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繩文人簡介 繩文人和彌生人

繩文人簡介 繩文人和彌生人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繩文人,日本繩文文化時代的人,繩文時代是日本中石器至新石器時代後期,約公元前16000年前到3000年前彌生時代前期的居民。

人種簡介

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等機構研究人員宣佈,他們成功解讀了日本古代繩文人全部DNA的遺傳信息,並認爲現代本州和族繼承了繩文文化居民10%DNA,繩文人祖先大約從3.8萬年至1.8萬年前從亞洲大陸來到日本,研究人員推斷,繩文人由亞洲大陸幾個不同的人種組成混居過着狩獵採集生活,並推斷繩文人和中國漢族擁有共同祖先。

繩文人簡介 繩文人和彌生人

  繩文人想象圖

概念

繩文人是日本繩文文化時代的居民統稱,繩文時代是日本指中石器至新石器時代,約公元前16000年以前到3000年前後的時代居民統稱,由於製作繩文陶器,谷田部良吉將它翻譯爲“索文陶器”,後由白井光太郎改爲“繩文陶器”因此這個時代居民稱爲繩文人,繩文人來源在前期一直是未解之謎的,由於出土繩文人骨只有女性保留完整,根據3800年發現繩文女性人骨祖源測試結果顯示繩文人MT-DNA爲n9b,其主要集中於北亞尼夫赫和烏爾奇人當中,繩文男性祖源依然是未知的利用現代較爲接近繩文時代阿依努或琉球人推斷爲d1a2(原d1b)和c1a1,其中d1a2的兄弟支系存在於藏族和藏緬族羣中和印度洋安達曼羣島尼格利陀人他們父系D-m174來自於6萬年前第一批走出非洲的人類。

其中c1a兄弟支系主要存在於北亞蒙古族和東北亞通古斯語族以及澳大利亞土著中共同來自於5萬年第二批走出非洲男性c-m130,近年來通過3800年前復原繩文時代女性常染色體發現繩文人應當與漢族擁有一個祖先,且在3.8萬年~1.8萬年從亞洲大陸分離遷入日本,現代日本疑似有40%男性人口攜帶着遺傳自繩文時代男性Y染色體32%d1a2和8%c1a1.根據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的研究團隊解析繩文人全基因組顯示現代日本本州和族大約繼承10%繩文人常染色體,阿依努族爲70%.琉球族30%。

繩文文化人特徵

在約5000年前的繩文中期創造了具有華麗裝飾的火焰陶器等獨特的文化。在形態學上雖然一直被認爲是起源於中國華南和東南亞,但是通過分析含有父系和母系兩種遺傳信息的核DNA的結果發現了其具有多種族特徵繩文時代顱骨基本形態以蒙古人種特徵爲主同時夾雜着具有明顯的低緯度特徵,也有學者認爲繩文人(僅指繩文時代出土遺址)是原始蒙古人種,正在形成中的蒙古人種,日本人類學家埴原和郎和尾本恵市將這種特徵稱爲古蒙古人種,或舊蒙古人種,中國社科院考古系教授韓康信將其稱爲原始蒙古人種。

根據吉林大學教授周蜜與中國體質人類學主編朱泓,中國考古人類學家汪洋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潘其風對新石器時代發掘出的繩文時代人骨與現代人種對比發現:繩文人中應當也存在渡來系和土著系兩種特徵,在日本繩文時代之前,就已經發現更古老骸骨,如:港川人及明石原人。而這些更古老骸骨,其港川人遺址特徵接近舊石器時代,中國古代華南類型的廣西柳江人和北京山頂洞人。發現繩文時代人骨有91具,其中男性有35個,女性有18個,其餘的是性別不明。其中男性有165cm以上高個子,也有154cm低個子,女性的平均身高和繩文時代中晚期的平均推測身高一樣是148cm,也有研究認爲繩文人來源於舊石器時代西伯利亞南部的集團。超過170釐米的繩文人遺址出土,在富山市吳羽町北的小竹貝冢,這次卻發現了170cm繩文人遺址,富山縣文化振興財團國立科學博物館(東京)7日宣佈。從上臂骨等的大小來判斷。根據至今爲止的發現,繩文人男性的平均身高是155釐米左右。該貝冢還有很多其他的大骨頭,該財團和該博物館還保留着謎一般的繩文人形象。估計身高170釐米的繩文時代中期的人骨,但是也有超過170cm可能性。人骨10月以後,人類研究部轉移被運往預定的同縣筑波市,進行復原工作。骨中也有爲了分析DNA的樣本已經被採集,正在進行分析。小竹貝冢在去年9月之前的人骨發掘調查中發現,繩文時代前期日本國內最多,總計71個人骨出土,繩文人是什麼樣的人種,無疑會爲日本人的起源論投上新的謎團

