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什麼是募兵制?國富而兵弱的根源,宋朝瓦解的開始

什麼是募兵制?國富而兵弱的根源,宋朝瓦解的開始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6.9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募兵制,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

在中國古代史中,宋朝給我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既有“生產力發展”,“城市化進程加速”之類的正面形象,又有“冗官冗員”,“靖康之變”的負面回憶。宋王朝的經濟發展速度不可否認,宋朝的社會生產力水平不僅僅達到了封建王朝最高峯,同時也達到了當時世界的最頂點。但是,如此強盛的大宋朝僅僅是在經濟方面遙遙領先,在軍隊戰鬥力方面卻背道而馳,從而形成“國富軍弱”的局面。軍隊戰鬥力的方面往往由經濟基礎決定,富國強兵的狀態爲何沒能在宋朝形成呢?

宋朝的軍隊規模相當龐大,最少的時期也能達到60萬以上。但是數量的龐大卻沒有爲宋朝帶來戰鬥力的優勢,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募兵制”的存在。募兵制作爲特殊的徵兵制度極具優勢,相比各朝代的徵兵制幾乎沒有一絲強制性,甚至可以說宋朝的兵勇完全出於自願入伍。這對宋朝的經濟基礎影響深遠,對百姓十分友好,完全避免了不自願的生死別離,對於減少徭役,發展農業生產意義重大。但是,募兵制需要極強的物質力量作爲支撐,與此同時百姓一旦入伍,再想轉變職業則成爲不可能,這就對宋朝經濟形成了雙擠壓態勢,致使宋朝“成也募兵制,敗也募兵制”。來自帝王的解決方案

什麼是募兵制?國富而兵弱的根源,宋朝瓦解的開始

“募兵制”的實行自有其道理。“時勢造英雄”,不管是春秋戰國時期還是東漢末年三分天下,戰將名臣無數。但是在和平年代,將士的作用與地位卻並不突出。但在南北朝乃至唐朝時,常年的征伐亂戰導致唐朝將士地位極高,於此同時將領作用也凸顯出來。在宋朝以前,“府兵制”實行多年,當時服兵役是必然之勢,個人並沒有選擇餘地,只要是男子成年都會進行一定程度的軍事培訓,以備發生戰爭無處尋覓兵源。但是,到了宋朝這一現象有明顯改觀。宋朝開國太祖是在馬背上奪得的江山,對於武力征服有深徹體會,所以宋朝開局便“重文輕武”明顯。

“陳橋兵變”的往事歷歷在目,黃袍加身之後的戰戰兢兢仍處臥榻之側,雖然“杯酒釋兵權”解決了開國功臣功高蓋主的後顧,但是趙匡胤仍不會忘記將領掌有兵權的威脅。更何況,宋朝初期,經濟恢復速度可觀,人們更願意依靠經濟發展的大勢分得一杯羹,而對於充當兵勇這樣的事情比較抗拒,致使士兵成了百姓不願意從事的職業。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人可揭竿而起的現象發生。

來自帝王的擔憂並不是無的放矢。在古代,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而皇帝違背天時、自然災害、地方割據等事情時有發生,如果讓“全民皆兵”很容易導致流民的動亂,從而引起朝廷內部不穩。全民皆兵就意味着源源不斷的兵源,地方大員只要稍有“雜念”就可以隨時形成武裝力量,作爲大將出身的開國皇帝,對於這樣的隱患必然是防患於未然。而爲了解決隱患,同時解決兵源匱乏最佳策略就是實行“募兵制”。

宋朝軍營等於慈善機構

什麼是募兵制?國富而兵弱的根源,宋朝瓦解的開始 第2張

宋朝實行的募兵制很有趣,幾乎完全調動民衆主動性。在宋以前,天災人禍對於朝廷往往是很大的打擊,但是對於宋朝卻有所轉機。原來在宋朝時,每當遇到洪水,旱災,瘟疫時都會將產生的流民聚集起來。此時的民衆對於現實最渴望的僅僅是活下去,而宋朝就給了他們這條出路,將流民編入軍隊。宋太祖趙匡胤曾直言“吾家之事,唯養兵可爲百代之利,蓋凶年饑歲,有叛民而無叛兵,不幸樂歲變生,有叛兵而無叛民。”在宋朝,募兵制下的兵士類似於合同制,但是這一紙合同簽下去就是幾十年,普遍來看,男性只有六十歲時才能退伍。

當然,六十歲退伍對於很多人是可喜的消息,因爲他們無家無業,無依無靠。但是對於部分人也相對反感。在宋朝,將士的地位很低,宋以前的“寧爲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現象完全顛倒,反倒是“書中自有黃金屋”了。參軍人羣在“募兵制”的限制狀態下,往往都是老弱病殘等需要救助者,戰鬥力完全處於虛無狀態。

