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清代三朝元老張廷玉:深得康雍乾三朝皇帝重用的牛人

清代三朝元老張廷玉:深得康雍乾三朝皇帝重用的牛人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張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號研齋,安徽桐城人,清朝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太保,封三等伯,歷三朝元老,居官五十年。康熙進士,雍正朝保和殿大學士、吏部尚書、軍機大臣,加少保銜,後加太保。雍正八年(1730年),長期和清廷對抗的蒙古準噶爾部煽動青海和碩特部首領羅卜藏丹津及西北各族反清,雍正帝爲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決定出兵征討。因戰事緊急,軍令需要迅速處理和嚴守祕密,所以,即令在隆宗門內設立“軍機房”,嗣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命怡親王允祥、張廷玉及大學士蔣廷錫領其事”,“廷玉定規制”。按照旨意,張廷玉就軍機處的性質、官職、職能、紀律等方面都作出了嚴格規定,其中涉及到檔案的地方就達多處,如:軍機處參予官員奏摺的處理和諭旨的撰擬;軍機章京負責謄寫、記檔及日常工作;軍機處設《存記簿》,“奉旨存議”事務,一律登記;“密事有件”,密封存檔,屆時折閱辦理等。這一整套嚴密的規章制度,不僅加強了皇權統治,避免了政出多門以及失、泄密現象的發生,而且更重要的是統一了辦文機構,保證了檔案的齊全、完整與安全,爲利用和編撰方略(志)提供了方便。

康熙十一年(1672年)生,父康熙朝大學士張英。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進士。康熙朝歷任檢討、直南書房、洗馬、侍講學士、內閣學士、刑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職。

雍正元年(1723年)升禮部尚書,次年轉戶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國史館總裁,太子太保。

三年(1725年),署大學士事。四年(1726年),晉文淵閣大學士、戶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併兼充康熙實錄總裁官。

六年(1728年),轉保和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

七年(1729年),加少保銜。同年,因西北用兵,設軍機房於隆宗門內,與怡親王允祥、大學士蔣廷錫董其事。雍正皇帝臨終,命其與鄂爾泰併爲顧命大臣。乾隆朝,以兩朝元老爲朝廷所重,死後配享太廟。終清一代,漢大臣配享太廟者惟張廷玉一人。

清代三朝元老張廷玉:深得康雍乾三朝皇帝重用的牛人

張廷玉在任期間的主要工作在於擔任皇帝的祕書,對清廷政治制度的貢獻是完善了奏摺制度與軍機處的運作規則。與其他直接處理政務的大臣不同,歷史上並沒有留下太多關於張廷玉的具體事蹟。張廷玉爲人謹小慎微,謹守「萬言萬當,不如一默」(清:黃山谷言)。故雍正讚揚他「器量純全,抒誠供職」稱其爲「大臣中第一宣力者」。曾先後纂《康熙字典》、《雍正實錄》,並充《明史》、《國史館》、《清會典》總纂官。

張廷玉身爲大學士、軍機大臣,兼管戶部、吏部、翰林院,又擔任國史館和其他好幾個修書館的總裁官,職務繁多,工作忙碌,這是可想而知的。他自己說,雍正經常召見他,一天召見二、三次,習以爲常。西北用兵以後,“遵奉密諭,籌畫經理,羽書四出,刻不容緩”。從內廷出來,到朝房辦公,屬吏請求指示和批閱文件的常達幾十上百人。他經常坐在轎中批覽文書,處決事務。傍晚回到家中,仍然“燃雙燭以完本日未竟之事,並辦次日應辦之事,盛暑之夜亦必至二鼓始就寢,或從枕上思及某事某稿未妥,即披衣起,親自改正,於黎明時付書記繕錄以進”。雍正也說他和鄂爾泰二人“辦理事務甚多,自朝至夕,無片刻之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