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古代皇帝下令賜死大臣的時候 他們爲何不提前逃跑

古代皇帝下令賜死大臣的時候 他們爲何不提前逃跑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古代皇帝賜死大臣,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自孔子在《論語·八佾》中提出:“君使臣以禮,則臣事君以忠”之後,此話就成爲了古代君臣之道的核心,他教導君主在要求臣子做事時,必須按照臣子的禮儀和規則去做事,而臣子在面對君主時,更得忠心不二,盡職盡力。漢朝時,董仲舒在孔子原話的基礎上,又提出“君要臣死,臣不死是爲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則爲不孝。”的觀念,它進一步強化了君臣關係,成爲三綱五常中的關鍵。而在明清時期,此事則上升到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高度。事實上,縱觀我國古代歷史,每當君主賜死臣子時,除了早有反心者,他們大多都慷慨赴死,似乎在這樣的文化氛圍內,衆人只有自殺一條路可走。那麼問題來了?若皇帝賜其自盡,他們爲何不跑?可以在自盡前逃跑麼?

古代皇帝下令賜死大臣的時候 他們爲何不提前逃跑

所謂賜死,其實是一種恩賜

其實在歷史中,不是沒有人嘗試過逃跑,而是想逃跑真的太難!而按當時制度來看,賜死並不是懲處,而是一種恩典。一般來說,賜死是我國古代專制社會特有的政策,只會用於特權階級,它雖是帝王意志的體現,卻也是賜死過程中對臣子的一種“保護”,讓其在臨死之時,得以保存顏面。爲了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同時不遭到身體及精神的雙重恥辱,比起殘忍的處刑,賜死相對而言更加溫和,而大臣也更願意被帝王賜死。故古語有言:“是時九卿罪死即死,少被刑者,蓋其時大臣多自貴重,不肯屈辱於獄吏故也。”

古代皇帝下令賜死大臣的時候 他們爲何不提前逃跑 第2張

忠君思想

其次,賜死制度起源於商周,在秦漢時期達到巔峯,歷經悠久歲月而不亡,幾乎貫穿了整個古代社會始終。由於古人講“君要臣死,臣不死不忠”“國君死社稷,忠臣死王命”,他們認爲:爲君王犧牲性命,是一種美德,更是天經地義之事。在這種對君主盲目臣服、崇拜的態度下,臣子們在收到賜死指令時,大多會自盡了斷。

古代皇帝下令賜死大臣的時候 他們爲何不提前逃跑 第3張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漢朝年間,漢文帝的舅舅薄昭,曾因大臣鍾毓在平叛過程中殺死了自己的侄兒,一怒之下也將其怒殺。本來,薄昭應該被宣判處斬,但考慮到其身份特殊,因此在羣臣的建議下,文帝給予優待禮遇,只下旨將其賜死。不過,不肯坐以待斃的薄昭面對前來賜死的使者,表示出了強烈抗拒。同時,薄太后(漢文帝的母親)及一衆皇親國戚聯名上書力保,滿朝大臣幾乎也是清一色的反對。但結局怎樣?背景如此深厚的薄昭,最終也難逃一死。文帝命薄昭入宮,卻在宮中爲其搭起了靈堂,當場迫其自殺。而這也絕不是個例,臣子更無法反抗。

古代皇帝下令賜死大臣的時候 他們爲何不提前逃跑 第4張

聽說你不想死?

一般來說,皇帝給你面子,你若接受,那賜死前,臣子的要求大多都能滿足。你若想挑死法,毒酒、白綾、鶴頂紅,都可以選擇。你若想留遺言,會有專人爲你呈上筆墨書簡等物,供你寫下遺書。你若想在死前吃頓好的,只要在皇家能力範圍內的,想吃啥也基本都能吃到。你若想來場風光大葬,這個也可斟酌,還有商量的餘地。但你若不肯死,則萬萬不可,等待你的只有悲慘結局。

古代皇帝下令賜死大臣的時候 他們爲何不提前逃跑 第5張

難以逃脫的宿命

首先,皇帝有的是辦法讓臣子死。因爲前來傳達賜死的從來不是一個人,而是一支專業團隊,面對抗拒恩典者,“熱心”的大夥往往會主動上前幫你一把。如《舊唐書 德宗紀》中記載的檢校司空崔寧,便因抗拒,而被兩名力士合力縊殺。此外,雖然也有反抗未被處死的案例,但他們大多都會被關入牢獄,受盡侮辱,直至死亡。而這樣的結果不僅讓其顏面無存,往往還會株連家族。爲了不讓妻女落入紅塵,流落於媚俗不堪之地,爲了不讓父子兄弟流落街頭,老老實實地接受賜死,纔是一件事關家族興盛的大事,此時不死,更待何時?誰跑誰纔是真正的大傻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