朝廷雖然重文輕武痕跡明顯,但是對於兵士的待遇也還是極好的,每年朝廷都會拿出大把銀子供其開支,使普通的士兵也能生活相對富足。雖然“募兵制”下,流民被充分救助,發出了最後的熱量。但是合同制讓宋朝的軍隊越來與冗雜,在宋朝初期十幾萬軍隊,而到了中期竟已達到了六十幾萬,甚至更多。雖然數量龐大,這支軍隊的戰鬥力卻沒能因此提升,冗員的狀態下,與之相伴的就是軍隊戰鬥力越來越弱,幾乎成爲宋朝最大的慈善機構。

“募兵制”下,將不識兵,兵不識將

什麼是募兵制?國富而兵弱的根源,宋朝瓦解的開始 第3張

募兵制僅僅是一項徵兵策略,雖然造成一定程度冗兵,但是遇到韓信、吳起之類的名將也必然有一番作爲,但是宋朝做出的選擇顯然並非如此。在整個宋朝期間,將領沒有話語權和兵將互不相識的狀態顯然成爲了募兵制的神助攻。

在宋代以前“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常被掛在嘴邊,戰場上的形式雖有變化,但是都能夠依據將領做出的選擇而改變策略,這全過程並不用向遠在天邊的皇帝報告。這從大局的角度來看是相對符合時宜的。但是宋朝卻改變了這一形勢,據記載:“每事欲從中降詔,授以方略,或賜予陣圖,依從則有未合宜,專斷則是逆上旨”。如果自己隨意做出選擇就是抗旨,但凡出征,不論發生了什麼事情,都必須依照律令行事,將領只是全軍的名譽領導而已。所以“十二道金牌”在宋朝發生並不讓人意外。

在宋朝,將領不僅沒有“臨機決斷權”更沒有專屬士兵。自己說話不算也就罷了,起碼還能依照皇帝的命令來管理士兵。但是更尷尬的事情出現了。宋朝的將領和士兵往往是不認識的,在二府三司制度下,軍隊的最高管理權在樞密院,但是這個部門與將軍絲毫沒有聯繫,僅僅是掌管兵符而已。而爲了將領不能產生派系親兵,將領在日常往往輪流值守各地,“將兵不識”成爲常態。上戰場更是如此,將軍甚至都是由皇帝臨時授權決定。

說話不算話也就罷了,連個人都不認識,將領的積極性何處安放呢?如果勝利了是皇帝指導有方,是天子運籌帷幄的表現。戰敗就更好理解了,將領執行力太差,能力欠缺。用句玩笑話就是“不想當養老院院長的將軍不是好慈善家”。如此消極備戰,積弱也就情有可原了。“募兵制”下的宋朝成了“香餑餑”

募兵制帶來的影響除了“兵冗”更是“兵驕”。士兵越來越多,而朝廷支出往往是不變的定數,這使得士兵的待遇逐漸降低,甚至士兵娶媳婦都成爲問題。羣體龐大並不可怕,以宋朝的經濟發展狀況,扶植幾十萬常備軍雖不能說綽綽有餘,但也不至於捉襟見肘。對於募兵制的影響最可怕的是“兵驕”。“驕惰”的風氣宋軍中無休止蔓延,將領毫無進取心,而士兵更是如此,士兵多但是戰鬥力卻可以想象。

什麼是募兵制?國富而兵弱的根源,宋朝瓦解的開始 第4張

如此多的常備軍在平常我們一定會認爲他國不敢入侵,但是宋朝卻是完全相反。募兵制之下,雖然內部的割據或擁兵自重的現象從未發生,但是與遼金等勢力之間的拉鋸卻讓宋朝傷筋動骨。如此戰鬥力的宋朝在遼金眼中成爲香餑餑。在與宋朝的戰爭中,不用害怕兵力是否懸殊,因爲只要出戰“議和”的概率就在一半以上,就能夠獲得“歲幣”,對於本就國力不勝的遼金還是好處多多的。結語

宋朝逐漸沒落與統治者的管理有直接關聯,長期“重文輕武”,對將兵的不信任都直接導致軍事力量的降低。爲了保證“長治久安”在面對他國的入侵時,能夠以賠款方式解決的情況下缺少拼死反抗的魄力,這讓宋朝的疆土逐步被侵蝕。但是相比管理上的弊病,更可怕的是制度的弊病。募兵制的長期服役讓北宋形成易招難退的局面,而對於老弱病殘的管理又何曾容易?葉適對宋朝的評價恰到好處:“養兵以自固,多兵以自禍,不用兵以自敗”。

什麼是募兵制?國富而兵弱的根源,宋朝瓦解的開始 第5張

募兵制曾作爲最先進的徵兵制度而存在,但在無度的管理之下卻有造成宋朝長期“積貧積弱”。到徽宗時“勸沮之法壞,驕惰之風成,出戍則亡,遇敵則潰”。募兵制帶來的弊病已成強弩之末。富有與強大並無必然關聯,雖然宋朝經濟發達,但軍事力量的疲軟讓強大的宋朝變成砧板上的魚肉人人切割。在戰爭中一次次的賠款也讓宋朝的敵人愈加強大,讓宋朝走向懸崖邊緣。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