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帝國大廈保衛戰簡介 帝國大廈保衛戰背景是什麼

帝國大廈保衛戰簡介 帝國大廈保衛戰背景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5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帝國大廈保衛戰是德意志第三帝國(納粹德國)在二戰末期的最後抵抗,蘇聯紅軍的部隊與其經過慘烈的戰鬥後,最終取得了勝利。帝國大廈保衛戰的結束標誌着歐洲戰場的反法西斯戰爭結束。

帝國大廈保衛戰簡介 帝國大廈保衛戰背景是什麼

1945年春,蘇、美、英、法四國軍隊已在德國本土作戰。蘇軍距柏林只有100餘公里,準備最後殲滅德軍。美、英軍的先頭部隊則已前出到易北河,距德國首都100—120公里。1945年4月中旬,列寧格勒方面軍(司令爲蘇聯元帥戈沃羅夫)在同德軍庫爾蘭集團作戰;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司令爲巴格拉米揚大將)肅清了東普魯士集團;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徹底殲滅了格丁尼亞地域德軍集團殘部,其一部兵力在但澤(格但斯克)西北前出到波羅的海沿岸;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抵達奧得河,在屈斯特林地域奪佔數個登陸場,並於粉碎德軍波美拉尼亞集團後着手變更部署,以佔領施韋特至大加斯特羅澤一線,烏克蘭第1方面軍在大加斯特羅澤至彭齊希間逼近尼斯河,並在諾伊施塔特、拉蒂博爾地段逼近捷克斯洛伐克邊境;烏克蘭第4方面軍(司令爲葉廖緬科大將)進抵拉蒂博爾、日利那一線,烏克蘭第3方面軍(司令爲蘇聯元帥托爾布欣)、第2方面軍(司令爲蘇聯元帥馬利諾夫斯基)於1945年4月13日攻佔了維也納。

帝國大廈保衛戰簡介 帝國大廈保衛戰背景是什麼 第2張

德軍主力此時仍集中對付蘇軍。至1945年4月16日前,在蘇德戰場作戰的共有214個師(其中34個坦克師,15個摩托化師),又14個旅。而當時對美、英軍作戰的只有60個人員裝備不齊的德國師,包括5個坦克師,僅有約200輛坦克。防守柏林方向的是G.海因裏希上將指揮的“維斯瓦”集團軍羣(轄坦克第3集團軍、第9集團軍),舍爾納元帥指揮的德國中央集團軍羣所屬坦克第4集團軍、第17集團軍(總計48個步兵師、9個摩托化師、6個裝甲師,以及許多其他部隊和兵團,共約80萬人、火炮和追擊炮1040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1500輛、作戰飛機330架)。陸軍總部預備隊有8個師。

此外,在柏林市還組建了200多個國民突擊隊營,守軍總兵力超過2萬人。德軍在柏林方向的防禦是重兵密集的縱深防禦,包括奧得河——尼斯河地區及柏林防禦地域:奧得河——尼斯河地區構築三道防禦地帶,縱深20—40公里;柏林防禦地域包括外層、內層和市區三道環形圍郭。在屈斯特林登陸場之前和科特布斯方向,防禦工事尤爲堅固,這裏集中了最強的軍隊集團。屈斯特林登陸場當面之德每3公里正面1個師,每1公里正面600門火炮、170輛坦克。德軍統帥部採取了各種措施,阻止蘇軍奪取柏林。盟軍領導層在是否向柏林突進的問題上出現分歧,丘吉爾,蒙哥馬利等英國主要領導人要求向柏林方向進攻(這也會將盟軍主要力量置於蒙哥馬利的領導下), 而以艾森豪威爾爲首的美軍高層領導人則對德軍未來的可能的行動方向,德軍的抵抗態度以及進攻柏林的意義等問題上判斷失誤,而傾向於主攻巴伐利亞等南部地區(雖然美軍前線指揮官們對此決定也有不同看法)。最終由於美國的實力使其在決策中處於優勢地位,盟軍放棄進攻柏林。

帝國大廈保衛戰簡介 帝國大廈保衛戰背景是什麼 第3張

蘇軍計劃以三路進擊柏林:以朱可夫元帥指揮的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作爲最強大的集團和攻擊的先頭部隊突破奧德河東、西兩岸防線和附近若干地段,從東面攻擊。以科涅夫元帥指揮的烏克蘭第1方面軍前出到尼斯河東岸的南部直到蘇臺德地區山麓,從南面攻擊。以羅科索夫斯基元帥指揮的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前進到奧德河下游,從北面攻擊。

隨後,同盟國軍隊於4月16—19日突破德軍奧得河一尼斯河地區,蘇軍開始對柏林實施合圍,並於1945年4月19~25日合圍分割德軍集團,1945年4月28日,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所屬的第3突擊集團軍和近衛第8集團軍逼進了柏林的蒂爾花園區,這個花園區是柏林德軍最後一處支撐點,由於該陣地有政府辦公廳、國會大廈、最高統帥部等象徵第三帝國權力的最高首腦機關,所以,柏林守備司令部把黨衛軍最精銳的部隊部署在這裏。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