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劉邦稱帝 第一輪削藩的力度

劉邦稱帝 第一輪削藩的力度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打敗項羽後,劉邦再次分封天下。趙國故地封給張耳;燕國故地封給臧荼;韓國故地封給韓王信;魏國故地封給彭越;楚國故地封給了韓信、英布、吳苪;齊國故地暫時由曹參管理。當然了,秦國故地由劉邦佔據。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來,項羽在關中分封天下,並不是因爲項羽不知道順應時代潮流。而是因爲,擁兵大佬們玩了半天命,都想着裂土封王,你一句話就讓他們的希望變成泡影,那不是沒事想找死嗎?所以,劉邦打敗項羽後,依然選擇分封天下。

劉邦稱帝 第一輪削藩的力度

網絡配圖

因爲,真正統一天下,建立一箇中央集權的帝國,那是複雜的過程。並不是,坐莊的大佬,隨便一句話就可以實現的。

表面上,打敗項羽後,劉邦就已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實際上,劉邦的事業,只是走完了多一半。因爲,天下還有三分之二的地方,被衆多諸侯們控制着。

以後,天下的發展方向,就是這些國家之間縱橫開合,開始新一輪的兼併戰。劉邦擁有兼併天下的優勢,卻並無必勝的道理。一切是顯然的,如果韓信、英布、彭越、張耳能達成共識攻打劉邦,劉邦估計是無法逃過失敗的。

此時,劉邦的勢力,顯然比從前的項羽勢力大多了。

第一,劉邦控制着秦國故地;項羽控制着楚、魏的部分故地。雖然從土地的面積大小來說,劉邦比項羽大不了多少。但是,從地理的優勢而言,劉邦明顯勝項羽一籌。

項羽分封天下時,自己佔據着一塊四戰之地,如果項羽不能迅速打開局面,隨時會陷入顧頭顧不尾的困境中。

劉邦現在佔據着關中四塞之地,時機就有利,他就殺出函谷關,兼併諸侯。時機不利,他就退回函谷關,甚至只要退到滎陽、成皋一線就可以了。

第二、六國故地的諸侯們,大都是劉邦扶植起來。比如,趙王張耳、楚王韓信、樑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都是在劉邦的支持下建立國家的。現在齊國的執政官曹參,更是劉邦的小弟。從前,項羽分封天下剛剛結束,各地諸侯都是靠實力佔據地盤的。這意味着,項羽對自己地盤之外的地區,缺乏有效的滲透,而劉邦對自己地盤之外的普遍地區,顯然都已滲透了進去。第三,因爲劉邦佔據着上面兩個優勢,所以,劉邦的嫡系稍加暗示,四方諸侯就得紛紛勸劉邦抓緊當皇帝。而劉邦也就當仁不讓的爬上了皇位。我們常常覺得,項羽很傻。因爲他在關中時,竟然不當皇帝,卻當什麼不倫不類的楚霸王。其實,我們常常忘了一件事,皇帝絕不是一個簡單的稱號。早在秦始皇之前,就有秦王想稱帝了,但是,終於沒有稱帝成功。因爲,皇帝絕不是自娛自樂的東西。如果出於自娛自樂的目的,你不要說想稱皇帝了,你就是想稱上帝,也沒有人會管你。問題是,皇位絕不是自娛自樂的東西。

劉邦稱帝 第一輪削藩的力度 第2張

網絡配圖

就好像,在歷史上權傾朝野、獨霸朝綱的太后多的去了,但是,敢稱皇帝的太后,也就有一個武則天。

就好像,在歷史上把皇帝當傀儡玩的權臣也多的去了,但是,大部分權臣到死,也無法爬上皇位。

就好像袁世凱總統當的好好的,卻鬼謎心竅的想當皇帝了。於是,剛爬上皇位,就發現自己玩的太大了。

就好像我朝太祖,已天天在享受萬歲萬萬歲的呼聲了,但是,到死也不敢爬上皇位。

許多人說華盛頓不稱帝,所以他很偉大。問題是,如果華盛頓也能稱帝,那曹操早就當皇帝了。

皇位實在不是自娛自樂的東西。所以,你別看,天下數你厲害。但是,你真的要爬上皇帝,卻也得分析好形勢,否則,一步走錯,世上絕沒有賣後悔藥的。

是不是有些說得遠了。在諸侯林立的時代,一個人當了皇帝,就意味着擁有了遠遠高於諸侯王的權力。最簡單而言,皇帝可以召見諸侯王,諸侯王如果拒絕接受召見,於情於理就處於被動了;最簡單而言,皇帝出巡到了某地,相關地區的諸侯就得主動前來拜見;如果諸侯不去主動拜見,於情於理也處於被動了。

這種權力,表面上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它卻顯然可以讓皇帝擁有絕對的主動權。

比如,你是諸侯王。皇帝想收拾你,明天就召見你。

皇帝召見你,你去還是不去?

