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康熙年輕氣盛裁撤三藩 竟差點招致滅國

康熙年輕氣盛裁撤三藩 竟差點招致滅國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6.3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滿清入關後,爲了對付李自成的農民軍和南方的南明政權不得不借助明朝降將的力量。因此,清朝初年就封了三位漢族藩王,他們分別是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但是到了康熙朝的時候,三藩已經成爲清廷不可小視的一股力量。

康熙年輕氣盛裁撤三藩 竟差點招致滅國

網絡配圖

在康熙智擒鰲拜親政之後,康熙皇帝雄心萬丈,想成爲流傳千古的有爲之君。於是康熙就矛頭對準了當時勢力不斷膨脹的三藩,因爲此時的三藩已經對朝廷構成巨大的威脅。

三藩之亂的導火索是:平南王尚可喜上疏請歸老遼東,讓其子尚之信繼續鎮守廣東。但是經戶、兵兩部和議政王貝勒大 臣集議後,認爲如果尚之信擁兵留鎮廣東,跋扈難制,於是康熙帝在朝廷沒有完全準備好的情況下貿然下詔令盡撤全藩。吳三桂和耿精忠得知後不能自安,於是先後上疏請求撤兵,以此來試探朝廷,希望朝廷能夠撤回撤藩的命令。但是朝廷非但沒有撤回命令,還順水推舟地批准了吳三桂和耿精忠的上疏,並要求三藩所屬人員全部搬遷至山海關之外。

在得知朝廷堅決撤藩的消息後,吳三桂迅速聯繫平南、靖南二藩及各地故舊將吏,並移會臺灣鄭經,邀約響應,一起起兵攻打清廷。吳三桂起兵後,打出了“興明討虜”的旗號,於是贏得不少漢人和對滿清朝廷心懷不滿的人支持,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席捲長江以南的地區。此時的三藩與清廷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三藩大有越過長江攻打北京之勢。

康熙年輕氣盛裁撤三藩 竟差點招致滅國 第2張

網絡配圖

此時,如果吳軍渡過長江,戰略的主動權就會落到吳三桂的手中。沒有了長江天險作爲依託,清軍就會完全喪失了優勢,淪爲吳軍刀下待宰的羔羊。可是就在此時,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吳三桂在長江邊突然停止了進軍,這一停就是三個多月。

正是這三個多月,讓清廷得到了喘息的機會,並迅速從各地調遣精兵前往長江前線。在清廷準備妥當之後,清軍集中優勢兵力進攻長沙、嶽州,吳三桂聚衆固守。兩軍在江西吉、袁二州、廣東韶關、永興和廣西梧、潯二州及桂林等湖南外圍要地反覆爭奪。清軍將帥每多觀望,曠日糜餉,在軍事上仍處於相持階段。

康熙年輕氣盛裁撤三藩 竟差點招致滅國 第3張

網絡配圖

康熙十七年(1673年),年紀已經七十四歲的吳三桂居然破天荒地衡州稱帝了,國號爲大周。這一稱帝,就使得吳三桂起兵“興明討虜”的旗號不復存在,也失去明朝舊地臣民的支持。同年秋,吳三桂病逝,形勢陡變。叛軍無首,軍心開始瓦解。

於是清軍趁機發動進攻,從此叛軍一蹶不振,湖南、廣西、貴州、四川等地逐步爲清軍攻陷。康熙二十年底,清軍圍困昆民,吳三桂孫子吳世潘勢窮自殺,其部下出城投降清軍。這時候,歷時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亂,終於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