如上所述,從明治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爲止,由於政治原因,繩文人長期被視爲是從日本列島驅逐出去的原住民。這種看法必然產生了,從古代到近代居住在日本支配區域的北邊及沖繩羣島異民族,以及把琉球人和蝦夷人和現代阿依努視爲繩文人直接的後裔的說法。

但是通過核DNA分析及y染色體和線粒體分析,現代琉球羣島沖繩人和阿伊努族人被視爲繩文人直接後裔說法已經被證實。

繩文人是歷史學家、民族學家和遺傳學家最有爭議的問題。對於研究而言,學者還無法確定繩文人的起源。而從分子人類學上認爲繩文文化居民攜帶CD系單倍羣分支系統是在日本誕生的,在形態學上來說繩文時代人其實是沒有分化出現在人類的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特徵的智人,因此繩文時代人,同時保留了蒙古人種,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歐羅巴人種以上三個人種特點。

繩文人簡介 繩文人和彌生人 第2張

  繩文人

研究

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與國立遺傳學研究所、東京大學等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完成了繩文人的全基因組解讀。由此可以推斷繩文人是在3.8萬~1.8萬年前從大陸集團中分離出來的。在人類學研究中引入最新的基因組解析的趨勢在世界上也被推進,已經誕生了改變傳統觀念的劃時代成果。通過對繩文人基因組的完全解讀,探尋日本人起源的研究有望加速。

繩文人是大約1.6萬年前至3000年前生活在日本列島上的人羣。誕生於非洲大陸的人類在4萬~5萬年前進入東亞地區。據推測,部分人經過西南諸島、朝鮮半島、庫頁島等遷往日本列島。這些古人通過狩獵和採集生活,廣泛分佈於日本各地,人口達到巔峯26萬,因繩文晚期環境惡化導致食物逐漸減少下降至8萬多人(不包括北海道島),在此之後又有彌生人這一新的人類集團從大陸遷到日本,不斷推進與繩文人的混血,還將稻作種植帶到日本,使食物得到穩定,人口逐漸回升。

Brace(1990)說,Jōmon人與高加索人有許多共同的身體特徵,但與現代歐洲人相比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基因譜系。Brace等人的顱骨測量研究。(2001)顯示了Jōmon人與史前和現代歐洲人,而不是與其他當代東亞人在形態上的關係。這項研究得出的結論是,Jōmon人是一個族羣(Brace et al al稱之爲“歐亞人”)的後代,在晚更新世遷入歐亞北部(也包括美洲),這明顯早於東亞現代核心人口的擴張。

其他研究表明,Jōmon人不是一個同質羣體,而是一個異質羣體。根據Ishida等人。2009年,大部分Jōmon出現類似青銅時代的南西伯利亞。有證據表明,Jōmon保留了歐亞大陸西半部(歐洲)、中亞和或西伯利亞南部的舊石器時代人口的特徵。另一方面,九州、四國和本州南部部分地區的繩文人羣顯示出與東亞(蒙古族)表型相似的特徵。

根據Schmidt和Seguchi(2014)的“Jōmon文化和日本羣島的居民”一書,史前Jōmon人是西伯利亞(阿爾泰山脈地區)舊石器時代人口的後裔。其他被引用的學者指出了Jōmon與各種舊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的西伯利亞人之間的相似之處。儘管如此,可能有多次移民進入日本。

吉池醫學院解剖學系的Tsunehiko Hanihara認爲,繩文時代居民和現代阿伊努島的居民很可能直接來自晚更新世聖代的原始蒙古人種。京都國際日本研究中心的人類學教授Akazawa Takeru(1996年)認爲繩文人屬於古蒙古人,這種古蒙古人種特徵在中國早期山頂洞人中也有發現。

MtDNA單倍子羣繩文人的特徵是單倍子羣M7a和N9b的存在。2004年和2007年發表的研究表明,現代日語中M7a和N9b的組合頻率在主流日語中爲12~15%到17%。據估計,M7a與M7b'c有一個最新的共同祖先,M7a'c的成員主要分佈在日本(包括繩文人)、東亞其他地區和東南亞,距今33500年(95%CI 2630042000)。

根據Schmidt和Seguchi(2013)的“Jōmon文化和日本羣島的聚居”,史前繩文人是西伯利亞(阿爾泰山脈地區)舊石器時代人口的後裔。其他被引用的學者指出,傑蒙人與西伯利亞不同的舊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的人有相似之處。最近在2019年進行的一項DNA研究表明,單倍型D-M55的攜帶率約爲70%,單倍型C1a1的攜帶率約爲30%。只有在古代和現代日語中才發現一種特定的日文-日文分支。沒有發現其他種羣攜帶這種特定的分支,這支持了繩文種羣的不同位置MtDNA單倍子羣繩文人的特徵是單倍子羣M7a和N9b的存在。