你如果去,估計凶多吉少。你不去,就是公然抗命。

這也就是,魯仲連阻止尊秦爲帝的主要理由。

如果尊秦爲帝,秦王(變成了秦帝),明天召見魏王或趙王,魏王、趙王去是不去?如果去,讓秦王扣留了怎麼辦?如果他們不去,於情於理就處於被動了。

如果劉邦不是皇帝,劉邦就無法擁有這種主動權。

劉邦成了皇帝,劉邦想收拾誰,就派人召見他。對方當時就進退失據了,因爲去見劉邦,隨時可能讓劉邦當場活捉的。不去見劉邦,這就是公然抗命。如果劉邦不是皇帝,諸侯在見劉邦時,就可以先做出有效的軍事佈置,甚至做好有效的外交工作(與其它諸侯做好某種約定),再去見劉邦。總而言之,你劉邦想趁機扣留我,你得想好後果。比如,楚王去見秦王,先這樣佈置,這合情、合理、合法。劉邦成了皇帝,諸侯在見劉邦時,就不能這樣做了。因爲,諸侯見皇帝前,敢先做出大規模的軍事調動,甚至與其它諸侯串聯達成某種約定。這於情於理就都說不下去了。你不要說光明正大的這樣去做了,你就是偷偷摸摸的去做,讓皇帝知道了,皇帝也可以明正言順的收拾你。因爲,這就是傳說中的想造反了!

劉邦稱帝 第一輪削藩的力度 第3張

網絡配圖

在這種背景下,劉邦一旦想收拾哪個諸侯。這個諸侯,恐怕只能自投羅網。

因爲,諸侯在這種背景下,如果去選擇去見劉邦,就有可能讓劉邦派兩個武士活捉了。如果選擇不去見劉邦,就會讓劉邦名正言順的去攻打。

燕王臧荼不敢去見劉邦,於是讓劉邦明正言順的率軍攻打了;楚王韓信敢去見劉邦,於是讓劉邦派兩個武士,當場就逮捕了。

總的來說,劉邦成了皇帝。諸侯之間喪失了彼此串聯的權力,至少,諸侯之間敢做出針對皇帝的串聯,那絕對是鐵板釘釘的造反;諸侯之間,也喪失了主動大規模調動軍隊的權力,至少,諸侯敢做出針對皇帝的大規模軍事調動,也絕對是鐵板釘釘的造反。

在這種背景下,因爲劉邦擁有絕對的實力;諸侯們自然絕不敢輕易去戴造反的帽子。既然如此,劉邦等於把諸侯們手捆住了,又在諸侯之間設置看不見的鐵網,現在,諸侯們就等着劉邦挨個收拾了。

但是,如果說此時的劉邦,距成功的頂點只有一步之遙,也把劉邦此時的局面,說得太輕鬆了。

因爲,此時的韓信、英布、彭越佔據着楚國、魏國故地;此時的張耳佔據着趙國故地;此時的韓王信佔據着韓國故地;此時的臧荼佔據着燕國故地;曹參在齊國故地擁有着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在這種背景下,劉邦只要犯下明顯的錯誤,隨時都可能引發難以控制的局勢。因爲,這些諸侯王,都可以稱得上豪傑智謀之士,只要他們突然達成共識,一塊進攻劉邦,劉邦估計是扛不住的。

但是,因爲劉邦巧妙的遮掩了自己削藩的意圖,所以諸侯們一直無法達成共識的。因爲,他們都有意無意的相信,劉邦是不會改變分封天下的政策,事實上,劉邦就是沒有改變分封天下的戰略意圖。問題是,劉邦顯然已計劃好了,把現在的諸侯王,都挨個消滅了。

