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北宋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是什麼?

北宋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4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北宋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在中國古代形形色色的農民起義中,北宋初年的王小波李順起義雖不如宋江、綠林軍起義等名氣大,但卻“個性十足”,那麼它究竟有何特殊之處呢?

首先,它是第一個爆發在封建王朝建立初期的大規模農民起義。當時的北宋王朝建國才三十三年,正處於上升時期,與以前起義多發生在王朝末年有所不同。

第二,它首次提出了“均貧富”的主張。這表明中國古代的農民階級,從初期反對人身奴役,發展到後期的反對財產不均了,這在中國農民起義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第三,關於它的爆發原因,許多人歸之於“茶禍”。那麼什麼是“茶禍”?而小小茶葉爲何能成爲禍害呢?

那我們首先從“茶葉”談起。

一、王小波李順起義:石破天驚的“茶禍”

1.小茶葉的大用處

茶在當今社會是一種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大衆飲料了,而即便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飲茶之風也相當普遍。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皆以飲茶爲常事。如王安石《議茶論》中所說“夫茶之爲民用,等於米鹽,不可一日以無”。茶作爲一種保健飲料,深受大衆的喜愛。然而,茶不僅是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須品,更是國家重要的戰略物資。

當時的中國,在中原有漢人建立的北宋政權,在北邊有契丹人建立的遼國,在西邊有以李繼遷爲首的党項族割據勢力。少數民族與漢人在邊境上互市,漢人從他們手中購得羊、馬、駱駝等,而他們則從漢人手中換取瓷器、香藥、茶葉等。而茶葉最爲重要。

遊牧民族所生活的北方氣候乾旱,不適於農耕,但卻適於放牧,所以遊牧民族以肉爲主食。但總吃肉不吃新鮮蔬菜,總歸是容易“消化不良”,所以他們通過飲茶來消化食肉產生的過多的油脂,保持健康。而北方不產茶葉,要獲得茶葉只能和南邊的宋人交換,茶葉因而成爲了北宋對外貿易的大宗商品,爲政府帶來大量的利潤。

因爲茶葉在少數民族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在宋仁宗時,北宋與西夏發生戰爭,仁宗便下令停止邊關貿易。西夏党項族便喝不到大宋的茶,被逼無奈,只得與北宋議和。當代國家博弈常見的“經濟制裁”,中國人早就在一千多年前就學會運用茶葉來進行制裁了,並且效果要更加明顯。

所以茶葉不僅是重要的商品,更是國家對外重要的戰略物資。那麼,這麼好的茶葉爲什麼會成爲禍患呢?

2.由“茶利”轉向“茶禍”

北宋政府爲攫取茶葉貿易的鉅額利潤,施行“榷茶”政策,設立“博買務”,相當於現在的國有大型企業,對茶葉施行專賣。起義軍領袖王小波的家鄉永康軍青城縣是著名茶葉產區,茶農以採茶、製茶爲生,茶商以運茶、販茶爲業。而“博買務”強行收購茶葉,壟斷茶葉買賣,加上官員趁機壓低茶葉收購價格,使茶農、茶商面臨破產和失業的困境。

北宋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是什麼?

王小波、李順即爲茶戶或茶販(陸游《老學庵筆記》載,王小波自稱“我土鍋村民也”,“土鍋”或爲製茶所用的鍋具),因破產失業最後被逼上揭竿而起的道路,造成了席捲整個蜀地的王小波李順叛亂。

因此,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的弟弟蘇轍在《論蜀茶五害狀》中說:“牟利之臣始議掊取(施行茶葉專賣),大盜王小波、李順等因販茶失職,窮爲剽劫……”認爲王小波、李順叛亂是因爲“茶禍”,即政府的專賣政策是導致叛亂的根源。

可小小茶葉真能掀起如此大的波瀾嗎?

二、王小波李順起義:人禍甚於茶禍。

1.歷史積怨:我早和你有仇了

唐朝滅亡後,中國出現了“五代十國”的局面,即在中原地區先後建立了後梁、後唐、後漢、後晉、後周五個政權,而在其他地區就陸續出現了十個大大小小的割據政權。在蜀地先後建立了前蜀和後蜀。宋太祖陳橋兵變建立北宋後,就開始了統一戰爭。在滅掉荊南、湖南後,太祖將統一的矛頭對準了孟昶治理下的後蜀。

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十一月,宋軍北、東兩路並進,勢如破竹。孟昶於次年正月十九日降宋,後蜀滅亡。宋滅蜀之役僅僅用了兩個月便告捷,時間十分之快。正如孟昶之妻花蕊夫人所言“十四萬人齊解甲”,可見此次滅蜀受到的抵抗很微弱。

然而短短一個多月後便爆發了後蜀舊將全師雄的叛亂,叛軍頑強抵抗了兩年才被最終平定。爲何蜀地會驟降驟叛,而滅蜀爲何只用兩月,可平叛竟用兩年之久?

