也將公司的所有權轉化爲可貿易的商品—所有權的權利被分割爲股票的單位,使它們更容易被買賣。這樣的股票貿易首先於17世紀的歐洲出現,並從那時開始逐漸擴張和發展。當公司的所有權由許多股東分攤時,股東們通常能依據其持有之股份投票行使公司內部的權力。儘管法人擁有自然人的獨立特質,公司的所有權最終仍然是屬於股東們的。在法律的限制和公司的財務能力內,每個公司的股東能決定要如何使用生產能力。在更大的公司裏,公司的權力架構通常有一套等級制度或者管理的科層制度。

重要的是,公司的股東能取得公司所產生的利潤或收益,有時候是藉由股份紅利的制度,有時候則是藉由以更高的價位來售出他們所持有的股票。他們也能將這些利潤再次投資,進一步擴展公司的利潤和價值。他們也可以將公司變賣,賣出所有配備、土地、和其他資產,並分攤變賣所得的資金。賣出生產能力的所有權通常都是最大化的價格或是淨現值法的價格,以預估中未來公司能產生的利潤爲基準。因此利潤的刺激將能促使公司的股東行使他們的權力以促進公司的生產能力。不同的股東也對這種刺激有不同的程度—有些人會販賣他們所持有的比率,有些人則試着增加他們所持有的價值。無論如何,這種利潤的刺激總是存在着,許多人也將其視爲是資本主義經濟能繁榮成長的主要因素。

自由市場

供給與需求的模型解釋了產品的數量和需求間的互動。圖中解釋從D1到D2的需求移動,會連帶地使得產品的供給數量和價格提高,如此一來才能達到新的均衡點。

自由市場是市場經濟的一種,在這種模式下,產品和服務的分配和價格、消費者產品與資本財產之間的生產取捨等,是由市場的供給和需求所決定,而不受到政府或壟斷管制或干預。自由市場被看作是資本主義的必要特色,在資本主義外的經濟制度則經常阻止個人擁有生產資料(包括利潤),或強迫必須共用之,同時一部分經濟的決定也受到強迫的影響,這都不能被視爲是自由市場。在理想的自由市場制度裏,所有的經濟決定都不能被強迫影響,相反地,它們是由個人之間互相貿易、談判、合作、和競爭來決定的。在一個自由市場裏,政府或許會扮演保護的角色以阻止市場的參與者使用強迫力量,但並不會主動地干涉;這種情況被稱爲自由放任。

在自由市場裏,產品和服務的價格是由買賣雙方的價格協議所決定的,而不是由政府所指定。這個價格是購買者願意支付購買商品的價格、和銷售者願意賣出其商品的價格,直接由供給和需求所決定。用抽象的概念來說,價格是由供給和需求的弧線的平衡點所決定的,代表了購買者會願意購買(和銷售者願意賣出)特定數量的產品的價格。在平衡點上的價格將會導致供給過多,在平衡點下的價格則會導致需求提升。當購買者願意支付的價格與銷售者願意賣出的價格一致時,貿易進行同時價格也因此決定。如同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一書所主張的,當個人進行貿易時,他們通常更注重於評估產品的價值,而不是他們爲此付出的代價。如果產品沒有那個價值,那他們便不會進行貿易,保留他們評估認爲價值更高的東西。在競爭之下,資源的持有人(無論是勞動力、土地、還是資本)會尋求利益最大化的途徑,於是在均衡之下所有同一資源的持有人都會獲得相同的回報(排除失業等因素外) 。

市場經濟在人類歷史中市場一直存在着。在狩獵採集時期,人們通常以物易物交換他們的商品。貨幣的出現使得交換更容易進行,也讓中世紀的商品交易會得以繁榮發展。不過,每個社會(不同時間和地點)對於產品貿易的適當性都有各自的看法,也因此有時會對生產和特定產品的交易加以限制:要不是因爲以這種限制來達成其他目標—例如穩固地方貴族/武士/首長的地位,就是因爲認爲特定產品能夠被貿易的概念是錯誤的。這些也都妨礙了真正的自由市場。即使在現代經濟裏,政府也不允許市場在許多領域自由進行;不過與中世紀授與同業公會的特權爲例相比較,對於價格的限制已經相當寬鬆了,當下大多數的經濟都混合了自由市場和非市場的制度。

