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河姆渡文化:長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區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河姆渡文化:長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區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河姆渡文化,是中國長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區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即距今約7000年前)。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在建築方面,遺址中發現大量"幹欄式房屋"的遺蹟。

1973年,第一次發現於浙江寧波餘姚的河姆渡鎮,因而命名。它主要分佈在杭州灣南岸的寧紹平原及舟山島。經科學的方法進行測定,它的年代爲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它是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氏族村落遺址,反映了距今約7000年前長江下游流域氏族的情況。

河姆渡文化最早在1973年被發現,在1973~1974和1977~1978年兩次對河姆渡遺址作發掘並有資料。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在建築方面,遺址中發現大量幹欄式建築的遺蹟。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製作比較進步,有耜、魚鏢、鏃、哨、匕、錐、鋸形器等器物,精心磨製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紋或雙頭連體鳥紋圖案,就像是精美絕倫的實用工藝品。在衆多的出土文物中,最重要的是發現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穀,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豐富的稻作文化遺址。它的發現,不但改變了中國栽培水稻從印度引進的傳統傳說,許多考古學者還依此認爲河姆渡可能是中國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最早發源地。

河姆渡文化:長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區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河姆渡文化的農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耒耜。河姆渡文化的建築形式主要是栽樁架板高於地面的幹欄式建築。幹欄式建築是中國長江以南新石器時代以來的重要建築形式之一,目前河姆渡發現是爲最早。它與北方地區同時期的半地穴房屋有着明顯差別,成爲當時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徵。因此,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同樣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淵藪。它是代表中國古代文明發展趨勢的另一條主線,與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並不相同。

貫穿中華大地六千公里的亞洲第一大河“長江”,儘管總長超過了黃河,但長江流域誕生的古代文明以前並不爲人所知,這是因爲人們一直認爲中華文明的發源歸根到底還是黃河流域,只有黃河文明纔是歷史的主流,但是在長江下游一帶卻不斷出現令人振奮的發現。首先,是和半坡遺址處於同一時代的河姆渡遺址的發現。稻穗紋陶盆上印有稻穗的圖案,彎彎的稻穗圖案使人想象到,河姆渡時期的人們已經開始了水稻的栽培。1987年的發掘中從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稻殼,據發掘報告說總量達到150噸之多,在已經碳化的稻殼中可以看到稻米,分析的結果確認這是七千年前的稻米。水稻的栽培,使社會上大量的餘糧屯積成爲可能,隨之而來的是貧富差別的出現。文化的發展也進入了新的階段。

河姆渡文化:長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區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第2張

河姆渡文化的社會經濟是以稻作農業爲主,兼營畜牧、採集和漁獵。在遺址中普遍發現有稻穀、穀殼、稻杆、稻葉等遺存。 遺址中還出土有許多動植物遺存,如:橡子、菱角、桃子、酸棗、葫蘆、薏仁米和菌米與藻類植物遺存。

河姆渡文化時期人們的居住地已形成大小各異的村落。在村落遺址中有許多房屋建築基址。但由於該地是屬於河岸沼澤區,所以房屋的建築形式和結構與中原地區和長江中游地區發現的史前房屋有着明顯的不同。

生活用器,以陶器爲主,並有少量木器。河姆渡文化是長江下游以南的一種較早的新石器時代。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