劉邦的削藩,是反覆進行的。

從事後的內容去看,劉邦先把異己的藩王逐個消滅,然後換上親近自己的人當藩王;劉邦先是把難以控制的藩王逐個消滅,然後換上一些比較好控制的藩王。在此過程中,中央對地方事務的干涉就越來越深入了。

比如,燕王臧荼被消滅後,劉邦就讓盧綰(劉邦最要好的朋友)當了燕王;盧綰被消滅後,劉邦就讓自己兒子劉建當了燕王。

燕國每換一次燕王,燕國的獨立性就會削弱一層。但是,劉邦這樣做,卻可以很好的隱蔽自己的戰略意圖。至少,人們都感覺劉邦並沒有削藩的意思,只是想讓諸侯們臣服中央政府。劉邦的第一個削藩對象是燕王臧荼。劉邦收拾燕王臧荼的理由,是燕王臧荼造反,實際上,事情並不是這樣簡單。燕王臧荼造反,本身就是莫須有的罪名。因爲,燕王臧荼在從前一片混亂的背景下,不敢造劉邦的反,在天下大定之後,卻去造劉邦的反,這於情、於理都說不通。所以,事情的真相應該是這樣的。那就是,劉邦把削藩的對象鎖定在了燕王臧荼身上,燕王臧荼就只有造反了。因爲,皇帝想讓你造反,太容易了。因爲,皇帝召見你,你見是不見?你去見皇帝,皇帝當時就可能把你抓起來,你不去見皇帝,本身就有罪了。甚至而言,皇帝都不用下旨召見臧荼,只要派使者暗示臧荼,告訴他應該去朝拜皇帝了,就足以把臧荼弄得驚疑不定。

劉邦稱帝 第一輪削藩的力度 第4張

網絡配圖

更主要的是,如果使者擺出一副關心臧荼的樣子,不斷向臧荼透露出一些內部消息,臧荼毒就更會驚疑不定了。總而言之,皇帝很懷疑你的忠誠,皇帝手下的大佬們也很懷疑你的忠誠,許多人都在鼓動皇帝應該約束你、削弱你,甚至滅掉你。再總而言之,我勸你還是裝病不要去見皇帝,因爲去見皇帝,實在凶多吉少。

如果是這樣,臧荼又會怎麼辦呢?

思前想後,臧荼肯定會覺得,如果坐以待斃,是看不到出路的,於是只能積極準備造反了。而你一積極準備造反,那皇帝打他,就是明正言順的了。

燕王臧荼是劉邦的異己力量,因爲他從來沒有和劉邦真正合作過。所以,劉邦什麼具體的行爲都不用做,只要做出一些心理暗示,就足以讓臧荼因爲恐懼而做出叛亂的行爲。

因爲,一切是顯然的。不要說劉邦會暗示自己懷疑臧荼了,更不要說劉邦會暗示自己要消滅臧荼了。就是劉邦賭咒發誓、信誓旦旦說,他相信臧荼,對臧荼沒有惡意,臧荼的內心也會一直驚疑不定的。因爲,臧荼與劉邦實在沒有任何值得一提的關係,尤其是在天下都是劉邦一系的背景下,臧荼實在有點分外扎眼了。

關鍵是,劉邦把削藩的對象鎖定在臧荼身上,大家相對會感覺放心。因爲,張耳、韓信、彭越、英布、韓王信都是劉邦的合作伙伴,劉邦清理燕王臧荼,並不意味着會清理他們。

以劉邦現在的實力,單獨收拾誰,也是沒有問題的。他現在最大的顧忌是,這些諸侯突然實現某種聯合,那可壞事了。我們可以想象,如果劉邦在攻打燕國時,韓信、彭越、英布、張耳突然都宣佈獨立,甚至聯合發兵堵住劉邦迴歸關中的道路,劉邦估計是沒有活路的。

但是,因爲劉邦擁有了皇帝的稱號,就等於把諸侯們手都捆了起來,也在諸侯之間設置了無形的鐵網(因爲,諸侯們都水敢輕易去謀反的帽子),而選擇的對象又是一個好像異類的臧荼,所以諸侯們就更難形成共鳴了。

