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戰史 > 戰史祕聞 > 揭祕敗退緬甸的國軍殘兵:朝戰妄圖反攻緬甸的國軍

揭祕敗退緬甸的國軍殘兵:朝戰妄圖反攻緬甸的國軍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於建國初期國民黨軍隊(以下簡稱國軍)殘部在滇緬邊境的活動,臺灣柏楊的《金三角、邊區、荒城》和《異域》,大陸鄧賢的《流浪金三角》,張伯金的《亡命金三角》,以及徐軍的《流亡異國的蔣軍殘部》等,都有過介紹,但多采用紀實文學的筆法,且多聚焦金三角的毒品問題。近年來,隨着外交檔案的不斷解密,學術層面的研究不斷深入,相關的史實也日益清晰。本文擬根據臺灣地區以及美國、日本的外交檔案,並綜合已有的研究,對李彌及其國軍殘部從流竄滇緬邊境到盤踞緬北再到撤往臺灣的大致過程,進行考訂、梳理和描述。

兵敗雲南潰竄緬北

1949年年底,解放軍向盤踞雲南的國民黨軍隊發起總攻。國民黨軍隊潰敗滇南後,由第26軍93師278團副團長譚忠以及第8軍237師709團團長李國輝率領的兩支殘部約1400餘人,於1950年2月先後流竄到緬泰邊境大其力(Tachileik)附近的猛捧(MongPong)地區。其後,一些零星的隊伍也加入其中。幾支殘軍聯合組成“復興部隊”,初由第93師的參謀長何述傳擔任指揮官,後由李國輝接任指揮官,譚忠爲副指揮官,此後國軍殘部在緬甸的活動進入“小李將軍時代”。

此前已撤退到臺北的這些軍隊的統領李彌此時主動向臺灣當局請纓:“擬即趕赴滇南地區,收容部隊,負弩前驅,爲國效命。”據臺北學者覃怡輝考訂,1950年2月6日李彌在未獲臺灣當局批准時,便迫不及待地由基隆乘輪船偷渡到香港,再輾轉於4月11日到達曼谷,經國民黨駐泰武官陳振熙協助,與竄緬國軍殘部取得聯繫,並設法獲得駐泰使館職員身份留居泰國,同時以國民黨雲南省政府主席兼雲南綏靖公署主任身份,領導流竄緬甸境內的國軍殘部。

對於這支國軍殘部,初到臺灣自顧不暇的國民黨當局既不很瞭解也不很重視。當李國輝等設法通過電臺與臺灣當局取得聯繫時,後者只是指示他們:設法自行解決出路。到1950年3月底,這支部隊只收到臺灣方面匯來的5萬泰銖。4月李彌抵泰後,將其私人積蓄的10萬美金提供給他們充作給養。經李彌爭取,自5月起臺灣當局同意每月提供10萬泰銖(7月起增加爲20萬泰銖)作爲軍餉。

時緬甸獨立不久,對國內尤其是邊境地區的控制能力薄弱,對這批非法入侵的國軍殘部十分擔憂,從一開始便採取軍事和外交雙管齊下的方式,力圖將這批不速之客驅逐出境。但歷經兩個月,大其力戰役卻以緬甸軍隊的失敗而告終。緬甸方面不得不將重心轉到外交舞臺上。

揭祕敗退緬甸的國軍殘兵:朝戰妄圖反攻緬甸的國軍

由於緬甸政府在1949年12月17日便宣佈承認新中國,並於1950年6月8日正式與新中國建交,與此同時斷絕了與國民黨政府的外交關係,因而在外交舞臺上緬甸方面只能通過美國政府與臺灣方面交涉。1950年7月,緬甸政府請求美國方面向臺灣施加壓力,讓國軍殘部或繳械接受安置,或立即撤離緬境,否則將向聯合國提出控訴。美國政府在當時對於這支國軍殘部同樣既不瞭解也不重視,認爲他們不但在軍事上沒有什麼利用價值,而且在輿論上會有利於共產黨陣營的宣傳,如果聽任他們滯留緬甸,緬甸政府將不得不花費很大精力去對付他們,進而不能全力對付境內的共產黨游擊隊和克倫族反叛武裝,這樣不但會威脅到緬甸內部的政治安定,而且會影響到整個東南亞的安全局勢。在接到緬甸政府的請求後,美國助理國務卿臘斯克(DeanRusk)先後於7月7日和7月25日兩次約見臺灣當局駐美“大使”顧維鈞,要求臺灣當局命令緬北的國軍殘部向緬甸政府繳械。李彌等人以如向承認中共政權的緬甸政府繳械,部隊將鋌而走險爲由,拒絕撤軍。7月28日,美國國務院再次以國務卿艾奇遜(DeanAcheson)的名義向顧維鈞重申撤軍的要求。與此同時,緬甸政府決定將國軍殘部入侵緬甸的問題提交聯合國討論。

