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爲什麼宋朝加強了中央集權,整個社會經濟反而呈上升趨勢?

爲什麼宋朝加強了中央集權,整個社會經濟反而呈上升趨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啓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這三百多年裏,後世雖認爲宋朝“積貧積弱。其實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鹹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爲265.5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爲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其實,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爲什麼宋朝加強了中央集權,整個社會經濟反而呈上升趨勢?

宋代爲了防止成爲短命王朝,按照宋太宗的“事爲之防,曲爲之制,”從政治到軍事,從中央到地方,逐步採取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把政治、軍事、財政大權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朝廷。爲什麼加強中央集權,整個社會反而表現成自由呢?

1、 不殺文官的寬容政策。

宋太祖立下了祕密誓約:“藏於太廟,誓不誅大臣、言官,違者不祥。”故北宋的政爭少有誅殺,較爲文明。即使在北宋後期有三次大規模貶竄士大夫的運動,一般也不開殺戒。宋人稱“古者士大夫多被誅夷,小亦鞭笞。太祖皇帝以來,始禮待士大夫,終始有恩矣”。趙宋一代在強調皇帝大權獨攬的同時,又兼顧對臣僚的體貌寬柔,在中華古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宋不殺文人,風氣較爲寬鬆。遇到事件官員、學生、百姓可以上書言政,百姓有一個較爲通暢的宣泄壓力、上達天聽的渠道。

2、 開放的科舉制度,爲階級固化提供一個上升空間。

爲什麼宋朝加強了中央集權,整個社會經濟反而呈上升趨勢? 第2張

宋朝科舉考試更加強調程序的公正,更有利於寒門子弟脫穎而出。宋太宗時,又創設“封彌制”,即將考生答卷卷首的考生姓名、年甲、鄉貫等個人信息密封,代之以字號,又叫“糊名考校”。這樣考官在評卷的時候,由於不知道某卷的考生是何人,就算想給熟人賣一個人情,也無從下手。(今日的高考評卷還沿用宋人發明的封彌制)。不過,“糊名考校”並不能完全杜絕考官徇情,後來朝廷又設立“謄錄制”,堵住了“封彌制”的制度漏洞。所謂“謄錄制”,是說每一份考生交上來的試卷,都要經專門的書吏用紅筆抄錄成副本,然後將副本送考官進行評卷。鎖院制、封彌制與謄錄制的推行,使得宋代科舉的考試程序更爲公平,“一切以呈文任去留”,能力之外的資本等於零。從中受益的,當然是那些朝中無貴人、胸中有才學的寒門讀書人。

宋代是歷史上第一個全面通過科舉取士的王朝,每榜錄取的進士數目擴大了10倍以上。據研究者統計,兩宋三百餘年,總共通過科舉考試錄取進士及諸科登科人數超過10萬名,是唐—五代登科總人數的近10倍、元代的近100倍、明代的近4倍、清代的3.8倍。在這10萬多名宋朝進士中,布衣出身之人超過半數。從南宋寶祐四年的《登科錄》來看:當年錄取了601名進士,其中平民出身的有417名,官宦子弟只有184名,寒門進士佔了絕大多數。

《宋史》列傳中的北宋人物,出身於高官家庭的不過四分之一左右,而出身於布衣的則超過二分之一,而且隨着時間的演進,時代愈晚,布衣出身的比例也愈高;以宰輔的出身來作統計,情況也大體相似。而布衣官員入仕的途徑,在北宋初期以科舉出身的約佔三分之一,在北宋中期已超過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過五分之四。”科舉制度其實爲傳統中國創造了一個開放性的士人政府,一個流動性的平民社會。

3、 自由的戶籍管理制度。

百姓可以遷徙自由,宋代戶籍制度下,百姓的人身束縛得以減弱。宋代商品經濟發達(商業稅收收入史無前例地超過了農業稅),農民棄耕從商十分常見,如南宋初,嶽州農民“自來兼作商旅,大半在外”。沒有田產的客戶則更不會被束縛在土地上,按宋代法律,客戶退佃離開時,地主不得阻撓。宋代城市中的流動人口更多,這一時期城市是開放的,商人、傭工、流民……任何人都可以流入,如建康府曾爲“留都之地,四方失所流徙之民,往往多聚於此,皆無作業”。

