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明朝爲何實行募兵制,背後真正原因是?

明朝爲何實行募兵制,背後真正原因是?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爲何實行募兵制?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我國曆史悠久,在封建時期任何一個朝代都曾有過自己的繁盛狀態,之後漸漸由盛轉衰直至滅亡。每一個王朝在滅亡之前總是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明朝從公元1368年建立到公元1644年徹底結束。曾經有過十六位皇帝,統治中國長達276年。朱元璋作爲社會底層推翻元朝的統治,建立屬於自己的帝國。

朱元璋認爲元朝毀滅的原因是因爲官員貪污,百姓生活窮苦,所以在做了皇帝之後他將國家進行了改革,更看重百姓的利益,定下稅收制度後更是要求後代子孫“永不起科”,但是明朝後期卻開始瘋狂收稅,其實我們看一下明朝士兵的組織來源以及他們的軍費構成,就明白崇禎皇帝的苦衷了。

明朝稅收低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後,它的稅收制度承襲唐宋,在唐朝時候官員將租、庸、調整爲兩稅法,就是根據田間地頭的糧食收成一年只收兩次稅。明朝在剛剛建立之後,前期一年也是隻收兩次稅,夏季到來,地裏麥子成熟的時候就收一次稅,然後等到秋天水稻成熟再收一次稅。因爲古代屬於農耕社會,大部分百姓都有土地種植,但也有一些例外。如果家中並沒有田地的話,那麼就收取其他的物品,比如說織布的人就收布匹當作稅收,如果是開礦的話就收取礦產。

明朝爲何實行募兵制,背後真正原因是?

到了萬曆年間,張居正又推行了新的稅收政策,一年只收一次稅,而且將收取上來的各種各樣的食物調整爲貨幣,這樣稅收就更加的簡單,地方官員攤派起來也更加輕鬆,可以更好的核對賬目。

明朝的稅收相比其他王朝來說算得上是很輕的,明朝時期我們國家已經出現了很多的商人,商業稅收最初是三十取一。到了後來,皇帝與朝中大臣商議之後,爲了減輕百姓負擔,在萬曆年間更是下調了一半。

對於當時的商人來說,每一年需要向朝廷繳納的稅收,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洪武年間農業稅大概是3~4鬥,後來這一稅收也進行了下調,調整爲每畝只需要繳納一斗米。官田大概在1~3鬥左右。稅收的下調對於百姓來說是件好事,但對於國家卻沒有那麼樂觀了。

百姓交上來的稅收過少,政府每一年的花費卻並沒有減少,尤其是明朝後期,當出現戰亂的時候,用在士兵身上的花費就更多了。爲了得到軍費,連皇帝都要找官員求告,這也是後人非常同情崇禎的一點。爲了保證國庫收入,明朝晚期開始在原有稅收的基礎上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加派。在萬曆年間更是將“三十稅一”改爲“十稅一”。萬曆二十四年,皇帝還派出宦官四處征討商稅礦稅。

明朝晚期爲什麼會有財政困難?

明朝在當時的世界上經濟發展是非常出色的。在明朝晚期,雖然出現了一些自然災害,還有周邊遼國的侵擾。但是在歷史上很多比明朝要小得多的政權,也曾進行過大規模的長期軍事行動,但也沒有因此滅國。甚至對比明朝剛剛建立的時候,明成祖遷都、修建紫禁城、五次北伐蒙古、率大軍幾十萬征討越南如此大的軍事行動,如此多的士兵出行花費的錢財只會更多,但整個國家也並沒有因此遭遇重創。

明朝晚期之所以會出現財政困難,一方面因爲明朝時期的稅收普遍過低,尤其是在建國之後200多年時間裏,他的稅收不僅沒有增加,反而在逐年減少,商業稅減少的尤其多。

所以到明朝晚期國家人口雖然有所增長,但隨着稅收的減少,國庫已經入不敷出了。另一方面則是明朝士兵組織來源發生了變化,花費大量增加。

明朝初期的衛所兵制

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時候,全國兵力差不多有120萬,到了明成祖時期,軍隊人數已經提升到了260萬。古代生產力不發達,供養這些士兵也需要大量的糧草,在當時騎兵每個月需要發放糧食兩石,普通士兵每月一石。這麼多的士兵,每月需要的糧食也是非常多的,於是在那時就出現了衛所兵制,也稱爲軍戶制。在這一制度下,士兵的身份被固定下來,父死子繼,當兵成爲了家族的任務。明初的衛所兵制規定爲所內的軍官士兵全部加入軍籍,被稱爲軍戶,不受地方的管制。

衛所兵制還有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軍屯了,屯兵在駐紮地附近設置衛所,然後將士兵中的三成派去守城,餘下七成留在衛所種地屯糧。那時國家剛剛平定,人口流失嚴重,各地都有大量的土地閒置,將這些土地交給士兵種植,另外政府還提供給他們農具耕牛。

