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張任學是什麼人?他的一生是什麼樣的?

張任學是什麼人?他的一生是什麼樣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下面就一起來看看本站小編帶來的文章

明朝和宋朝一樣,都是重文輕武的王朝,然後以文馭武。

但兩朝重文輕武的過程有很大的不同。

宋朝是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得位不正,以武將身份反噬舊主稱帝,又擔心五代軍閥禍亂的事蹟不斷重演。

故宋朝從開國之初就定下了遏制武將的國策,以“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而明朝開國之初並沒有這麼幹,是文、武並重,明太祖朱元璋可沒那麼傻,讓文官一家獨大?他連封藩都能搞出來,哪會搞什麼“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明朝後來的重文輕武是文官集團經過近百年的努力,逐漸促成的從上到下的共識。

張任學是什麼人?他的一生是什麼樣的?

其中主要有兩個節點,第一是明仁宗朱高熾上臺後,爲了報答文官集團對他的力挺,大力提高文臣的地位,予以籌功。

第二是“土木堡之變”後,武勳集團被打殘,是一個文官(于謙)帶着京城軍民打贏了明朝保衛戰,並對軍隊進行了有利於文官集團掌控的改組。

另外,明太祖朱元璋生前曾指定了多個“不徵之國”,遍佈明朝周邊地區,這種放棄擴張,內斂型的國策,也會讓軍隊及武勳集團的作用變得越來越小。

如此,從“土木堡之變”後,再到晚明時期,文官集團拿到掌控軍隊的權力後(從後勤到糧餉等各方面),一步步收緊枷鎖,導致明朝武將和文官的地位對比,也基本和宋朝差不多了。

至明末,連老百姓都知道,家中子弟如有出息,還是當文官老爺更好。

比如,海盜出身的武將鄭芝龍,就把自己的繼承人鄭成功塞到東林黨大佬錢謙益身邊當弟子,試圖讓鄭成功走文官路線進官場。

鄭成功還在崇禎十一年時考中秀才,這時的明朝已經風雨飄搖,武將在慢慢做大,可鄭芝龍還是堅定不移地想讓兒子往文官集團中混。

由此可知,晚明時,文官的地位和被追捧根本就不是武將所能比,能當文官的話,傻子纔會去做武夫。

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崇禎朝出了一個進士出身,當了十多年文官後,卻上書朝廷,堅決要求把自己從文官轉成武將的名人。

這位官員叫張任學,根據史書記載,他是天啓五年時的進士,進入官場後,先爲縣令,然後入朝爲御史,再出外爲巡按,並受命在河南“監軍討賊”。

以這樣的官場路線發展下去,只要稍微幹出點成績,將來就是升任總督,再入朝爲六部尚書,有機會進內閣,執掌朝政,走上人生巔峯。

可他在崇禎十一年時,給崇禎皇帝上了奏摺,要求“請易武階,親執干戈,爲國平賊。”

他這麼做的原因是,他讓受自己轄制的軍隊主動出戰,可將領們卻不聽指揮,“時羣盜縱橫,而諸將縮朒不敢擊。”

這種情況在明末時很常見,像孫傳庭、洪承疇那樣憑藉個人能力和手段讓軍隊聽話,或者像盧象升一樣,拿起刀能親自上戰場,以此鼓勵軍隊作戰的文官畢竟是少數。

大多數文官們,到崇禎朝後期,已經指揮不動武將們了。

張任學又無法繞過武將們,直接指揮部隊,於是,他想幹脆把自己變成武將,親臨一線指揮軍隊作戰。

這事在當時還鬧出了一場風波,因爲這種事很罕見,進士出身且大有前途的文官想把自己變成武夫,文官集團肯定不樂意。

因此,文官集團的意見是,不同意以文改武,但可以多下放些指揮一線作戰的權力給他,“諸臣以文吏無改武職者,請仍以監軍御史兼總兵事。”

不過,崇禎皇帝挺高興,他覺得這事值得鼓勵,支持了張任學的想法,“命授署都督僉事,爲河南總兵官”,“河南舊無總兵”,張任學是首任。

於是,文官張任學搖身一變,改換成了武將,還起步就是總兵。

張任學是什麼人?他的一生是什麼樣的? 第2張

在《明史·張任學傳》中,記載了不少張任學改武將後的戰事,他率部跟左良玉聯手,擊敗過羅汝才,逼降過李萬慶等巨宼,算是戰功赫赫。

可他到底是文官出身,還是不能身先士卒,他打的勝仗基本上是兵部專門劃歸給他指揮的參將羅岱的功勞。

也就是羅岱在前衝鋒陷陣,張任學在後面運籌帷幄,形式跟此前當文官時的以文馭武差不多,張任學畢竟不是盧象升。

這期間,川貴總督李若星曾希望讓張任學恢復文官身份,然後繼續以文官身份“攝行大將,督察軍事”,崇禎沒同意。

等到羅岱戰死後(被張獻忠部幹掉),張任學就因兵敗被撤職,他的武將生涯總共也就經歷了一年半時間不到。

張任學任職總兵時,曾給主張招撫農民起義軍的熊文燦提出過一個擒拿張獻忠的建議。

當時,張獻忠被熊文燦招撫成功,但張任學認爲張獻忠必然再次反叛,“獻忠狼子野心,終爲國患。”

所以,張任學提出,讓自己以勤王爲由(清軍入寇,張任學部受命北上入衛),在行進至張獻忠部駐地時,出其不意地攻打張獻忠,“可立縛也”。

但熊文燦拒絕了這個建議,讓張任學失去了一次以武將身份改寫歷史,揚名天下的機會。

張任學被撤職後,回家閒居了三年。

他本是文官出身,不愁沒有同僚爲他說話,崇禎十五年,有官員建議起復張任學。

但天不假年,張任學卻於當年因病去世,沒能再次出山爲大明朝鞠躬盡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