繩文人與美洲人關係

芝加哥大學人類學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從世界各地蒐集了近1萬個古人類頭骨化石,用計算機對其頭骨結構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和分析,結果發現美洲人祖先的頭骨結構和一個居住在日本的史前人種最爲接近。這個名叫繩文種族生活在距今數萬年以前,後來發展成爲了阿伊努人。

負責此項研究工作之一的洛林·佈雷斯介紹說,從對頭骨的研究以及其他證據來看,繩文人很可能是在距今約1.5萬年前通過白令海峽所在的地區進入美洲大陸的。當時,由於北半球的大部分地區都被冰雪覆蓋,海平面比低數百英尺,如今的白令海峽當時只是一片乾涸的大陸架,徒步就可以穿過這裏,從亞洲進入美洲。

這項研究還表明,美洲的許多印第安部落,包括切羅基族、蘇族等都有繩文人種的特徵。不過,美洲人並不都是繩文人的後代。在距今約3000至4000年前,一些中國人、蒙古人和東南亞人也穿過白令海峽登上美洲大陸。不同的是,那時白令海峽已成了名副其實的海峽,所以這些早期的移民都是划着船渡過白令海峽的,他們的後代有愛斯基摩人和阿留申人。

繩文人與韓國的關係

作爲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名譽館長伊藤鬱太郎的見解,建築師長浜浩明表示,“從1969年到1971年,在東三洞貝冢的下層發現了尖底、圓底無文陶器。這些陶器與北松浦半島的泉福寺洞穴、福井洞穴等發現的隆起線文土器相似,也包括北松浦半島的黑曜石和大形石斧。除此之外,慶尚南道真巖裏、咸鏡北道西浦項貝冢等地方也發現了此類動物”,繩文人從7000年前開始前往無人朝鮮半島,一直進入半島北部。另外,從朝鮮半島南部的煙臺島貝冢發現的古人骨(公元前4000年)與繩文人的特徵有很多方面一致,與現代韓國人形態不像,最初開始住在半島的是繩文人根據考古學的推論,由形態人類學證實了,另外,長濱還提到,朝鮮半島的櫛文土器文化陶器是九州曾畑式土器(繩文前期)本身。

繩文人與漢族關係

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等機構研究人員2019年5月13日宣佈,他們成功解讀了日本古代繩文人的遺傳信息,並推斷繩文人和中國漢族擁有共同祖先。

繩文人是指約1.6萬年前至約3000年前生活在日本列島上的古人,因製作繩文圖案的陶器而得名。日本有研究顯示,現代大和民族的基因組中決定體質外貌常染色體基因約有10%來自繩文人其中阿依努爲70%琉球爲30%。

據日本時事社等媒體報道,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領銜的研究小組解析了一名生活在3500年至3800年前的女性繩文人遺骸的基因信息。這具遺骸發掘於日本北海道的一處船舶遺蹟中,研究小組從其牙齒中採集了脫氧核糖核酸(DNA),並實現了和現代人骨骼幾乎同等精度的基因組解讀。

研究人員推斷,繩文人祖先大約從3.8萬年至1.8萬年前從亞洲大陸來到日本,與中國漢族有着共同祖先。繩文人以比較小的羣體過着狩獵採集生活。從這名女性繩文人遺骸的遺傳信息等可以判斷,她具有較強的酒精耐受性,能適應高脂肪的飲食生活。

繩文人的語言

現在還不知道繩文時代使用了什麼語言。建議使用的語言有:阿伊努語、通古斯語、南島語、古西伯利亞語或今天已經滅絕的語言。

雖然最受支持的觀點是將阿伊努語等同於繩文語,但這一觀點並非毫無疑問,因爲根據研究日本繩文時代的中西部至少有四個部落講通古斯語,九州和沖繩至少有三個部落是南島語,不知道是否還有其他部落也有不同的語言。

繩文人的文化被稱爲“繩文文化”。它主要是以收集食物和狩獵爲基礎,但也有人認爲繩文人早期從事農業。他們採集堅果和貝類,爲狩獵、捕魚等生活奠定了基礎,還進行了一些種植。他們住在一個陶器坑裏。繩文人使用的繩文陶器樣式是一種“線狀標記”樣式,是繩文時期的名稱貢獻者。摩門文化第一階段的陶器風格是通過在溼粘土表面印上繩索來裝飾的,這種風格被普遍認爲是東亞和世界上最古老的陶器之一。除了陶罐和陶罐外,繩文人還製作了許多高度程式化的雕像(狗ū)、粘土面具,石棒或棒和劍。