在美國和國際社會的壓力下,臺灣當局於8月3日致電李彌,命令其於8月14日前將國軍殘部撤出緬北,進入雲南從事遊擊活動。緬甸方面對此表示滿意,並決定不再向聯合國提出控訴。8月23日,國軍殘部撤離大其力駐地,撤往泰緬邊境的猛撒(MongHsat)地區。次日,緬甸政府軍進駐大其力。

然而,就在人們以爲這一問題即將解決時,日益白熱化的朝鮮戰爭卻給了這支國軍殘部轉圜之機,使他們得以在滇緬邊境存活並重新活躍起來。

 朝戰爆發反攻雲南

1950年6月25日,正當國軍殘部與緬甸政府軍在大其力鏖戰之際,朝鮮戰爭爆發了。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打響了抗美援朝的第一仗,並很快將戰線重新推進到三八線附近。在朝鮮戰爭日益白熱化之際,原先很少爲人所知又很少爲人重視的這支國軍殘部,成了美國政府和臺灣當局手中的一枚棋子、一支奇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支持。

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方面積極籌組以美國爲首的聯合國部隊,力圖使戰爭國際化。1950年9月,美國海軍少將厄斯金(GravesB.Erskine)率領“東南亞軍援顧問團”訪問泰國,其使命是努力爭取泰國參加聯合國軍。滯留曼谷的李彌獲悉厄斯金來泰後,通過臺灣當局駐泰武官陳振熙與厄斯金取得聯繫,兩人先後三次進行會談。李彌主動提出率所部國軍反攻雲南,牽制共軍軍力,減緩美軍在朝鮮戰場的壓力,同時希望美國方面給予援助。厄斯金認爲利用這支國軍殘部牽制中國兵力是一個不錯的選項,表示願意提供武器裝備和經濟援助,但前提是在國軍殘部進入中國境內後,方可對其進行空投補給。

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後,美國在戰場上陷入被動。11月5日,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政策協調辦公室(OfficeofPolicyCoordination)根據厄斯金提供的信息,向杜魯門總統遞交了一份“白紙方案”(OperationPaper,臺灣檔案稱之爲OperationG)。這一方案的中心內容便是支援緬北的國軍殘部進攻中國大陸,牽制中國兵力,以緩解美軍在朝鮮半島的壓力。美國政府內部對這一方案有不同看法,但杜魯門總統表示支持,撇開國務院批准了這一方案,並要求中情局祕密加以實施。自1951年2月起,中情局在泰國政府的協助下,通過曼谷情報站,在曼谷設立了一家“東南亞國防用品公司”(SoutheastAsiaDefenseSuppliesCorporation),負責向國軍殘部提供武器裝備。

在獲得美國青睞的同時,臺灣當局對曾經被忽視的這支殘部也重新加以審視,認爲他們不失爲一枚與美國討價還價以爭取美援的籌碼,一旦他們在雲南得手,還可以使那裏成爲反攻大陸的基地,因而決定加強對他們的援助。1951年2月,臺灣“國防部”在美國中情局的協助下,也從高雄經海路將一批武器裝備運抵曼谷,再經由泰緬邊境送交國軍殘部。

在獲得美國和臺灣當局的支持後,李彌親自從泰國來到緬甸境內的猛撒殘軍總部,在第26軍的建制下,將部隊改組成新的第93師和第193師,並加以擴展。據稱其勢力一度擴張到3萬多人,控制了北到密支那,南抵泰國清邁府,東達老撾山區的一片區域,在湄公河西岸峽谷還修建了一座簡易的江臘機場,有記載說蔣經國還曾祕密從臺北飛抵該機場視察這支部隊。

