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國學 > 傳統文化 > 彝族簡介 彝族的經濟狀況介紹

彝族簡介 彝族的經濟狀況介紹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新中國成立前,包括雲南大部、貴州部分以及廣西的全部彝族地區,以土地個體私有爲基礎的封建地主經濟早已佔着絕對統治的地位,實物地租是地主對佃農最主要的剝削方式。此外,對佃農一般還進行額外勞役剝削,僱工與高利貸剝削也十分普遍。部分地區由於某種歷史原因,土司仍得到保存,或在“改土歸流”時保全了大量的土目與中小奴隸主,因而向封建制過渡的時期較長。如在乾隆初年,貴州威寧地區的彝族羣衆仍然“半爲夷目家奴”。及至建國以前,所屬百姓仍然保留某些農奴的特點,奴隸主的剝削雖以實物地租爲主,仍不同程度地殘存着奴隸制的痕跡。雲南武定、祿勸以及紅河南岸等地當時也保存不少大小彝族土司,但隨着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地主經濟已有取代領主經濟的發展趨勢。

農業是廣大彝族地區的主要經濟部門,農作物主要有玉米、蕎麥、土豆、小麥、水稻、大麥、燕麥、元根等。農具主要有犁、耙、條鋤與板鋤。在高原地區,人口稀少,牧草豐富,適宜於畜牧業的發展,主要牧養牛、馬、豬、羊等。山地森林資源、山貨資源十分豐富。河流湖泊中有各種魚類和水產。狩獵,採集藥材、木耳,捕魚等成爲羣衆經濟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手工業基本上作爲家庭副業而存在,主要採取定期趕集的形式進行商品交換。

彝族的社會生產力長期處於落後狀態,自給自足的經濟占主導地位。商品經濟極不發達,尤其是在聚居區內一直保持着“以物易物’’的交換形式,僅用少量的牲畜、糧食、山貨去換取針、線、鹽之類的生活必需品。“恥於經商’’的觀念一直統治着人們的思想,在彝族人民的觀念中,牛羊是最有價值的東西,是衡量貧富的標準,也是衡量一個人(或一家人)能幹與不能幹、強與弱的標準。擁有百頭牛羊是一般彝人的追求目標。

彝族簡介  彝族的經濟狀況介紹

新中國成立後,彝族人民經過40多年的開發建設,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發展。目前已經建起了鋼材、生鐵、煤碳、採礦、發電、伐木、化肥、農機、食品加工等輕、重工業部門,形成了一支本民族的產業隊伍。雲南箇舊的雲錫公司,已成爲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的一個重要企業,貴州西部的六盤水特區,已發展成爲著名的煤炭工業基地,四川渡口也成爲著名的新興鋼鐵工業城市。交通運輸也得到了較大改善,各地普遍修建了公路,成昆、貴昆鐵路幹線也通過了彝族地區。政府還在各地設立了一些貿易機構和集市,使商品經濟有了較大發展。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經濟上實行搞活的政策,彝族的城鄉商品經濟有了飛躍發展,彝人中建企業、經商者逐年增多,落後的自然經濟正受到嚴重衝擊。

幾十年來,彝族地區興建了許多的水利工程,農牧業生產有利長足的發展。成昆鐵路、貴昆鐵路及南昆鐵路等幹線的通車,完全改變了彝族交通閉塞的歷史,民族商業與對外貿易和民族旅遊業有隨之得到了蓬勃發展,財政金融、文化教育以及醫藥衛生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批工礦企業和鋼鐵基地也相繼在彝區崛起,一批富有朝氣的彝族年輕學者、文學家、文藝工作者和歌唱家等藝人在國內外舞臺上展露頭角,注重彝族本體歷史文化研究的彝學已成爲一門顯學,從中國走向了世界,越來越多的海內外人士更加關注對彝族的政治、經濟、歷史和文化藝術等諸多領域發展與研究。同時,數以萬計的彝族幹部在中國共產黨的培養下迅速成長起來,成百上千的彝族學子接受了高等教育,獲得了博士學位、碩士學位的彝族學子日益俱增,生活水平和人民素質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彝區面貌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