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解密:古人的讀書與爲學治學有哪些講究和門道

解密:古人的讀書與爲學治學有哪些講究和門道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人讀書,五六歲以“三百千”(《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開蒙,識字寫字。之後學習對對子並誦讀《幼學瓊林》、《蒙求》等,隨後習誦《千家詩》等詩詞文賦。再後即進入《五經》或《四書》系統。唐宋間,主要研習《五經》,明清兩朝以《四書》爲主。自進入了《四書》、《五經》系統就算爲學開始。

古人年少時讀書分四個步驟,一爲朗讀,二爲背誦,三爲默寫,四爲訓解。背誦由“三百千”而詩賦而《五經》而《四書》而“三史”(“三史”爲《史記》及兩《漢書》)。背誦典籍是古代學者取得成功與成就的必修課。一般在二十歲之前這些功課基本完成,進士功名多數在二十至三十歲之間取得。再後進入著書立說階段,即古人所言“君子三立”之“立言”。

唐代科舉制度確立,考試內容以經學爲主,兼有詩賦。經學是中國固有之學也是考試大綱。

 《五經》至《十三經》及《四書》

經學是漢武帝所立的國家官學,是後世研究《十三經》的學問。經字本義爲織布機上的縱線,橫線稱緯。以道路爲例,南北向稱經,東西向稱緯,如地球經緯線。經線是織布的主幹,後寓意爲根本義理法則,天地人之綱常。

解密:古人的讀書與爲學治學有哪些講究和門道

周秦時期有《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此謂之經書,與之相對有緯書。秦時,《樂》散佚不存。至漢代爲《五經》,《易》爲羣經之首。之後,《禮經》分成《周禮》、《儀禮》、《禮記》三部典籍,所謂一禮變“三禮”。《春秋經》分出《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所謂《春秋》變“三傳”。此《九經》之謂,成於唐代初期。至唐代晚期,又增加《孝經》、《論語》、《爾雅》成《十二經》。至宋,《孟子》列入,終成《十三經》。此後再無變化。

《四書》是《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四部典籍合稱。《論》《孟》爲《十三經》之二經,《學》《庸》原本是先秦著作,後被西漢學者戴聖輯入《禮記》(又稱《小戴禮記》,因其叔父戴德亦研習《禮經》,戴聖遂稱小戴)。南宋時,大儒朱熹把《學》《庸》從《禮記》中擇出與《論》《孟》合併,作《四書章句集註》,簡稱《四書集註》。世間遂有《四書》,又曰《四子書》。自唐朝至清代,科考試題以《五經》及《四書》爲範圍。唐宋重《五經》,明清以《四書》爲要。

經學及學術分科

經學典籍僅指儒家經典。老子《道德經》、莊子《南華經》以及佛道教各種經文典籍不是中國傳統學術中的“經”,不屬於經學範疇。經學是學術固有名詞,不可把帶“經”字的典籍均認爲是經學內容。

經學之外的各家之學謂之“子學”,即諸子百家之學。先秦時有儒、道、陰陽、法、名、墨等六家。漢代有九流十家之說,即六家之外的縱橫、雜、農、小說四家。後來的佛學也屬於子學範疇。

中國學問於經、子兩門之外還有史學與詩賦等。古代沒有現代意義的學術分科,只有書籍分類。西漢學者劉歆以內容對書籍進行劃分,稱“七略”,即: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唐代分成甲乙丙丁四部,明《永樂大典》及清《四庫全書》爲經、史、子、集四部。晚近西學東漸。鑑於西方現代學術分科,國人把經、子兩部稱作義理之學,史部稱作考據之學(經學之訓詁考據另謂之“小學”),集部爲詞章之學,其他稱作經世致用之學。義理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框架及核心價值所在。此話題甚大,涉及二千多年學術史、思想史等。知者自知,不知者亦非兩三句話能以知,故不贅言。

科舉應試及書院實學

古人唸書有兩個途徑。一是就讀塾館,又謂私塾。二是在家學習,即把先生延聘家中教習子女。各地城邑鄉村皆有塾館,每年用不了幾個錢即可入塾館學習。縣、州、府、省均有官學。學到一定程度即可報名參加縣裏考試,稱縣考。之後府一級複試,稱府考。再經省官學最後考試,稱院考。被錄取者即爲“生員”,俗稱秀才。生員即進入官學學習,雅稱“入泮”。學習三年,應考鄉試。

一省或兩省每三年於秋季集中舉行一次考試,稱鄉試,雅稱“秋闈”。考生限於秀才,中式者稱舉人(類似於漢魏時期的孝廉)。次年春天,各地舉人云集京師參加國家統一考試,稱會試,又曰“春闈”,中式者稱貢士。約一月後,皇帝於保和殿親自主持考覈貢士以作排名,稱殿試。殿試後,貢士賜名曰進士出身。至此,功名仕途學業就算完成。

南宋以後,書院創始。書院是官辦專門研習學問的機構。不以應考科舉爲主要目的,重實學輕舉業。書院於明清兩朝極其發達,凡州縣、府、省皆有書院一家或數家。掌書院者稱“山長”,一般爲致仕名宦碩儒充任。教授者一律爲飽學之士,督撫疆吏亦親臨授課。明清時的督撫大多政、學兩門皆顯赫。既是顯宦大員又是學界名流,學優則仕在於此。

凡有志於實學者,完全不受科考侷限,所學貫通經史子集,精於本業而學於廣博。古代所言學者皆爲通才,沒有隻讀經而不知史,亦無只會詩文而不通經史者。中國學術源頭的經,初始功能就是史書,而後世的史中又滿含經義。專則精,博則通,二者兼備,可言精通。就中國學問而言,眼下無一人能擔得此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