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漢朝皇帝在和匈奴和親的時候 漢朝爲何只嫁不娶

漢朝皇帝在和匈奴和親的時候 漢朝爲何只嫁不娶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7.2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漢匈和親,爲何漢朝皇帝從來不娶匈奴公主?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別說漢朝皇帝不娶匈奴女子,就是放眼整個中國五千年封建社會,中原皇帝娶夷狄女子爲正妻的也是非常少見的,中原與夷狄和親,幾乎全部都是中原王朝把女子嫁給夷狄君主,不覺得奇怪嗎?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二:鳳閣舍人襄陽張柬之諫曰:自古未有中國親王娶夷狄女者。

《資治通鑑》中記載了一個發生在唐朝武則天時期的故事,後突厥默啜可汗向唐朝和親,與以往不一樣的是,默啜可汗是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唐朝的皇族人員,武則天同意了,讓自己的侄孫武延秀迎娶默啜可汗的女兒爲妻。

結果默啜可汗反而不樂意了,他說自己想把女兒嫁給天子的兒子,而不是武氏,同時武則天此舉引來朝臣的大量反對,當時擔任中書舍人的張柬之就上書武則天,他說了一句很有名的話:自古以來就沒有中國親王娶夷狄女子爲妻的。

漢匈和親

在這裏稍微解釋一下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張柬之說的是中國親王沒有娶夷狄女子爲正妻,納妾的情況肯定有,但是娶爲正妻的沒有。

張柬之可是唐朝的名相,他用這個來反駁武則天與突厥和親,說的一定是真的,不然可就是欺君之罪,也就是說從唐朝之前的歷史上,沒有皇族親王娶夷狄女子爲妻,這是爲什麼呢?這就要從漢朝和親說起。

和親是一直存在的政治手段,自夏商周朝以來就已經有了,但歷史上最爲著名的和親就是漢朝與匈奴的和親,西漢建立之初,經歷多年戰亂,國內面臨異姓王的割據,國外又有匈奴的虎視眈眈,劉邦還在白登山被匈奴單于冒頓率領40萬大軍圍困了七天七夜,爲了維持西漢的穩定,劉邦在婁敬的建議下選擇了和親。

漢朝皇帝在和匈奴和親的時候 漢朝爲何只嫁不娶

劉邦聽從婁敬的建議對匈奴和親

劉邦勸劉邦與匈奴和親的理由是:匈奴是不能夠用武力制服的,如果把公主嫁給匈奴單于,並給予禮物,就能臣服匈奴,單于就是漢朝的女婿,如果公主所生的兒子能夠繼承單于,那後來的匈奴單于就是漢朝的外孫,匈奴就不能與漢朝抗衡。

從後來的情況看,婁敬的理由過於牽強,儘管漢朝與匈奴和親,但是雙方仍然會發生戰爭,匈奴仍然年年侵犯漢朝邊境,和親並未從根本上改變雙方的政治關係,光是西漢一朝,就有十餘位公主因爲和親嫁給匈奴單于,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王昭君,但是漢朝皇帝並未娶過一位匈奴女子爲妻,哪怕爲妃的都沒有。

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文化因素

《左傳》襄公四年:戎,禽獸也,獲戎失華,無乃不可乎?

《左傳》中有一段晉悼公與魏莊子的對話,晉悼公主張攻打戎狄,魏莊子說道:戎人,不過是禽獸。得到戎人而失去中原,恐怕不可以吧!

蠻狄夷戎

魏莊子把戎人比成了禽獸,戎人跟蠻人、夷人、狄人一樣都是華夏之外的少數民族,華夏曆來都是把蠻、夷、戎、狄當成外人,還有那句著名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話出自《左傳》成公四年,意思是:不是我們的同族,其心思必然不同。

在春秋時期,雖然禮樂開始崩壞,但仍然有一批華夏人想要依靠尊王攘夷來維護搖搖欲墜的禮節,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管仲,所謂的尊王攘夷就是所有的華夏人團結起來,一起對付蠻、夷、戎、狄,這是族羣的分類。

《左傳》閔公元年:管敬仲言於齊侯曰: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

管仲說:戎狄好像豺狼一樣,是不會滿足的;中原各國(諸夏)互相親近,是不能拋棄的。這種深深的文化因素已經深入華夏人的思想精髓,影響了後世無數的華夏人,形成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

漢朝皇帝在和匈奴和親的時候 漢朝爲何只嫁不娶 第2張

尊王攘夷

唐太宗李世民在與魏徵的對話,也多次表達了這種思想,唐太宗曾經說過“夷狄,禽獸也,畏威而不懷德”,魏徵也說過“夷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強必寇盜,弱而卑伏,不顧恩義,其天性也”。

哪怕是到了明清時期,也仍然有這種思想,比如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就說過:謂夷狄知有母而不知誰爲其父,雖得天下,立法治民與禽獸同。

從這些記載與評價來看,華夏人自古看不起夷狄人,這是印在文化上的基因,一代傳一代,是無法改變的,漢朝皇帝也是華夏人,自然也看不起來自匈奴的女子,更不會娶來做妻,即使皇帝想娶,滿朝文武大臣也會阻止皇帝,所以漢匈和親,歷來只有匈奴單于娶漢朝公主,而沒有漢朝皇帝娶匈奴公主。

