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呂蒙的政治立場都經歷了哪些變遷呢?

呂蒙的政治立場都經歷了哪些變遷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們都知道,陳壽將呂蒙與周瑜、魯肅合傳,可知三人身份相似,均屬東吳柱石。按官修史書“事類相從”的原則,可以看出在時人眼中,呂蒙的政治身份與立場,與前任兩位都督應該高度相似,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士人的政治立場,往往與籍貫相關。從籍貫角度看,周瑜(廬江)、魯肅(臨淮)、呂蒙(汝南)均是來自江北的流寓士人,不過呂蒙的立場,與兩位前任都督又有不同。

呂蒙的政治立場比一般的淮泗士人更加保守;同時,呂蒙早年曾被張昭拉攏,與魯肅的關係並不和睦。

本文想就呂蒙的早年記載,探討其政治傾向與立場變遷。

本文共 4600 字,閱讀需 9 分鐘

① 呂蒙與汝南士人

呂蒙來自豫州汝南,屬於流寓士人。

從《孫堅傳》、《孫瑜傳》可知,東吳立國,仰仗的是淮泗集團的力量。淮泗集團即“江北地主”,是跟隨孫策東渡的元從勢力。因此流寓士人集團,在東吳扮演了重要角色。

(孫)堅又募諸商旅及淮、泗精兵,合千許人。--《吳書 孫破虜傳》

是時賓客諸將多江西人,(孫)瑜虛心綏撫,得其歡心。--《吳書 孫瑜傳》

淮泗,顧名思義,即淮水與泗水,指徐州與揚州江北地區。因此嚴格意義上說,汝南與淮泗無關。

雖然史家常常將呂蒙(豫州汝南)、甘寧(益州巴郡)、薛綜(豫州沛國)、滕胤(青州北海)等人歸入淮泗集團,但他們更合理的身份劃分,應該是流寓士人。

實際就史料所載,汝南士人的政治立場,比一般的淮泗士人更加保守封閉,這一點不能不引起注意。

以下談一談東吳政權中,汝南士人的封閉性。

呂蒙是流寓士人,家境又“孤貧”,因此十五歲便跟隨姐夫鄧當從戎征戰。

呂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鄧當……年十五六,竊隨(鄧)當擊賊。--《吳書 呂蒙傳》

(呂)蒙曰:“貧賤難可居,脫誤有功,富貴可致。”--《吳書 呂蒙傳》

從婚姻關係上,可以大致推斷出鄧當的籍貫。

東漢時代,跨地域通婚的情況並不多見。無論士人還是庶民,通婚對象大多選擇“鄉里”。

舉例而論,曹魏郭皇后,便譴責孃家人與外鄉人通婚,還要求“親戚嫁娶,自當與鄉里門戶匹敵者”。

(郭)後外親劉斐,與他國爲婚。(郭)後聞之,敕曰:“諸親戚嫁娶,自當與鄉里門戶匹敵者,不得因勢強與他方人婚也。”--《魏書 文德皇后傳》

郭皇后令外親“不得因勢強與他方人婚”

