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戰史 > 古代戰役 > 爲什麼說山海關之戰決定了中國的命運?原因是什麼

爲什麼說山海關之戰決定了中國的命運?原因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4.4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644年中國大地上風起雲涌,存在着三個主要政權,苟延殘喘的明朝,銳意進關的清朝,以及代表以李自成爲主的大順朝。1644年註定是個不平靜的一年。

此時的明朝可謂是已經氣數無多,既要防備農民軍隨時會攻向北京,一面要防備虎視眈眈的清朝鐵騎。隨着孫傳庭在潼關戰死,潼關失陷,崇禎能夠用的軍隊只剩下關外的關寧軍。

爲什麼說山海關之戰決定了中國的命運?原因是什麼

這一年,李自成在西安稱帝,並且發出了討大明檄,開始向北京進軍。“磋爾大明氣數已盡!”的聲音不斷迴響在崇禎帝的大殿中。

1644年三月,明崇禎帝朱由檢調在山海關外抵禦清軍的吳三桂率部隊入京,清軍趁此機會佔領了明在關外的全部土地。與此同時,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農民起義軍攻陷明都北京,推翻了明朝的統治。此時的吳三桂成爲了喪家之犬,此時的清廷攝政王多爾袞率領10萬大軍揮師南下攻明。十一日,清軍抵達遼河得知大順農民起義軍已經佔領了北京。多爾袞召集衆將商議,明降將洪承疇認爲應該出其不意接近北京的薊州、密雲,急行趕往北京,在大順尚未站穩腳跟前攻其不備,奪得天下。多爾袞採納了他的建議。

而李自成這邊爲了招降吳三桂,特意讓他困在北京的父親吳襄修書一封勸他歸降,吳三桂決定歸順大順軍。去投降的路中,聽聞李自成殺害其家人妻子的消息,於是改變初衷,拒絕投降,回到山海關便趕走唐通,部署防禦工事,吳三桂自知兵力有限,不能與李自成爲敵,於是向清軍多爾袞求援。

爲什麼說山海關之戰決定了中國的命運?原因是什麼 第2張

李自成知道後便率大軍二十萬攻打山海關(關於大順軍人數有爭議,此處採用《明史》),爲爭取吳三桂,攜明朝太子朱慈烺和吳襄隨軍同行。李自成對清軍情況不明,行動遲緩,四月二十一日才抵達山海關下,在石河西岸與吳三桂部成對峙之勢。同日,李自成的大順軍與吳三桂於一片石、西羅城進行惡戰,甫開戰吳軍小勝於西羅城,接着李自成軍猛攻東羅、北翼二城。

當晚,清軍進至山海關外15裏處一線集結。山海關北依角山,南傍渤海, 城高牆堅, 外築羅城、翼城互爲犄角,易守難攻。守軍除吳三桂部外,還有山海關總兵高第部一萬、鄉勇約三萬人。李自成抵關當日,向吳三桂發出逼降通牒,遭拒絕後,一面令唐通、白廣恩部近二萬人從一片石出邊立營,斷吳三桂退路,一面以主力六萬分別對西羅、北翼和東羅城猛攻。吳三桂以主力列陣於西羅城石河以西一線,阻止大順軍攻關。雙方激戰於西羅城附近,守軍爲擺脫困境,詐降誘大順軍數千人抵近城垣,在城上突發火炮。大順軍死傷甚衆,被迫後撤。在北翼城,大順軍利用居高臨下地形,猛攻城垣,激戰至翌日黎明,迫守軍一部投降。但因其他各城未下,大順軍未能進據羅城。但是由於大順軍有着人數的優勢,雙方激戰了一晝夜,吳軍瀕臨全線崩潰。

二十一日夜,多爾袞率領的清軍抵達關外的威遠城,擊敗唐通部隊後,靜觀其變準備坐收漁翁之利。二十二日晨,吳三桂向清剃髮稱臣,並打開山海關城門。清軍趁風沙彌漫時,突然殺出。大順軍猝不及防,陣腳大亂,雖奮力抵擋,但最終接連戰敗。李自成帶軍邊戰邊退,最終大順軍失敗。此後李自成連戰連敗,一路被吳三桂追着打,從永平退到北京。二十九日,李自成率軍倉促向西撤出。多爾袞命吳三桂追擊,自己親自統領清軍進入北京。

爲什麼說山海關之戰決定了中國的命運?原因是什麼 第3張

另外由於驕兵而失敗的李自成沒有吸收教訓,聽信牛金星讒言,誅殺大將李巖,原本渙散的軍心立刻蕩然無存。士兵們看不到東山再起的希望,紛紛逃脫。最後在一處的地方武裝勢力中,李自成被伏而亡。

此戰,清攝政王多爾袞善於抓住戰機,利用矛盾,採用正確的戰術,一舉獲勝,爲清軍入主中原,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此次山海關大戰也被歷史學家譽爲“決定中國命運的山海關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極具影響力和深遠意義的一次重要作戰。

活在今朝,也須回首往昔崢嶸歲月。關注微信公衆號「漲知史」,一起來和大家漲歷史知識,覽歲月變遷。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