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劍閣道之戰是在什麼背景下發生的?和宦官黃皓有什麼關係

劍閣道之戰是在什麼背景下發生的?和宦官黃皓有什麼關係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9.4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後期,魏、吳、蜀並立抗爭的局面因三方力量的消長變化而漸趨崩潰。

蜀漢自諸葛亮死後,蔣琬和費禕輔政,他們遵行諸葛亮的既定方針,團結內部,又不輕易用兵,曾一度使蜀漢維持着比較穩定的局面。247年至262年間,蜀漢經過將領姜維不斷向魏發動戰爭,力量日漸消耗,加上後主劉禪寵信宦官黃皓,朝政日非。姜維曾對黃皓作出彈劾,但反被黃皓逼害,劉禪也對姜維多次伐魏感到反感。姜維惟有避居沓中屯田,擁兵北防,內外產生嚴重分歧。至此,蜀漢的基礎已大大動搖。

劍閣道之戰是在什麼背景下發生的?和宦官黃皓有什麼關係

這時的吳國,因孫權死後,內爭迭起,社會矛盾更加尖銳,多次攻魏也多以失敗告終。吳國的實力大大削弱了。

魏國自明帝曹叡駕崩後,齊王曹芳爲帝,曹爽和司馬懿先後專權,高平陵事變後,大權落在司馬氏手中。司馬懿死後,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執政。司馬氏父子一方面大力清除曹氏勢力,籠絡士族,同時,他們還注意招攬人才,移民實邊,繼續曹操的辦法,推廣屯田,並興修水利,使魏國在司馬氏的掌管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軍事力量十分強大。對外上,將領鄧艾多次打敗姜維的北伐軍,而司馬昭也在壽春打了勝仗,便開始籌備伐蜀以統一天下。

劍閣道之戰是在什麼背景下發生的?和宦官黃皓有什麼關係 第2張

262年,司馬昭分析了當時的局勢,認爲蜀漢已經“師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決定採取“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後,因巴蜀順流之勢,水陸並進”滅東吳的方針,朝內羣臣都認爲不可能,惟獨鍾會支持。

爲此,魏國任鍾會爲鎮西將軍,都督關中,作伐蜀準備。同時揚言要先攻吳,以迷惑蜀漢。姜維聞訊,忙把情況上報劉禪,建議派兵把守陽安關口(即陽平關,在今陝西寧強西北)和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的橋頭,作好防備。但後主只寵信宦官黃皓,黃皓則相信鬼巫之說,以爲魏軍不會進攻,劉禪信以爲真,把姜維的建議,置之腦後,連羣臣都不讓知道。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