只要諸侯們無法達成共識,以劉邦的實力,攻打燕國,自然是小菜一碟。於是,劉邦從發兵到收兵,一共用了兩個來月的時間,就把燕國打敗了。

打敗臧荼後,劉邦依然承認燕國獨立的事實,只是讓自己的好朋友盧綰當了燕王。

這種結果,顯然會讓諸侯們有一種安全感,因爲,這意味着劉邦依然承認分封天下的事實。

但是,在此過程中,劉邦對燕國故地的控制卻明顯是增強了。因爲,以前的燕王臧荼,與劉邦沒有任何利益上的聯繫,現在燕王盧綰成了劉邦的好朋友,而且盧綰想在燕國站住腳,自然需要劉邦一系的力量在燕國故地支持他。這樣一來,劉邦一系的力量,就滲透進了燕國。在這種背景下,燕國依然保持着獨立的藩國地位,但是,獨立性顯然不能與從前的燕國相比了。劉邦這樣處理燕國時,劉邦的嫡系小弟們,肯定會感覺有些不舒服。因爲,燕國故地距關中太過遙遠,所以漢帝國肯定無法直接統治這裏。既然如此,燕國肯定得分封給功臣們。現在的問題是,怎麼分封?基於大多數功臣們的心理,恐怕都希望把燕國大卸八塊,因爲,這樣一來,就有很多功臣可以都封一塊土地了。但是,劉邦顯然不敢接受這種分封方案,雖然這也符合劉邦的根本利益。因爲漢帝國把燕國這樣處理了,其它諸侯王會感到恐懼的,因爲,這種“衆建諸侯少其力”的行爲,本身就是削藩的前兆。

劉邦稱帝 第一輪削藩的力度 第5張

網絡配圖

所以,劉邦讓自己的好朋友盧綰當了燕王。對此,功臣們似乎大都有些不高興,因爲,盧綰顯然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功勞,劉邦這種分封方法,多少有些用人唯親的意思。

但是,因爲此時的劉邦,還沒有開始大肆分封劉氏家族,所以,功臣們還覺得,劉邦沒有把天下收歸劉氏的意思。在這種背景下,大家對劉邦用人唯親的作法(讓功勞、能力都有限的盧綰當了燕王),都有些不滿,卻也勉強接受了。

而且,燕國完整保存下來,並且讓異姓者爲王的事實,更讓諸侯們感覺心裏比較踏實。因爲,這意味着劉邦還承認分封天下的事實。

清理完臧荼後,劉邦就把第二個削藩對象鎖定在了楚王韓信身上。

當劉邦告訴大家,接到密報,韓信要謀反時。劉邦手下的將領,當時就炸了窩,總而言之,“都說,快點出兵,把那小子殺掉!”

功臣一聽韓信犯下這種莫須有的罪後,爲什麼都躍躍欲試的要攻打韓們呢?原因太簡單了,大家都是功臣,韓信一個人就佔了89個縣,而其它功臣,大都一個縣也沒有佔據。現在把韓信滅了,大家就可以瓜分韓信的地盤了。

因爲,看着劉邦許下的空頭支票,功臣們只要簡單一盤算,就會發現,劉邦家裏根本就沒有那麼多錢。換而言之,就算大家相信,劉邦會兌現自己諾言的誠意,也會非常懷疑劉邦兌現自己諾言的實力。

現實社會的主要矛盾,就是利益分配的矛盾。表面上,當個統治者很簡單,實際上覆雜的去了。

如果統治者手裏拿着阿拉丁神燈,一切就好辦了,大家想要什麼,我跟燈神說一聲,就可以了。

現實中的矛盾,其實就好像一大羣人分一塊肉。肉是有限的,人是衆多的,關鍵是人的慾望是無窮的。怎麼個分法?

就好像幾百個人打到一頭野豬。

大哥上去,把半扇豬肉砍下來扛走了,其它幾個大佬,上去你拿一條豬腿,我砍一塊豬腰條,他拿着半個豬屁股。等這些大哥、大佬們散開後,其它人跑過去一看,就剩下一堆頭蹄下水了。這些人能幹嗎?肯定不能幹的!

現在,大哥安慰那些心懷不滿的功臣們說,大家不要着急,我們能得到這頭野豬,主要是你們的功勞。所以,我一定會想辦法,讓你們都分到一塊好豬肉。

可是,大哥摟在懷裏的半扇豬肉,大家敢想嗎?估計是不敢想的!於是,某個自不量力,一人獨霸小半扇豬肉外帶一條豬腿的大佬,就會成爲大家共同的敵人。

總而言之,大哥摟在懷裏的半扇豬肉,大家是不敢想的,但是,從別的大佬手裏搶一塊豬肉,大家還是敢想的。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