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藩王問題一直是加強中央集權的嚴重阻礙 康熙撤藩對不對

藩王問題一直是加強中央集權的嚴重阻礙 康熙撤藩對不對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7.3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康熙撤藩的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在我國的封建歷史中,藩王問題一直是加強中央集權的嚴重阻礙,解決不好可能國家就此分裂,解決的出色,從此王朝統治更上一層樓。可是無論從實踐角度講還是就理論看,建立藩王又往往是不少朝代必須選擇的路徑。無論是農民起義奪得政權,還是異姓大實力派挑戰皇權,通過分封賞賜,能夠掌握住手握重兵的大將,藉此來增強自己的勢力。就比如劉邦稱帝時期,分封許多王,其中有同姓子孫,也有不少異姓的子弟,這些人最終成爲困擾漢朝的毒瘤,可是怎麼辦呢,藩王雖然要撤,但是還是先拿下天下再說吧。

藩王問題一直是加強中央集權的嚴重阻礙 康熙撤藩對不對

於是怎麼撤藩,就成了一大難題。因爲,即使自古以來,許多異姓王並沒有獨立稱帝的想法,但是削藩對他們來講還是改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故往往引發很大對抗和矛盾。通過歷史的無數次實踐,逐漸演化成兩種解決辦法:一是依靠武力消滅藩王,二是通過制度相對緩和地稀釋其實力。第一種辦法,就好比強行奪走別人的飯碗,多數情況下引來“藩王之亂”,比較有名的例子是,漢景帝時期,決議削藩,爲此發展成“吳楚之爭”好在景帝運用戰術得當,再加上週亞夫這樣的大將軍坐鎮,結果是相對成功的。西晉八王之亂也是一個例子,雖然這與“削藩”沒有直接聯繫,但是當時的西晉“母子”統治已經觸及藩王的既得利益,因此各王起來造反。

藩王問題一直是加強中央集權的嚴重阻礙 康熙撤藩對不對 第2張

當然,如果王朝正處在休養生息的階段,或者皇帝覺得等得起,也可惜採取比較緩和的制度。漢武帝的時候,實施了“推恩令”:每個諸侯國的王,可以把自己的領土和權力分割成數份給其子孫。這個制度看似是對藩王的一種恩惠,實則爲了加強中央集權。因爲,雖然往後的子孫也有了“王”的稱號,但是曾經的大諸侯國裂變成了無數小國,一代代傳下來,國家越來越小,加之內部矛盾激化,藩王的實力就幾乎不存在了;還有個有名的例子,明成祖繼位之後,頒佈政策,各個藩王不得管理屬於國家級別的軍政大事,許多由中央享受的權利,藩鎮也不可享有,這樣一來藩王有名無實,成了一種擺設。

藩王問題一直是加強中央集權的嚴重阻礙 康熙撤藩對不對 第3張

說了這麼多,兩種選擇各有利弊,那麼康熙年間,武力削藩最終引發戰爭,真的有必要嗎?這要看藩王形式的急迫性和清朝政治發展階段。首先,種種跡象表明,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的勢力已經發展成必須遏制的狀態:

1.三個藩王的佔地在今天的雲貴,廣東,福建一帶。每一年,藩鎮都需要由中央撥款建設,據統計,順治年間,從全國收上來的稅負收入有875萬兩,可是同年撥給雲南的款項高達900萬兩。已經形成舉全國之力養活三個異姓王的狀態了,這使得朝廷的負擔相當大,更何況清朝初年戰爭本就不少,養活前線士兵更加吃緊。

2.如果從藩鎮處可以取得收入,那麼至少可以說收入和支出成正比,可是事實上,三位藩王在根據地控制住稅收,和商市,於經濟上形成壟斷更不要提中央從南方取得收入了。社會的財富收入不平衡,極易演化成農民造反。

3.三王也顯出各自爲政的苗頭。吳三桂獨攬了雲南官員選拔的權力,不僅如此,還將親信推薦到各個地區爲官,誰都知道,“西選”之官吏佔了清朝官吏一大部分;自練武器,鹽鐵等重要業務,頻繁接見達賴等外交人員。以上種種,不僅從經濟上遏制清朝發展,還從政治上對中央構成威脅。

藩王問題一直是加強中央集權的嚴重阻礙 康熙撤藩對不對 第4張

我們再來看看清朝那個時候發展到了什麼階段。1663年,鄭成功收復臺灣,久居海外的獨立勢力被消滅,清朝外部威脅減弱。1669年,鰲拜等輔政大臣被康熙一網打盡,從此康熙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親政,朝廷內部和諧一片。所以戰事完畢,在面對三個對經濟發展形成巨大制約的藩王,康熙甘願姑息嗎?從各種方面看,消滅他們的時機已到。

可是說一千道一萬,所有戰爭都會使老百姓民不聊生。即使從帝王之術的角度看,康熙雷厲風行掌握了命運,但是讓人民生靈塗炭,也難免成爲歷史的罪人。所以正是因爲這一點,康熙此舉才被不少愛好歷史的同好稱爲不正義的吧。

藩王問題一直是加強中央集權的嚴重阻礙 康熙撤藩對不對 第5張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