1951年4月,李彌所部從緬北分南北兩路向雲南推進,5月發起反攻大陸的軍事行動,此後兩個月間一度佔領雲南邊境的鎮康、雙江、耿馬、孟定、滄源、瀾滄、寧江、南嶠等8個縣治。在此期間,美國也先後5次向滄源境內空投了武器裝備。

對於國軍殘部在雲南的反攻活動,中國政府和國內外輿論都曾給予高度警惕和強烈譴責。自1951年5月下旬起,《人民日報》不斷對國軍殘部進犯耿馬、雙江、滄源、孟馬、孟連、孟董等地的情況加以報道,並將譴責的矛頭直接指向他們背後的美國和蔣介石政權。直到1951年12月26日,《人民日報》還發表了《美國竟由臺灣運送國民黨匪軍到泰國和緬甸北部,陰謀向我國邊境乘機進行大規模擾亂活動》的文章,對“美帝國主義”和“泰國反動政府”相勾結,增援緬北的“國民黨殘匪”,“陰謀向我國邊境乘機進行大規模的擾亂活動”加以揭露和譴責。1952年1月3日,蘇聯代表維辛斯基(AndreyVyshinsky)在聯合國政治委員會也作了題爲《關於美國的所謂“集體措施”計劃--準備戰爭的計劃》的發言,揭露美國政府的侵略行爲,支持中國政府的嚴正立場。

現有資料尚不能完全解讀那段時間國軍殘部對雲南的軍事騷擾,對中國政府和中國軍隊到底起了多大的牽制作用,但這支國軍殘部畢竟是孤軍深入,實力有限,又缺少補給,在解放軍發動反擊後,很快便全線潰退。1951年7月22日,這支國軍殘部不得不再度退回緬甸境內。對於國軍殘部在雲南的失敗,李彌歸咎於美國的援助不力,當1953年被召回臺北時,他向臺灣當局遞交了一份既不乏牢騷又無可奈何的報告,其中談到:

1951年3月美方爲刺激匪方促成南北韓和談,給以本部隊不適用之機關槍200挺(裝甲車上用的),六零炮12門,卡賓槍150支,15W無線電4部,82、60、79、30、45卡賓槍各種口徑彈藥各一部(數目待查),要本部隊作螳臂擋車式之進攻雲南,並派幹部兩員隨行監視(美國人)。本部隊官兵以反攻有責,當即不問一切攻復滄源。在該地美方又空投三零步槍875支(每支附彈40發),卡賓槍2000支(每支附彈50發)。7月本部以衆寡懸殊傷亡甚大,迫不得已即轉移至滇緬邊境,整補訓練,待機再舉。此後該方即煩言嘖嘖,並即停止補給裝備。同年9月,該方月給經費美金75000元(按泰幣市價折付,收支實情均已呈報)接濟本部隊,迭囑潛伏待機,本部隊明知其爲玩弄而豢養,但只好聽其安排。1952年4月美方迫於中蘇匪幫與緬甸之威脅,立即停止上項經費援助。

誠如李彌所言,中情局對國軍殘部的援助力度並不大,但國軍殘部在雲南發動的曇花一現式的反攻大陸,更如同他所說的是螳臂擋車之舉。這纔是他們失敗的根本原因!

 緬維主權促蔣撤軍

國軍殘部在雲南的反攻行動,與其說是出於他們對反攻大陸的政治信念,不如說是更多地爲了向臺灣當局和美國方面證明他們的存在價值,以爭取更多的援助,維繫自己的存活。再回緬北後,國軍殘部很快陷入生存危機。

如同李彌上述報告所說,在重返緬甸的一段日子裏,美國中情局並沒有馬上放棄對他們的期待,仍然祕密向他們提供每月75000美金的經費接濟,希望他們繼續在雲南方向發揮作用。但事實上他們已經很難如美所願,再度採取軍事行動對大陸構成威脅了。1952年1月,當李彌由臺北返回曼谷時,美國駐臺官員特別安排他繞道菲律賓美國空軍基地,與中情局官員商討下一步的行動計劃。中情局給了李彌三個選項:第一,進擊雲南;第二,進入越南;第三,滯留緬甸。李彌只能選擇第三項。而這無疑不是美國所希望的。到1952年4月,中情局便停止了對他們的全部援助。

