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藩鎮割據起因:伏兵制瓦解 邊鎮無限制自行募兵

藩鎮割據起因:伏兵制瓦解 邊鎮無限制自行募兵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公元712年~公元756年)時期﹐由於均田制瓦解,建立於其基礎上的府兵制亦隨之瓦解,開始實行募兵制,募兵制的惡性發展形成了藩鎮割據。爲防止周邊各族的進犯﹐大量擴充防戍軍鎮﹐設立節度使﹐賦予軍事統領﹑財政支配及監察管內州縣的權力﹐共設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見天寶十節度使)。其中特別是北方諸道權力的集中更爲顯着﹐經常以一個兼任兩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就是憑藉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而發動叛亂的。

唐朝藩鎮設立之前,中央政府在邊地上設置有守捉、城、鎮、軍,總體稱爲道。唐睿宗景雲二年(公元711年),賀拔延嗣被任命爲涼州(治今甘肅省武威市)都督,爲防範吐蕃的入侵,河西藩鎮成爲唐朝第一個藩鎮 。唐玄宗時開始置有大量的藩鎮。例如開元元年(公元713年)始置幽州藩鎮(駐今北京市)節度使與朔方藩鎮(駐今寧夏靈武市)節度使。

藩鎮割據起因:伏兵制瓦解 邊鎮無限制自行募兵

開元五年(公元717年)置劍南藩鎮(駐今四川省成都市)節度使。開元六年(公元718年)開始設置安西四鎮節度經略使。至唐玄宗天寶年間,已增至10個節度使:河西節度使、范陽節度使、隴右節度使、劍南節度使、安西節度使、朔方節度使、河東節度使、北庭節度使、平盧節度使、嶺南節度使。伴隨着邊地藩鎮的設立,府兵制逐漸被募兵制所取代,邊地置有大量的精兵,共計四十九萬士卒和八萬匹戰馬屯駐邊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