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後宮人物 > 慈禧一向都是軟弱的形象 慈禧爲什麼敢向列強宣戰

慈禧一向都是軟弱的形象 慈禧爲什麼敢向列強宣戰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4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慈禧宣戰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1900年6月21日,在這一天列強震驚了,因爲就在這一天慈禧發佈了一道令世界震撼的宣戰書,一向“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慈禧竟然這麼硬氣了。

然而事實就是如此打臉,慈禧“說最狠的話,挨最毒的打”,不久之後八國聯軍攻破了北京城,慈禧太后倉皇西逃,只留下了幾個大臣去和洋人斡旋,之後更是簽下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讓已經是千瘡百孔的大清更是雪上加霜。

慈禧一向都是軟弱的形象 慈禧爲什麼敢向列強宣戰

那麼當時一向軟弱的慈禧是怎麼敢同時向列強開戰的?當時她究竟哪來的底氣呢?其實這背後只能說慈禧的“頭髮長見識短”,因爲當時的慈禧真的是因爲一些主觀因素故認爲當時的大清還是“天下無敵”的,而也就是這個錯誤的想法讓大清更加萬劫不復:

義和團的“刀槍不入”

19世紀末,西方列強以洋槍大炮打開了清朝“閉關鎖國”的大夢,至此清朝所謂的“天朝上國”的夢終於屈服於洋人的洋槍大炮之下,而這個時候也有一批“維新派”大臣開始主張維新變法,購買洋人的洋槍洋炮來擴充軍備,然而當時朝廷內部“守舊派”太多了,於是乎“百日維新”就這麼草率就結束了。

慈禧一向都是軟弱的形象 慈禧爲什麼敢向列強宣戰 第2張

而與此同時,洋人帶來的災難給百姓的生活也添上了一層霜,這個時候民間就誕生了“義和團”,他們打着“扶清抗洋”的旗號在民間四處殺洋人,燒教。一時間竟然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當時列強對此提出抗議,而朝廷的大臣們則對此置若罔聞,甚至趁機與義和團運動結合,對當時列強在北京的使館區造成了很大的衝擊。

而慈禧太后則認爲這是一股可以抵抗洋人的力量,一個是當時這股運動聲勢浩大,慈禧不能對此不聞不問;另外一個原因是義和團成員很多都是“刀槍不入”,慈禧竟然真的“天真的”以爲這個可以抵擋洋人的洋槍洋炮。

事實證明,障眼法終究是障眼法,他終究抵擋不了科技,北京城被八國聯軍攻破,“大清天下無敵”的夢終究是部分人幻想出來的,要抵擋洋槍洋炮只有用更厲害的槍炮纔可以。

慈禧一向都是軟弱的形象 慈禧爲什麼敢向列強宣戰 第3張

一份僞造的捷報助長了慈禧的信心

除了當時義和團運動之外,當時慈禧也收到了一份來自天津的捷報,上面是直隸總督榮祿的奏報:洋人艦隊強攻大沽炮臺,而大沽炮臺的士兵神勇無敵,數次擊退洋人的進攻,洋人屍體在江面上屍橫遍野。

而當時慈禧聽到這個消息之後便哈哈大笑,認爲洋人是不堪一擊,憑藉着無敵的大清水師以及義和團的“刀槍不入”可以抵擋的住洋人的進攻。

慈禧一向都是軟弱的形象 慈禧爲什麼敢向列強宣戰 第4張

而人一旦在失去理智的情況之下下的決定是很瘋狂的,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清朝苦列強已久,對外戰爭都是屢戰屢敗,就如朝中有些大臣所言:“我連敗仗都沒得打”,而這個時候聽到手底下將士打了一場大勝仗,自然會是信心爆棚的。

事實證明,慈禧的這個決定很倉促,他事先並未主動去求證消息的準確性,而是一激動直接向列強宣戰,最終害了大清。

慈禧一向都是軟弱的形象 慈禧爲什麼敢向列強宣戰 第5張

洋人欺我太深,真當我是軟柿子?

而除此之外,當時的慈禧還收到了這樣一個假消息,而這個消息纔是慈禧對外發動戰爭的原因:“一是指明一地,令中國皇帝居住;二是代收天下錢糧;三是代掌天下兵權;四是勒令太后歸政”。

這是當時江蘇一位名叫羅嘉傑的官員弄來的,從這幾點要求來看,對於慈禧來說真的是很過分,慈禧這個女人對於什麼兒子女兒都不在乎,可是偏偏對於權力她卻異常執着,若非如此她怎麼可能垂簾聽政長達四十幾年?

慈禧一向都是軟弱的形象 慈禧爲什麼敢向列強宣戰 第6張

所以一聽到洋人要求自己“歸政”一下子就熱血攻心了,用她的話來說“洋人欺我太深,真當我大清是軟柿子?”,在此以前她囚禁光緒已經引起洋人的非議了,因爲這件事她已經對洋人很不滿,如今洋人要求她歸政,這自然是令她萬萬接受不了的。

然而我們試着分析一下這份引起慈禧不滿的外交照會背後有多大可信度呢?首先這些要求可以說相當離譜,因爲無論哪一條都讓人難以接受,洋人在清朝主要是爲了自己的利益,只要利益不受損誰當皇帝誰當政對他們來說有何區別?

慈禧一向都是軟弱的形象 慈禧爲什麼敢向列強宣戰 第7張

然而慈禧的沖天一怒卻是害苦了清朝的百姓,在軍事實力差距如此大的情況下,慈禧竟然向當時世界11個強國宣戰,最終八國聯軍攻破北京,北京城滿目瘡痍,而這些對於慈禧來說又算什麼?因爲流血的不是她,割地賠款也不需要她來承擔,最後還是窮苦百姓受罪,就因爲她過度的相信自己所謂“大清天下無敵”的美夢,最終中國又經歷了一次浩劫。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