揭祕敗退緬甸的國軍殘兵:朝戰妄圖反攻緬甸的國軍 第2張

爲了在緬甸存身,國軍殘部不得不設法加強與緬甸國內反政府勢力的勾結和合作。他們與緬甸境內克倫(Karens)族和蒙(Mons)族反政府武裝建立聯繫,互換糧食和槍械,互相派員常駐對方,協同應付緬甸政府軍的圍剿,甚至試圖結成聯合對抗緬甸政府軍的軍事聯盟。他們也支持因不滿緬甸政府取消土司制度而持反政府立場的撣邦土司。他們還嘗試在克倫族和蒙族的協助下向緬南發展,開闢海上補給通道。1952年9月,他們曾南下毛淡棉(Moulmein),與緬甸政府軍發生正面軍事衝突。1953年2月,他們又結集各方面力量,主動向緬甸政府軍發動攻勢,策應遭緬甸政府軍圍剿的克倫族武裝,並試圖打通南下的交通線。

國軍殘部在緬甸的非法存在和非法活動,給緬甸政府造成極大麻煩和極大威脅,緬甸政府視之爲腹心大患。出於維護國家主權的需要,又迫於反對黨的壓力,緬甸政府下定決心將國軍殘部驅逐出境。由於軍事力量薄弱,武力圍剿收效甚微,緬甸政府不得不再次求助於美國和聯合國。

隨着時間的推移,美國對國軍殘部的實際力量和使用價值越來越懷疑和否定,並且隨着朝鮮戰局進入停戰談判階段,美國也越來越不需要藉助他們了。這時的美國政府主要得從其對緬政策以及東亞戰略全局出發考慮如何處置國軍殘部,他們對緬甸的基本訴求是穩定國內局勢,確保緬甸政府不倒向社會主義陣營。這樣,拋棄利用國軍殘部牽制中國軍隊的政策,迫使臺灣當局從緬北撤退國軍殘部,就成了美國的必然選擇。

1952年10月底,美國助理國務卿阿利森(JohnM.Allison)訪問臺灣,曾要求蔣介石撤退緬北的國軍殘部,蔣不但強烈反對,還要求美國繼續向他們提供援助。1953年1月30日,美國國務院要求其駐臺“代辦”蘭金(KarlRankin)面見蔣介石,勸蔣接受美國提出的自緬北撤退國軍殘部的計劃。但直到2月21日蘭金才得以在高雄拜會蔣介石。兩人之間留下了這樣一段談話記錄:

蘭:國務院籲請蔣“總統”下令將李彌部撤回臺灣。

蔣:撤回李部,爲艾理遜(指美國國務卿艾奇遜)一人受英人左右之意見。

蘭:美欲將中立集團拉入民主集團,李部之存在,使有中共入侵之威脅;尤其李部與克倫叛軍合作,緬視爲大忌。李部所能指揮者,恐二千人而已,如能將此二千人撤回,則國務院即十分滿意。

蔣:美政府一方面要我反共,一方面又要我把反共之李部撤回,是何道理?

蘭:只因李部不在中國境內,如在雲南則美國無話可說。且李部兵力不大,無大作用。

蔣:李部雖僅三千,但在中緬未定界之一萬餘人之遊擊隊,皆視李爲領導人,李部散去,則此游擊隊亦將散去;李部在該地,能帶給滇桂兩省人極大之希望,此爲其重要性。

蘭:但國務院所請貴國撤退者,並不包括該一萬餘人,只是能撤之部隊。

蔣:李部之在滇,猶如昔日美軍陸戰隊之在華北,一旦撤出,將來付出之代價極高。如能顧全緬顏面,是否可以不撤?總之現在不能下令,必須等李彌回臺後始能作具體決定。

蘭:如能與緬政府合作,自然甚佳。

蔣介石的上述態度,顯然不是美國方面所希望的,更不是緬甸政府所能夠接受的。緬甸政府一方面繼續通過美國向臺灣當局施壓,一方面決定向聯合國提起控訴。迫於美國的壓力,臺灣當局於1953年2月23日將李彌召回臺北。