當時每個士兵開墾田地大概在50畝左右,三年之後按照每畝一斗糧的標準繳納稅收。到了永樂年間,每畝地只需要繳納六石。當時屯田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士兵屯田交納上來的糧食,完全能夠保證守城士兵的糧草所需,軍隊的餉銀基本上做到了自給自足。

明朝爲何實行募兵制,背後真正原因是? 第2張

洪武二十一年,全國軍屯繳納的稅糧有500多萬石。永樂元年,軍屯繳納的稅糧已經佔到了全國農業稅收的75%。可以說在當時,軍屯不僅對於軍事有着重大的意義,對於國家財政也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衛所兵制轉爲募兵制

衛所兵制有着自己的優勢,對於國家也有巨大的幫助,但是到了正統二年卻不得不開始實行募兵制。出現募兵制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在當時出現了嚴重的土地兼併。衛所中士兵的土地被官員富豪侵佔。明朝剛剛建立的時候,朱元璋採用嚴苛酷刑,嚴查官員貪污。禁止官田買賣,官員們被嚴刑峻法攝製,不敢妄動。到了宣德之後管控變鬆,侵佔土地情況時有發生。正統六年,貴州二十餘衛所的屯田,幾乎都已經被官員富豪所佔。普通士兵幾乎無地可耕。《明史》:“正統二年始募所在軍餘、民壯願自效者,陝西得四千二百人。”

另一個原因則是士兵的逃亡。明朝初期,衛所中普通士兵的待遇非常低,但因爲自己有地可種,至少能保證日常生活。但到了明朝中期之後,士兵的待遇再次下降。軍士妻子連飯都吃不飽,每天都需要上山挖野菜,普通軍士即使憤怒也無處可訴。再加上各級上官的敲詐勒索,軍團士兵負擔更重。

土地減少,稅收增多,原本說好的免除他們的差役後來也重新加註在他們身上。負擔越來越重的情況下,衛所士兵出現了大量逃亡。軍隊缺額嚴重,衛所制度逐漸瓦解。衛所兵制被破壞之後,軍屯的土地被官員侵佔。軍屯的收入也從國庫進入到了普通官員家中。稅收不夠士兵空缺,國家開始實行募兵制度。募兵制是通過僱傭的形式招募壯年進入軍隊,對於這些招募來的士兵,國家需要發軍費。募兵制的興起,整個明朝後期軍費大增。首先在招募士兵的時候就需要大批銀兩。土木堡之變之後,京城士兵折損過半,軍隊大量空缺,不得不開始募兵。據說在成化八年,募兵需要給“銀三兩,布二匹,月米一石”,後來給予募兵的軍費還在逐年升高。嘉靖二十九年九邊地區募兵,錢財就高達59萬。

除了招募士兵需要的銀兩之外,這些招募來的士兵發放的軍餉也比衛所士兵要高很多。在南方募兵每天至少需要發三分銀。相比衛所士兵來說多了2~3倍。這些募兵的軍餉全部都由國家財政承擔,募兵人數越多,國庫支出也就越多。當衛所制度被破壞之後。軍費也成爲了國家財政非常大的一項支出。

尤其是隨着募兵制的大肆推廣,發放的軍費也是連年增加,正統六年只需要給一萬兩千兩,到了弘治正德年間軍費已經提升到了43萬兩。明朝後期嘉靖十八年,軍費已經提升至280餘萬兩。數年時間裏,軍費大肆提升。

單軍費一項已經消耗了國庫所有的稅收。萬曆28年工部官員尚書皇帝稱國家每一年的稅收只有400萬兩,但軍費支出就已經達到了450萬兩,即使將全部的稅收用於軍費也存在巨大的缺額。所以到了崇禎時期,在無法提高原有稅收的情況下,皇帝只能進行加派。推出的三餉加派雖然提升了國庫收入,但依然不能保證軍費支出。財政枯竭也是明朝滅亡的一大原因。

《大明會典》:“國家歲入僅四百萬,而出輒至四百五十萬有奇。居恆無事,已稱出浮於入。”

明朝爲何實行募兵制,背後真正原因是? 第3張

結語:

明朝前期國力強盛,從軍事上來講,士兵人數衆多,實力很強,明朝初期的幾位皇帝也非常有能力,能夠掌控朝中官員,推行軍屯制度使明朝初期的軍費完全可以靠屯田自給自足,甚至還有盈餘,國家財政完全不需要考慮軍費的支出,整個國家也有了更多錢財去發展。

到了正統之後,邊疆出現很多事端,軍費支出逐漸增加,再加上皇帝平庸對於手下官員的管制日漸鬆弛,官員侵佔軍屯土地,軍屯收入大幅降低,軍餉來源也被切斷,此時軍費就只能靠國家財政了。尤其是募兵制的推行更是讓軍費支出逐年提高,國家財政入不敷出,爲了保證國家運行,明朝最後瘋狂的收稅也有跡可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