爲什麼宋朝加強了中央集權,整個社會經濟反而呈上升趨勢? 第3張

宋代實現居留一年可落戶京城,這是中國歷史最寬鬆戶籍制度。宋朝戶籍管理也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人們移居到一個地方生活1年以上,便可獲得當地戶籍,京城也不例外。曾參與王安石變法的曾布對此感嘆說:“古者鄉田同井,人皆安土重遷……近世之民,輕去鄉土,轉徙四方,固不爲患,而居作一年,即聽附籍,比於古亦輕矣。”

王安石曾留下記錄:“古者鄉田同井,人皆安土重遷,流之遠方,無所資給,徒隸困辱,以至終身。近世之民,輕去鄉土,轉徙四方,固不爲患。而居作一年,即聽附籍,比於古亦輕矣。”可以說,正是這類戶籍制度的寬鬆和完善,才使得流動人口的管理趨於安定。也爲爲南北宋帶來了經濟的繁榮發展。使人口向繁榮城市流動。比如當時的開封,繁盛期,就有150萬以上的居民,如此龐大的住戶中,流動人口占據了不小的比例。

宋哲宗時期的殿中侍御史孫升,如此描述當時城市一些情況:“貨殖百物,產于山澤田野,售之於城郭,而流通之以錢……城郭鄉村之民,交相生養,城郭財有餘則百貨有所售,鄉村力有餘則百貨無所乏。城郭之人,日夜經營不息,流通財貨,以售百物,以養鄉村。”是不是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一種城市化。

形成了“草市—市鎮—城市”的三級市場網絡體系。宋代商業繁榮體現在城市,同時也表現在集鎮和農村市場。宋代出現了漢口鎮、佛山鎮、景德鎮、朱仙鎮四大商業名鎮。與此同時小販、貨郎走街竄巷,活躍了農村市場,豐富了農民生活。

4、 重視商業,南宋還走了外向型經濟之路。

在中國歷史上的絕大多數王朝都採取“抑商”的政策 而惟獨宋朝例外 宋初 太祖趙框胤就言“多積金 市田宅以遺子孫 歌兒舞女以享天年”以博民富 後 宋太宗也號爲“令兩制議政豐之術以聞” 神宗在位時"尤先理財" 令衆“政事之先 理財爲急”這樣的重視經濟的思想一直貫穿於宋朝 這是保證經濟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宋很重視經濟發展,民間較爲富庶。宋代是中國民間貿易、海上貿易最發達的時代,有人計按照現在的GDP算法計算,宋代遠超所有朝代穩居第一。

兩宋時期海外貿易十分發達。南宋時期海外貿易甚至成爲政府財政收入重要來源。宋朝的海外貿易超過了前代,成爲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最重要國家。同中國進行海路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十分廣泛。據《諸蕃志》記載,同中國進行海路貿易的國家和地區多達50多個。其中以阿拉伯半島和馬來羣島的國家爲主,東方以朝鮮和日本爲主。甚至宋代海外貿易拓展到了歐洲和非洲的不少國家、地區。

5、 城市實現開放管理。

城市也一改前代隔絕的格局,打通了商業區(市)與居住區(坊)的坊牆,取消了城郭區別與宵禁制度,實行開放式管理。這就促進了傳統的政治性城市向經濟性城市的轉化,工商貿易與文化消費的成分大爲增強。城鎮化速度隨之加快,開封成爲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大中城市外圍構築了以縣鎮爲拱衛的網絡,市集則星羅棋佈於網絡末梢。城鎮網絡爲城市社會的繁榮與市民文化的勃興提供了平臺,商品經濟也隨之飛躍。不僅生產資料與生活資料,甚至文化消費,也都進入了流通領域,自然經濟開始向商品經濟轉型。11世紀初葉發行的“交子”,作爲最早的紙幣,標誌着商品經濟的總體水平。

雖然宋朝加強重要集權,,對解決藩鎮割據,維護國家統一,起了重要作用,通過多種手段,使整個社會反而呈現出一種自由一種社會風氣,促進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