日本人與繩文人的關係

大和日本人大多是彌生人的後裔,也有繩文人的混血兒。據估計常染色體研究,日本本土繩文人祖先不到10%。另一項研究估計,來自東京的繩文祖先大約佔12%,現代日本人主要是從彌生時代人後裔而來,彌生人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當地的繩文人。

另一個基因組研究(Takahashi et al。2019年)進一步證實了現代日本人(大和人)主要來自彌生人。對日本和現代日本樣本的線粒體DNA分析表明,日本繩文時期的mtdna與古墳時期和江戶時代時期的mtdna存在不連續性。這一發現意味着日本人的基因轉化可能發生在古墳時代或之前。

沖繩人與繩文人的關係

根據多項研究,琉球人與日本大和人相比,具有更多等位基因的琉球人和阿伊努人的等位基因數量更多,亞洲大陸羣體的遺傳貢獻較小,這支持了hara(1991)的二元結構模型,一種被廣泛接受的理論,認爲大和日本人和阿伊努人以及琉球人不同,而是來自於農業大陸人(主要來自朝鮮半島)。

在日本人口中,琉球人是沿着本州島的兩個單獨的全基因組集羣之一。根據不同的研究,琉球人的繩文人的祖先大約佔50%-60%,據估計,形成混合琉球的混合事件至少在1100-1075年前發生,因此,從阿伊努人的角度來看,琉球人似乎在基因上與阿伊努人最爲接近。

關於繩文人核dna研究

在全基因組核dna研究繩文人與東亞人的關係相對最近,而非洲、歐洲、澳美人種和美洲土著人關係較遠。與人類基因組多樣性小組(HGDP)羣體的全基因組單核苷酸多態性數據的比較也顯示了繩文人的獨特地位,他所處的位置與所有現代東歐亞大陸人相距甚遠。在東歐亞大陸地區,當將來自日本列島的阿伊努人、大陸日本人和琉球人以及CHB28(中國人來自北方)與繩文人進行比較時,PC1將阿伊努人和繩文人從其他族羣中分離出來。最接近繩文居民是阿伊努人,其次是琉球人,而日本本土人卻與北方漢人類聚。

2020年劍橋大學重解繩文人核dan分析

劍橋大學出版社於2020年發表了一份完整的基因組分析報告,首次分析了幾個繩文人樣本的完整基因組。研究發現,繩文人的遺傳特徵不同,與“基礎亞洲人”(如田園洞人和和平文化古人)沒有親緣關係。這就反駁了少數學者提出的繩文人可能來自東南亞的假設。

Jōmon人與Hòabìnhian人沒有如之前所述的特殊關係(McColl等人,2018年)。遺傳相似性測試沒有顯示Hòabìnhian或Jōmon彼此具有極高的遺傳相似性。

相反繩文人反而與舊石器時代的西伯利亞人,以及現代人在日本和鄂霍次克海周圍的各種羣體擁有相對多數的基因組。2020年5月繩文人基因組再分析更新:繩文人樣本《lkawazu》顯示與‘基礎亞洲人’沒有密切的遺傳聯繫,包括田園洞人和東南亞狩獵採集Hòabìnhian人。

特別是將來自老撾和馬來西亞的東南亞Hòabinhian人與來自東亞的主要陸地東亞人和繩文人的遺址(Ikawazu)的比較表明,東亞人和繩文人的祖先與Hòabìnhian祖先的距離相等表明繩文人與Hòabìnhian人沒有特殊關係這就推翻了先前建議繩文人來自於東南亞(McColl等人,2018年)。

此外,還發現了更多與舊石器時代西伯利亞南部有遺傳聯繫的證據。長期以來提出的分離繩文人也是錯誤的,因爲發現了繩文人的基因流入周圍人羣的證據:早在7700年前的古代和現在的亞洲北部西伯利亞人與繩文人有着共同的聯繫,舊石器時代盛行的北西伯利亞古代祖先,以其與歐洲相關而非亞洲相關的祖先關係密切以及對美洲土著祖先的影響而聞名(Raghavan等人,2014;Sikora等人,2019)。

繩文人可能是來自於西伯利亞南部舊石器時代人口的後裔,並在3.5萬至1.5萬年前到達日本和鄂霍次克邦地區。

根據日本遺傳學家神澤秀明(Hideaki Kanzawa)於2013年的研究,繩文人與大洋洲的巴布亞人與美拉尼西亞人在遺傳因子上最爲接近。後來彌生人自朝鮮半島遷入並征服了繩文人,與繩文人不斷融合混血形成了今日的日本大和民族。而彌生人也把繩文人驅往蝦夷地(北海道)和西南諸島、琉球等地,該地居民仍舊保持着與繩文文化類似的文化與人種,分別爲擦文時代和貝冢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