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東京大轟炸的行動背景:美國急需報復日本的偷襲

東京大轟炸的行動背景:美國急需報復日本的偷襲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珍珠港遭襲之後,美軍戰場上連吃敗仗。公衆一片譁然,士氣低落。1941年12月21日在白宮召開的參謀總長聯席會議上,美國總統富蘭克林·D·羅斯福向與會成員指示軍隊應儘快組織針對日本的報復性打擊。

打擊採取空襲的模式,這一概念來自於負責反潛法案參謀次長的海軍上校Francis Low。他曾經幾番視察位於弗吉尼亞州諾福克的海軍機場,發現那裏的跑道塗上了航空母艦甲板上的圖案,用作飛機着艦訓練。1942年1月10日Francis Low向海軍上將Ernest J. King彙報了這一發現,他認爲只要加以訓練,雙引擎的陸基轟炸機能夠從航母甲板上起飛。King表示同意,遂任命本已退役的空軍中校杜立特負責策劃方案並帶領行動。杜立特退役之後,從事民用飛機事業,是當時著名的飛行員和航空工程師。

東京大轟炸的行動背景:美國急需報復日本的偷襲

執行空襲的轟炸機方面,要求至少能攜帶一枚重達2000磅(910公斤)的炸彈續航2400海里(4400公里),在當時所有的飛機中,最終選中了北美航空公司出產的B-25B米切爾轟炸機。軍方也曾考慮過B-26Marauder,B-18 Bolo和B-23 Dragon三款轟炸機,但因各種理由未予使用。B-26起飛時的最短滑行距離超過了航母甲板,B-23的機翼寬度比B-25大了近一半,佔地太大,若帶上航母,不僅作戰飛機數量要削減,更會撞上島式塔樓。幾番斟酌後,杜立特選擇了B-18和B-25。但不久B-18也因機翼太寬被淘汰。

B-25屬新款飛機,尚未用於作戰,這也是杜立特所擔心的一點。但之後B-25的測試顯示了它足以滿足此次空襲的要求。在杜立特首次彙報方案時,他的計劃是空襲結束後,飛機可以飛往海參崴,這樣航程就可縮短600海里(1000公里),依據租賃法案,着陸之後這些B-25可暫時移交給蘇聯,機組人員就可返回美國。爲此白宮派專員前往蘇聯密談,卻無果而終。原因就在於蘇聯於1941年4月早已同日本簽訂了中立條約,斯大林不想拿同美軍合作來得罪日本。白宮認爲,即便蘇聯同意降落,機組人員也有被移交給日方的危險。因此降落蘇聯的方案遭到否決。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