無可奈何撤軍臺北

對於李彌來說,緬北的國軍殘部是他軍事生涯中最後的資本,將這支部隊留在滇緬邊境,進可以窺伺滇南,退可以縱橫緬北;如果撤軍回臺,他就會喪失兵權,無所事事;更何況滇南不但是他的故鄉,也是抗日戰爭中他所在的第8軍大批將士爲國捐軀之地,在情感上他也無法放棄。因此,他無論如何不願意將國軍殘部從緬北撤回臺灣。

李彌回臺後,2月26日便迫不及待地上書蔣介石,堅決反對將國軍殘部撤回臺灣。其理由是:(1)所部多非正規軍,無法強迫他們撤退。(2)撤軍影響臺灣島內的反共士氣。(3)沒有美援國軍殘部仍然可以生存。(4)國軍殘部已取得若干戰果,如果撤軍將前功盡棄。(5)美國政府“一面宣佈解除中立臺灣政策以鼓勵我政府反攻大陸,一面則又迫使本部隊繳械撤離運回臺灣,此種專爲美國人眼前利益打算之建議,實無考慮之必要”。(6)緬甸政府已衆叛親離,只是爲了討好“中共”而企圖武力驅逐國軍殘部。在報告的最後,李彌不惜以辭職相要挾,堅決反對從緬甸撤軍。李彌的夫人龍慧娛也上書宋美齡,反對將國軍殘部從緬甸撤回臺灣。

3月3日,李彌在臺北與蘭金直接會面,明確表示國軍殘部志在重返大陸,無意來臺,同時強調他也無法命令他們來臺。美國國務院對此非常不滿,訓令蘭金要求臺灣當局立即命令國軍殘部停止對緬軍的進攻,然後使之撤退回臺,並停止對他們的補給。臺灣當局被迫表示原則上接受撤軍的要求,但仍然強調“無法完全掌控這支軍隊”,並要求撤軍只能在緬甸政府軍停止進攻的前提下進行。就在美蔣之間討價還價之時,在聯合國舞臺上,美國和臺灣當局遇到了來自緬甸政府和國際社會前所未有的壓力。

3月17日,緬甸政府通知美國政府,鑑於國軍殘部侵犯緬北的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決定自6月30日起停止接受美國的援助。3月26日,緬甸政府正式向聯合國遞交《緬甸聯邦所提關於臺灣國民黨政府侵略緬甸之控訴》。4月23日,聯合國大會全體會議以59票贊成、0票反對、(臺灣當局)1票棄權通過第707號決議,譴責外國軍隊對緬甸領土主權的侵犯,要求其必須放下武器接受收容或立即離開緬甸領土,呼籲所有國家尊重緬甸的領土主權和獨立,建議目前的談判繼續進行,要求所有的國家協助這些軍隊和平撤離緬甸而不要支援他們。

揭祕敗退緬甸的國軍殘兵:朝戰妄圖反攻緬甸的國軍 第3張

在聯大決議通過以後,美國政府於4月25日提議由美、泰兩國代表爲中介,組成緬、美、泰、臺四“國”聯合軍事委員會,討論並落實國軍殘部撤軍緬甸的問題。李彌曾經提出讓國軍殘部的代表參加聯合軍事委員會,但遭到各方面拒絕。在這以後,李彌仍然沒有放棄努力,但已被排除在撤軍談判之外。臺灣當局雖然也不願意將國軍殘部撤出緬甸,但礙於美國的壓力和國際社會的反對,不得不與有關方面合作,將國軍殘部從緬北撤往臺灣的計劃付諸實施。經過種種周折,國軍殘部從緬甸的撤軍行動得以分三階段進行。據臺灣方面統計,先後有6572人撤到臺灣,其中官兵5699人、家屬873人。在撤軍實施過程中,臺灣當局仍設法將部分國軍殘部留在了緬甸境內,並且在日後成爲活躍在金三角地區的一支從事毒品活動的特殊的武裝力量。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