五代時,軍隊凡佔領一城,將士們必例行搶劫,稱爲“夯市”。雖然太祖陳橋兵變時“兵不血刃,市不易肆”,但這種風氣並沒有得到徹底整治。滅蜀之後,北軍主帥王全斌、都監王仁贍、副帥崔彥進等,“日夜宴飲,不恤軍務,縱部下掠子女,奪財貨”,敲詐勒索蜀地官吏。太祖更命令蜀地官員和軍隊進京,不讓他們有機會叛亂。然而北宋軍隊面對被征服國的官員,向來自傲,即使原蜀國官員留任原職,也要受盡他們的白眼。而官兵便無一不被視爲降將、降兵,與宋軍毫無平等地位可言,備受歧視,連每人十貫的治裝費也被無理剋扣,王全斌等還“縱部曲侵擾之”,搶劫蜀軍財物。蜀軍將士深感屈辱而“憤怒,人人思亂”,一場風暴正在平靜下悄悄積蓄着力量。

乾德三年二月間,後蜀將士赴京到達綿州(今四川綿陽),發現守城的入川宋軍僅百餘人,其餘都是降宋的蜀軍,正所謂“同仇敵愾”,於是便搶奪軍火庫武器叛亂。叛軍又擁立後蜀文州刺史全師雄爲主帥,得到蜀地百姓的大力響應,迅速席捲了西蜀地區。

據《宋朝事實類苑》卷1記載,宋“太祖討平諸國,收其府藏”,是其基本國策,並無例外。故太祖滅後蜀後,將蜀中府庫財貨,以四十兵爲一綱,水陸兼運,十餘年間悉歸中央內庫。宋軍燒殺搶掠,無所不爲,儘管全師雄叛亂被平息,但蜀地百姓對北宋統治者幾乎沒有好感。即便是三十餘年後,北宋仍然以征服者自居,蜀地百姓所受的壓迫有過之而不及。

2.征服者的姿態:忍無可忍

前面說過北宋將後蜀官員一股腦“強制搬遷”到了中原,而重新派遣了北宋自己的官員治理蜀地。他們大多以征服者自居,把蜀地百姓當作被征服者,完全不以蜀地百姓爲民,極盡剝削之能事,不僅“增益賦調”,並且巧立名目,隨意加收雜稅,極大地加重了百姓的負擔。北宋統治階級與蜀地百姓的矛盾可謂空前激化。

還有就是土地兼併現象嚴重。宋初對土地兼併採取近乎“放縱”的態度,以提高士人的待遇和充當對解除兵權的武將的補償,以致於官僚富商大量兼併土地,大量農民失去土地,成爲佃戶,而當時主客戶之比在某些地區竟高達二八、一九。而宋太宗僅是“覽而嘉之”,沒有果斷採取具體的措施應對這一問題,可以說是相當的錯誤。

此時的蜀地,由於土地兼併、全面禁榷政策(在茶的專賣之外增加鹽、布帛的專賣)而導致大量失業者,而繁重的賦稅、官僚的壓迫和剝削又加重了百姓的負擔和怨恨。四川就像一個火藥桶,只需要一粒小火星便會爆炸,爆發巨大的能量,產生巨大的威力。而宋太宗此時錯誤的對策,卻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3.錯誤的對策:沒抓住的最後一根稻草

右諫議大夫許驤曾擔任成都知州,深知蜀地此時的危急形勢。他上疏請求宋太宗派遣忠厚長者治蜀,以期緩和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太宗嘉納之”,卻最終派吳元載治蜀。吳元載治蜀苛刻,輕罪重罰;又不顧蜀地百姓愛玩樂的風俗,禁止百姓娛樂;又加上長期乾旱,百姓流離失所,與之前的種種矛盾積聚在一起,起義的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了。此時只需要一個“陳勝”第二,便可以點燃蜀地的火藥桶。

淳化四年二月,青城縣(今四川都江堰市南)人王小波因販茶破產而聚集百餘人起事。王小波宣言“吾疾貧富不均,今爲汝輩均之!”四川百姓雲集響應,一年之內,聚合十萬部衆,速成燎原之勢。王小波雖然在戰爭中犧牲,但他的妻弟李順繼續領導起義軍,攻佔成都,盡佔西蜀之地;宣稱自己是後蜀國主孟昶的遺腹子,把自己的名字“李順”改成“孟順”,以爭取蜀地百姓的支持。並臨朝建制,分封百官,自稱“大蜀王”。這場起義,規模之大、參加人數之多、破壞力之大讓宋太宗耗費兩年心血才基本平定,而餘部則在四年之後才最終平定。

所以,綜上所述,王小波、李順的叛亂,人禍甚於茶禍,所謂榷茶政策只是引發此次叛亂的原因之一,其背後還有更深層次的歷史積怨和現實的社會矛盾的積累。正所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所有的社會問題都不是一日形成的,而是常年累月的各種因素的疊加整合而成的,而這一過程並非不可察覺,它一定會以某種形式被人們所發現,如前面所說的李覺上疏便是他注意到了土地兼併的社會問題。但是如果我們察覺到了卻不採取措施防範於未然,只能如杜牧所說的“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這對當代中國應當還具有現實意義。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