私利和利潤

資本主義社會 資本主義制度 第3張

  喜互惠公司的超級市場。在自由市場下,對於利潤的追求促使資本家競爭提供更便宜的產品和服務給消費者。

個體對私利的追求是是資本主義不可或缺的成分,亞當·斯密被廣泛認爲是資本主義之父,他認爲在市場經濟下,利己的行爲比宣稱替“公共利益”服務的利他主義更有效率多了:

獲得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米爾頓·弗裏德曼也擁護資本主義裏追求個人利益的重要性 。他主張公司並沒有所謂的社會責任,唯一的責任就是替股東們增加利潤,只要不在過程中使用詐騙的行爲即可。他主張公司在追求其利潤的同時,只要不使用詐騙和欺瞞的行爲,就都能替這個社會帶來利益。弗裏德曼並沒有主張公司不應該協助社會共同體,而是主張只要公司投入的是長期的事業那他們便會“貢獻資源給社會共同體的設施……”以“提升商譽”,以此來提升其利潤。

藉由對利潤的追求來達成自我利益是資本主義的必要特色。利潤是藉由販賣產品的所得高過其生產成本而獲得的。一些人認爲追求利潤是資本主義的本質。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馬克斯·韋伯主張“資本主義與對利潤的追求相同的,由刻意而理性的資本家們進行。”不過,追求私利並非是資本主義獨有的特色,例如經濟學上的公共選擇學派便將個體的私利追求作爲分析政府官僚決策的架構,認爲儘管在市場以外的領域,私利最大化仍然扮演了利益分配活動的最主要角色。

政府的角色

資本主義社會 資本主義制度 第4張

  污染常被認爲是資本主義下的一種市場失靈,儘管這種現象也很可能是政府導致的(政府失靈),而且也會在社會主義國家出現。

在資本主義體制下,政府會保障私人產權不受侵犯、同時也不會干預個人要選擇什麼工作。在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下,公司可以自行決定他們要在市場上以什麼樣的工資吸引勞工,而供給和需求則決定了真實工資的價格,然而,許多市場經濟國家仍以最低工資管制來限制勞資雙方可以達成的最低工資門檻。

在有國家干預存在的市場中,政府以各種方式對經濟運作進行干預和控制,例如對於貨幣發行的控制、主導公共建設、提供公家教育和健保等 。許多國家企圖以競爭法來防止壟斷和卡特爾的出現,支持這種管制的人認爲有些大型的企業佔有過多的市場力量,使得他們可以單邊的設定市場上的價格。包含壟斷在內的“市場失靈”便涵蓋許多不同問題,許多這些問題可能與經濟學既有的假設互相沖突。許多國家的政府都曾經對一些關鍵產業例如航空業和傳播業進行廣泛的國有化和干預,儘管在1980年代以來民營化已經在許多西方國家減少了國有企業的規模。

儘管如此,許多經濟學家的研究則提出質疑市場失靈的理論。例如公共選擇學派便提出了與市場失靈相反的例子-政府失靈,認爲政治上的經濟干預和特殊利益纔是導致市場失靈的主因。而奧地利經濟學派則更進一步,主張低效率的壟斷只有在政府主導之下才會形成,並且主張市場的低效率只有透過尋求利潤的企業家精神才能消除,而政府並不能做出正面影響。

歷史

以利潤爲出發點的經濟貿易至少在公元前兩千年便已經存在,不過,現代形式的資本主義經常通常被認爲可以追溯至16-18世紀的重商主義時期。

重商主義

資本主義社會 資本主義制度 第5張

  描繪1638年法國港口的畫,當時正是重商主義盛行的時候。

16至18世紀的歐洲通常被歸類爲重商主義的時期,在這個時代,地理大發現使得許多之前未知的貿易路線被歐洲的商人所開發,主要的地區在於英格蘭、低地國家、美洲殖民地等地之間。重商主義作爲一種經濟思想便在當時的環境下出現,儘管那個時候大多數的產品都還是由非資本主義的生產模式所產出。