依此而論,鄧當無疑也出身豫州汝南。

鄧當與呂蒙既然是汝南人,他們麾下自然充斥着汝南同鄉。呂蒙在軍中爲小吏時,曾因瑣事殺害同僚,東窗事發後,呂蒙逃入“邑子”鄭長家中避難。

(呂)蒙大怒,引刀殺吏,出走,逃邑子鄭長家。--《吳書 呂蒙傳》

鄭長既然是呂蒙的“邑子”(即同鄉),可知也是汝南人。呂蒙自首時,又得到校尉袁雄的美言,因此得免一死。

(呂蒙)出,因校尉袁雄自首,承間爲言。(孫)策召見奇之,引置左右。--《吳書 呂蒙傳》

袁雄的籍貫,史籍無載。不過他既然肯爲呂蒙說好話,很有可能也是汝南人。東漢末期,以“汝南袁氏”和“陳郡袁氏”最爲昌盛,照此而論,袁雄大概率也是呂蒙的“鄉里”。

成當、宋定、徐顧三人與呂蒙的駐防區緊鄰,他們死後,孫權想把他們的部曲統一劃撥給呂蒙,但呂蒙卻拒絕美意,反而請求讓三將的宗族子弟繼承部曲。這一點比較值得注意。

時(呂)蒙與成當、宋定、徐顧屯次比近,三將死,子弟幼弱,(孫)權悉以兵並蒙。(呂)蒙固辭,陳啓顧等皆勤勞國事,子弟雖小,不可廢也。--《吳書 呂蒙傳》

呂蒙年輕時,氣量並不廣闊(擅殺軍吏),對兵權也十分看重。比如呂蒙剛剛接手姐夫鄧當的部曲時,因爲懼怕軍中裁員,竟然賒賬去給麾下部曲置辦絳紅戎服,以求獲得孫權賞識。

(孫)權統事,料諸小將兵少而用薄者,欲併合之。(呂)蒙陰賒貰,爲兵作絳衣行縢。及簡日,陳列赫然,兵人練習,(孫)權見之大悅,增其兵。--《吳書 呂蒙傳》

照此論之,呂蒙對軍權的重視程度極高。他拒絕兼併成當、宋定、徐顧的部曲,很有可能是因爲三人與自己爲汝南同鄉,因此互相提攜照顧。

呂蒙對汝南人士的提攜重用,貫穿了他的一生。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奇襲荊州時,他的麾下依然充斥着汝南老鄉。

驅逐關羽,奪佔江陵之後,呂蒙爲了強調軍紀,殺了一個“擅取民笠”的小軍吏,以儆效尤。不出意外,這個被殺雞儆猴的小軍吏,亦是汝南人。

(呂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鎧,官鎧雖公,(呂)蒙猶以爲犯軍令,不可以鄉里故而廢法,遂垂涕斬之。--《吳書 呂蒙傳》

呂蒙的政治立場都經歷了哪些變遷呢?

呂蒙入荊州,殺汝南小吏,以儆效尤

呂蒙從戎時,年僅十五,襲取荊州時,已經年過四旬。以此推之,呂蒙二十餘年的戎馬生涯中,身邊一直充斥着汝南人。其封閉保守,可見一斑。

周瑜是廬江人,魯肅是臨淮人,但他們掌權時,也未曾聽聞特別重鄉邑人士。相較而論,呂蒙的地域封閉性,是遠勝於兩位前任都督的。

② 呂蒙與魯肅的關係問題

呂蒙與魯肅的關係,經歷了從“不睦”至“友善”的變遷。它反映出張昭與周瑜爭權的歷史背景。

《呂蒙傳》中,對呂蒙與魯肅的關係,記載爲“結友而別”。

(魯肅)遂拜(呂)蒙母,結友而別。--《吳書 呂蒙傳》

《江表傳》則更加露骨,稱呂、魯二人以兄弟相稱,親密無間。

(魯)肅拊(呂)蒙背曰:“吾謂大弟(指呂蒙)但有武略耳……”(呂)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指魯肅)今論,何一稱穰侯乎!”--《江表傳》

雖然呂蒙與魯肅確實締結了良好的交情,不過二人的早年關係,卻並不和睦。

從記載上看,呂蒙最初的政治靠山是張昭;而張昭是周瑜的政敵。在此背景下,呂蒙與魯肅的關係,其實是張昭與周瑜關係的一種另類映射。

鄧當去世時,呂蒙是依靠張昭的推薦,才得以接手姐夫的部曲。因此,張、呂二人的關係可以視作“恩主”與“受舉人”。

鄧當死,張昭薦(呂)蒙代(鄧)當,拜別部司馬。--《吳書 呂蒙傳》

張昭拉攏呂蒙,是特別反常的事情。這需要着重分析。

張昭本人出身徐州彭城,屬於淮泗集團的元老。從籍貫上看,張昭與呂蒙並無瓜葛。

張昭字子布,彭城人也。--《吳書 張昭傳》

從學術背景上看,張昭出身經學世家,比較輕視武夫。他的侄子張奮曾經想棄筆從戎,結果被張昭罵辱,認爲投身軍旅是“自降身價”的行爲。

(張昭)少好學,善隸書,從白侯子安受《左氏春秋》,博覽衆書。--《吳書 張昭傳》

(張)昭弟子(張)奮年二十,造作攻城大攻車,爲步騭所薦。昭不願曰:“汝年尚少,何爲自委于軍旅乎?”--《吳書 張昭傳》

張昭鄙視行伍之人,與呂蒙又無同鄉之親,因此他舉薦“外鄉文盲”呂蒙,便顯得特別不合情理。

從時代背景看,這應該與彼時東吳的派系之爭有關。

張昭與周瑜,是孫策死後的託孤重臣。張昭爲長史,主內事;周瑜“將兵奔喪”,以武官身份留守吳郡,與張昭分庭抗禮。

(孫)策薨,(孫)權統事。(周)瑜將兵赴喪,遂留吳,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衆事。--《吳書 周瑜傳》