《唐會要》:戎夏不雜,自古所誡。夷狄無信,易動難安,故斥居塞外,不遷中國。

在文化上華夏人看不起夷狄,甚至華夏人都不願意與夷狄人居住在一起,來自《唐會要》的記載證明了這一點:戎狄與華夏不混雜,爲自古以來的訓誡。夷狄無信義,好遷移而難安居,因此斥居塞外,不得遷居中國。

匈奴人

二、政治考量

《周書》卷九:史臣曰:孔子稱“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是以 周納狄後,富辰謂之禍階;晉升戎女,卜人以爲不吉。斯固非 謬焉。

孔子曾經講過一句話: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意思是說夷狄雖然有君主,但還不如諸夏各朝沒有君主。《周書》上還舉了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是周襄王,周襄王把狄人首領的女兒立爲王后,後來發現王后與其弟王子帶私通,又廢除了王后,結果引發了狄人的討伐,爲國家引來了禍患,差一點導致亡國。

第二個例子是晉獻公,晉獻公攻打驪戎,驪戎將一對美女姐妹獻給了晉獻公,這就是驪姬和她妹妹,兩人都被晉獻公納入後宮,晉獻公對姐妹兩人十分寵愛,在驪姬的挑撥下,晉獻公疏遠了自己的兒子,還立驪姬所生的兒子奚齊爲太子,而晉獻公的兒子申生自殺,重耳和夷吾被迫逃亡,引發了晉國一系列的內亂,甚至爲後來三家分晉埋下了誘因。

漢朝皇帝在和匈奴和親的時候 漢朝爲何只嫁不娶 第3張

晉獻公娶戎女導致晉國內亂

這兩個例子被《周書》拿來當反面教材,意思就是告誡君主不要娶夷狄女子爲妻,否則會爲國家帶來禍患。

如果漢朝皇帝娶了匈奴女子爲妻或者爲妃,那麼就有可能生下兒子,這樣匈奴女子所生的兒子理論上就有繼承漢朝皇帝的可能,這就會導致政權的不穩定,因爲在華夏人眼中,匈奴是夷狄,是文化上落後的民族,按照《周書》的說法,就會帶來禍患。

皇位之爭在任何封建朝代都是極其殘酷的,一旦漢朝皇子有匈奴血統,必然會得到匈奴人的支持,而匈奴與漢朝一直就是打打停停的政治對手,即使是雙方關係非常親密的階段,漢朝也沒有放棄對匈奴的警惕,漢朝上至皇帝,下至官吏,不可能會讓匈奴有干預漢朝國政的機會,最好的辦法就是阻止漢朝皇帝迎娶匈奴女子。

漢朝皇帝在和匈奴和親的時候 漢朝爲何只嫁不娶 第4張

王昭君和親

除了這種情況之外,外戚干政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常態,漢朝有名的外戚有呂雉、竇太后、王政君,所謂的外戚就是妻子這一邊的親戚,如果漢朝皇帝娶了匈奴女子生下皇子,等到老皇帝去世之後,其兒子有可能會繼承皇位,那麼朝廷中地位最高的就是這位匈奴女子。

匈奴女子想要權力更高,就得任命一些她所信任的人擔任重要官職,一般來說,會任命自己孃家的男性親戚,然後就會形成外戚干政,漢朝歷史上著名的王莽、竇憲、樑冀都是外戚,王莽甚至還篡奪了漢朝江山,這無疑會給漢朝的統治帶來禍患,爲了防止這種禍患,漢朝皇帝不會迎娶夷狄女子,這是政治上的考量。

三、生活習性完全不同

漢朝與匈奴的生活習性完全不同,漢朝是農耕民族,有固定的居所,人們從事農業生產獲取糧食,匈奴是遊牧民族,沒有固定的居所,一生跟隨水草豐盛而到處遊走,從來牲畜業、狩獵與搶劫維持生活。

漢朝皇帝在和匈奴和親的時候 漢朝爲何只嫁不娶 第5張

匈奴是遊牧民族

漢朝是尊重老人、愛護幼孩,匈奴是尊重青壯年男子,看不起老人,吃的東西都是讓青壯年男子先吃,吃剩下的纔給老人吃,漢朝是一夫一妻一妾制,丈夫去世,妻子可以改嫁,也可以守寡,匈奴是父親去世,兒子就把沒有血緣關係的後母作爲妻子,兄弟去世,活着的兄弟就全都娶已故兄弟的妻子爲妻。

漢朝人是有名有姓還有字,並且對於皇帝的名字還要避諱,匈奴是沒有姓,也沒有字,還不用避諱,漢朝與匈奴在生活習性是有很大的不同,兩個不同社會的人要生活在一起是很難的,漢朝和親的公主很多都不能適應匈奴的生活,卻被迫要接受匈奴的習性。

漢朝皇帝當然不會認同匈奴女子的生活習慣,哪怕是想到匈奴人的習俗,就會覺得不可接受,雙方像兩個平行世界,毫無共同點可言,所以漢朝皇帝也不會迎娶匈奴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