雖然一些學者認爲重商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早階段,其他人則認爲真正的資本主義要到後來纔會形成。比如匈牙利的歷史學家卡爾·博蘭尼(Karl Polanyi)認爲重商主義儘管重視對海外的貿易,卻沒有挑戰政治體制上對資本主義發展的兩大最重要侷限-勞動和土地,也因此重商主義對於政府經濟管制的態度仍然和之前封建主義者的態度一樣,僅是在管制的方法上有所不同。卡蘭尼主張資本主義的最大特徵是在於建立一個可以買賣“虛構商品”例如土地、勞動、和貨幣的通用市場,然而直到1834年前英格蘭都沒有出現一個有競爭存在的勞動力市場,也因此資本主義作爲一種社會體制在這個年代前是不存在的。

早在公元前兩千年亞述商人便已經開始經營長距離的貿易路線以求獲利,最早的重商主義形式則可以追溯至羅馬帝國和古中國。隨着羅馬帝國的擴張,重商主義的經濟也開始擴張到全歐洲。而在羅馬帝國衰敗後,大多數歐洲的經濟都被地區的封建勢力所控制,而重商主義也因此瓦解。不過重商主義會在阿拉伯、絲路等地繼續存在,同時也會隨着東亞如中國的朝代興衰而有所起伏。與阿拉伯鄰近的區域如埃及、波斯、和拜占庭也都有貿易路線的存在。隨着伊斯蘭教在第七世紀開始散播,重商主義也開始在西班牙、葡萄牙、北非、亞洲等地擴張。隨着中世紀的結束,重商主義終於開始在歐洲廣泛發展。

資本主義社會 資本主義制度 第6張

  1809年倫敦的穀物交易所。穀物法於1846年的撤銷代表了對重商主義的拋棄,和自由貿易的到來。

約瑟夫·熊彼特將重商主義的主要信條分爲三點:交易的控制、出口的壟斷、以及貿易的均衡。重商主義的衍生理論之一是所謂的重金主義(Bullionism),強調應該努力累積越來越多的貴金屬。重商主義者認爲一個國家應該出口比進口更多的貨物,如此一來才能累積貴金屬。重商主義者主張主有本國無法產出的原料才應該從國外引進,同時他們也鼓吹政府補貼出口貨物,並用關稅或其他貿易壁壘阻擋來自國外進口的競爭,認爲如此一來才能鼓勵國內的生產製造。在這個時期,許多歐洲的商人在國家的保護下,透過補貼和壟斷來獲取大部分買賣貿易所得到的利潤。弗蘭西斯·培根對此主張重商主義的用途是在“拓展並維持貿易的平衡、保護生產者、制止經濟停滯、以奢侈法來取締浪費和過剩、節省土壤、管制價格…”

在中世紀的時候,類似的經濟壟斷便已經開始流行,由同業公會組成的地方產業在貴族的保護下建立了廣泛的壟斷,如同卡特爾一般,同業公會透過對於營業執照和許可的壟斷來排擠競爭者,並且以此設立超過市場均衡的價格。不過在重商主義之下,絕對君主制開始崛起,國家取代了同業公會在管制經濟上的角色。從18世紀開始,不列顛東印度公司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崛起則象徵了資本主義的商業階段的開始,這些公司的特色是他們從國家那裏獲得的殖民主義和擴張主義的權力。到了這個時期,之前在重商主義時期累積了財富的商人開始將資本投注到東印度公司和殖民地上,希望獲得投資回報。

工業化

資本主義社會 資本主義制度 第7張

  裝配線的引進使生產效率大幅提高,並且讓廣大民衆得以負擔價格低廉的製造產品例如福特T型車。

從18世紀中期開始,大衛·休謨和亞當·斯密爲首的新一羣經濟學家開始對重商主義的概念展開了全面的批判,他們認爲重商主義所抱持的“世界上的財富是固定的”概念是錯誤的,而且一國要增加財富的方式並不是只能透過減少他國財富來達成。在工業革命中,產業家們取代了貿易商成爲了資本主義下的主要角色,並且連帶造成了傳統手工藝工匠、同業公會等產業的淘汰。在這個時期,農業商業化所帶來的多餘生產則促長了農業的機械化。產業資本主義引進了工廠作爲主要的生產方式,並且以生產過程中複雜各種的分工來切分各種瑣碎的生產步驟,最後使得資本主義開始支配全球的經濟體制。