周瑜將兵奔喪,與張昭共掌衆事

事實上,周瑜與張昭爲代表的鷹、鴿兩派,在東吳的路線問題上一貫存在很大分歧。張昭主張“緩步西歸”,周瑜則主張“南面稱孤”,政見不合是顯而易見的。

(孫)策謂(張)昭曰:“……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隱喻投降曹操),亦無所慮。”--《吳歷》

(周)瑜曰:“質一入,不得不與曹氏相首尾……極不過一侯印,僕從十餘人,車數乘,馬數匹,豈與南面稱孤同哉!”--《江表傳》

建安七年(202),曹操曾下書逼孫權送任子(即人質),張昭主張同意,周瑜則極力反對。最終孫權採納了周瑜的意見,這也是張昭失寵的開始。

建安七年,(曹操)下書責(孫)權質任子。權召羣臣會議,張昭、秦鬆等猶豫不能決,權意不欲遣質,乃獨將(周)瑜詣母前定議。--《江表傳》

按《呂蒙傳》的行文順序,可知鄧當死時,應是孫策執政末期,孫權繼位初期。

張昭薦(呂)蒙代(鄧)當,拜別部司馬。(孫)權統事。--《吳書 呂蒙傳》

孫策死於建安五年(200)。彼時的張昭,恰好處在“周瑜將兵奔喪”的背景下。因此呂蒙被張昭拉攏,可以視作張昭的自固需要。

如此一來,呂蒙與魯肅,實際各自成爲張昭、周瑜的代言人。

呂蒙受張昭舉薦,魯肅受周瑜舉薦,這是人所共知的事情。因此呂蒙與魯肅的政見屢屢相悖。例證非一。

以對待關羽的態度爲例。魯肅主張和睦相處,呂蒙則陰謀畫策,襲擊荊州。魯肅主張“借南郡於劉備,多曹操之敵”,呂蒙則主張“自取荊州,何憂於曹操,何賴於關羽”。

後(劉)備詣京見(孫)權,求都督荊州,惟(魯)肅勸(孫)權借之,共拒曹公。--《吳書 魯肅傳》

(呂)蒙爲國家前據襄陽,如此,何憂於(曹)操,何賴於(關)羽?--《吳書 呂蒙傳》

呂蒙與魯肅的政見牴牾,甚至影響到了呂蒙的同鄉呂範。

劉備曾至京口,向孫權求借南郡。魯肅主張出借,呂範則主張扣留劉備爲人質。

呂範勸(孫權)留(劉)備,(魯)肅曰:“不可……”--《漢晉春秋》

呂範是呂蒙的汝南同鄉,呂蒙字子明,呂範字子衡,二人很可能存在親屬關係。在荊州問題上的意見,呂範與呂蒙完全一致,與魯肅則完全相反。

呂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吳書 呂蒙傳》

呂範字子衡,汝南細陽人也。--《吳書 呂範傳》

魯肅繼任都督之後(210),曾途經呂蒙的駐防區,結果他連面子活兒都不願意做,想不聲不響地溜過去;是在別人的勸說下,纔不得已前去拜會呂蒙。

魯肅代周瑜,當之陸口,過(呂)蒙屯下。(魯)肅意尚輕(呂)蒙,或說肅曰:“呂將軍功名日顯,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顧之。”(魯肅)遂往詣(呂)蒙。--《吳書 呂蒙傳》

《呂蒙傳》對此記載爲“肅意尚輕蒙”。“尚”表示依然,即魯肅之前便與呂蒙關係不睦。

呂蒙的政治立場都經歷了哪些變遷呢? 第2張

魯肅之意,尚輕呂蒙

可見在周瑜死前(210),呂蒙與魯肅並無朋友關係,甚至彼此輕慢,違戾不和。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周瑜臨死,曾上表舉薦魯肅代職;但魯肅臨死,卻未曾上表舉薦呂蒙代職。呂蒙被擢拔爲都督,應該是出自孫權的意見。

周瑜病困,上疏曰:“……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隕踣之日,所懷盡矣。”--《吳書 魯肅傳》

魯肅卒,(呂)蒙西屯陸口,肅軍人馬萬餘盡以屬蒙。--《吳書 魯肅傳》

側面也可以看出,魯肅與呂蒙,雖然在後期友善相處,其實更多是戮力於國事,二人的私交未必有多好。

類比的話,大約相當於諸葛亮與法正的關係,即“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

諸葛亮與(法)正,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蜀書 法正傳》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