英國同時也開始拋棄重商主義下的貿易保護主義,在19世紀出現的“曼徹斯特學派”開啓了一場主張降低關稅的運動。到了1840年代英國已經拋棄了許多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撤消了穀物法以及航海法案 。由於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領導的自由貿易運動,英國也減低了關稅和進口限額。一般認爲航海法案在1849年被撤銷,是重商主義衰敗、工業革命開始的起點。

工業革命的出現是人類歷史上的主要轉捩點,幾乎所有工業國家裏人民生活中的大小事務都因爲工業革命的到來而產生根本的改變。最顯著的是在工業革命下平均收入和人口開始了前所未見的快速成長,如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小羅伯特·盧卡斯所說的:“這在歷史上首次出現的是,一般大衆的生活水準開始出現持續的成長…沒有任何古典經濟學家預見到類似這樣的經濟現象,即使在理論上都沒出現過。”

20世紀

在20世紀資本主義的發展經過許多改變,由於社會主義的崛起和共產國家的出現而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形成意識形態上的對立,儘管到20世紀結束時,蘇聯徹底解體,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已浮現成爲最主要的經濟模式。

在1930年代的大蕭條後,國家開始對資本主義經濟進行更大程度的干預,最突出的是凱恩斯主義的崛起。舉例來說在1929年,美國政府的全部支出(聯邦、州政府、地方政府)加起來只佔了十分之一不到的國民生產總值,而到了1970年代時這個數字已經躍升到三分之一。其他一些工業國家也出現了這樣的趨勢,例如法國便將政府支出提高到超越了美國的比率。在二戰之後,許多社會科學的分析工具被髮展來解釋戰後的社會和經濟走向,包括了後工業社會和福利國家的概念。凱恩斯主義在戰後的一段時期主導了經濟學界對於管制資本主義的看法,1950年代和1960年代這段期間也被稱爲戰後的經濟擴張時期,直到停滯性通貨膨脹於1970年代出現爲止 。

在1970年代同時出現的高通貨膨脹、高失業率、和經濟成長緩慢之下,凱恩斯主義開始受到廣泛質疑。米爾頓·弗裏德曼和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等經濟學家也在這段時間開始對西方國家政策產生主要的影響,他們主張重回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並且減少政府對經濟的管制和干預。弗裏德曼等人的著作影響了許多英美保守派的政治人物,例如羅納德·里根和瑪格麗特·撒切爾,對衆多國有企業展開了市場化(民營化)、以及對經濟解除管制。弗裏德曼所屬的芝加哥經濟學派發展出的貨幣主義也取代了凱恩斯主義對於整體經濟學的壟斷,並且成功推行如浮動匯率等政策,

全球化

資本主義社會 資本主義制度 第8張

  海運貨櫃化是20世紀後半段全球化的主要推手,圖爲在漢堡港口的長榮海運貨櫃船。

儘管國際貿易遠在資本主義出現前便已經存在,一些人認爲資本主義擴張所引發的全球化在20世紀後半期使得各國間的經濟合作和貿易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並且使得人口和資本的跨國界流動成爲現代世界的經濟常態。由於佈雷頓森林協定在1971年被拋棄和浮動匯率的出現,各國貨幣之間流通大幅增加了資本的流動速率。許多國家也持續降低關稅和貿易壁壘,WTO等自由貿易組織的出現則以國際公約的角色來促長各國間的自由貿易。

而衆多運輸和通信技術的創新,例如海運貨櫃化的出現,則使得進出口的運輸成本被大幅降低,並且使新加坡、韓國等國家和地區可以透過低成本的製造業出口將產品販售到先進國家,迅速邁入新興工業化國家的行列 。進入了全球化浪潮的國家也在生活水平上獲得空前成長,例如韓國在1960年時與非洲的贊比亞有相同的財富水準,然而到了2000年代其國民生活水平已經超越贊比亞20多倍。

伴隨全球化而來的是許多跨國公司的出現,而資本在各國間的快速流動,加上人口、文化、產品等的自由交流,也對傳統的國家控制權力產生挑戰。投資人往往爲了尋求更低成本的工資,將生產過程中的勞力密集階段外包到工資便宜的國家,這些發展都讓一些人認爲國家主權因爲全球化而受到“侵蝕”。在今天,許多人以此認爲資本主義的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個世界體制的地步,然而其他人則認爲即使是以目前資本主義發展的規模來看,仍然沒有比之前時代的資本主義貿易要多出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