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緬甸地圖 緬甸首都

緬甸地圖 緬甸首都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緬甸,全稱叫做緬甸聯邦共和國,東南亞國家,是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之一,1948年1月脫離英聯邦宣佈獨立,成立緬甸聯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緬甸地圖 緬甸首都

簡介

緬甸聯邦共和國(英語:The 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簡稱緬甸(Myanmar)。是東南亞的一個國家,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成員國。西南臨安達曼海,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爲鄰,東北靠中國,東南接泰國與老撾,首都爲內比都。

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先後經歷了蒲甘王朝、東籲王朝和貢榜王朝。1824年至1885年間英國先後發動了三次英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爲英屬印度的一個省。

1948年1月緬甸脫離英聯邦宣佈獨立,成立緬甸聯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年9月,以國防部長蘇貌爲首的軍人接管政權,成立“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1997年改名爲“緬甸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1988年9月,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改名爲“緬甸聯邦”。2008年5月,新憲法獲得通過,規定實行總統制。2011年2月,緬甸國會選出吳登盛爲緬甸第一任總統。2016年3月,緬甸聯邦議會選出吳廷覺爲半個多世紀以來緬甸首位民選非軍人總統。

緬甸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以農業爲主,從事農業的人口超過60%,農產品有稻米、小麥、甘蔗等等。2018年3月21日,緬甸總統吳廷覺辭職。

歷史沿革

史前時期

緬甸歷史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根據法文和英文考古資料,緬甸在一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已有人類活動。當時緬甸的伊洛瓦底江邊的村莊已有人類居住。將緬甸劃分成“上緬甸”和“下緬甸”是英國殖民統治後的人爲劃分。相傳公元前200年驃人(Pyu)進入依洛瓦底江的上游地區,並掌控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通商之路。《漢書》稱諶離。兩世紀之後孟族來到錫唐河(Sittaung River)流域,而在849年緬甸人接管驃河流域並且建立蒲甘城(Pagan)。

蒲甘王朝

緬甸地圖 緬甸首都 第2張

  緬甸仰光大金塔

(1044年—1297年)

蒲甘王朝是由阿奴律陀國王(King Anawrahta,1044年至1077年在位)於1044年建立,爲緬甸第一個統一的帝國,以上座部佛教爲國教。阿諾耶塔國王相繼征服撣族和孟族,也不斷擴展領土。在阿朗西都國王(King Alaungsithu,1111年至1167年在位)掌政時,上座部佛教逐漸成爲主流,並在13世紀初期達到頂盛。當時建造的3000餘座寺廟尚有100座保存至今。1287年蒙古統治者忽必烈(Kublai Khan)率領元朝軍隊大肆入侵(元緬戰爭)而使得蒲甘王朝失去了獨立性,不久後滅亡。

 勃固王朝

(1287年—1531年)

瓦里魯趁蒲甘王國的衰敗,稱霸下緬甸。1298年向中國稱臣。瓦里魯時期,緬甸出現了最古的法典——《瓦里魯法典》。後來瓦里魯被他的幾個外孫刺殺,衆大臣清除了這些叛亂者,瓦里魯的弟弟繼位。這一時期孟族向外征討清邁,獲得藍本村等地。國中政局不穩,土匪猖獗,甚至有王子被撣族移民刺殺的事情發生。

1353年,彬尼亞烏繼位,景邁入侵直通縣等地,經過3年苦戰終於擊退強敵。1362年修建了瑞德宮寶塔。一次頻耶宇狩獵,時其親屬竟發動叛亂,自立爲王,彬尼亞烏欲聯景邁軍進攻,1369年他倚重的一個大臣病故,只好遷居勃固。彬尼亞烏晚年,宮廷政變頻仍,國內戰事不斷。

1385年,亞扎底律得到勃固人的擁戴,成爲新王。初時緬人的壓力尚不大,亞扎底律派七百人征服了仙道衛。1390年,亞扎底律的統治達到頂點,不但打退北緬軍隊,亦成功鎮壓各方叛亂。但此後走向衰落。雖然1414年打敗阿瓦軍,但北方撣族、緬族大軍壓境,南方民族亦頻頻出擊。

阿瓦王朝

(1364年—1555年)

是一自1364年至1555年統治上緬甸地區的王國。阿瓦王朝繼承自敏塞王國,彬牙王國和實皆王朝,而這些王朝自13世紀晚期蒲甘王國滅亡時,已經開始了其對中部緬甸的統治。就如很多緬甸小國般,阿瓦王朝是由緬族同化的撣族王統治。

東籲王朝

(1531年—1752年)

東籲王朝在13世紀時蒲甘王朝被蒙古人滅亡之後興起。中心是緬甸中部的東籲,有許多緬人。興起時南方有孟族的白古王朝(庇固),北方則有撣族的阿瓦王朝,西方有阿拉幹王朝。東籲王朝起先與白古、阿瓦結盟,16世紀時滅此二國,統一緬甸,又征服暹羅的阿育陀耶王朝,但也勞民傷財。之後暹羅復國與東籲爭戰。東籲內部分裂混亂,雖在17世紀初再度統一併且放棄對外擴張,但之後國勢又衰弱,最後於1752年被白古的孟族所滅。

貢榜王朝

(1752年—1885年)

貢榜王朝爲緬甸最後的王朝,雍籍牙創立,因此也稱爲雍笈牙王朝。貢榜王朝不但統一全緬甸,也對外四處用兵擴張疆土。

18世紀末(中國清朝乾隆皇帝統治後期),清朝和緬甸兩國圍繞邊界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的一場戰爭(清緬戰爭)。這場戰爭最後以雙方簽訂合約收場。

1782年至1819年是波道帕耶國王(孟雲)主政的專制時期,因其多次企圖入侵泰國的野心,以及併吞印度邊界的曼尼坡與阿薩姆,使得當時佔有印度的英國憂心緬甸的威脅。英國挑撥位於貢榜西邊的阿拉幹王朝動亂。

殖民時期

(1885年—1948年)

英國和緬甸間的緊張局勢在1824年~1826年以及1852年兩次的英緬戰爭中達到高峯。英國在這兩次的戰爭中均獲得勝利,最後攻佔勃固城並將此地稱爲下緬甸。在英國人進入緬甸後,上緬甸的經濟也顯著好轉。

1885年,英國發兵滅緬甸,1886年1月1日併入大英帝國所下屬的印度,成爲英屬印度的一個省份,貢榜王朝滅亡。中國清朝政府命駐英公使曾紀澤向英國抗議無效。1886年,英國再度贏得第三次英緬戰爭,中國被迫與英國簽訂《中英緬甸條約》,規定中國承認英國對緬甸有支配權,但緬甸對中國仍照往例,每十年一貢。至於中緬邊境未定界,應由兩國會商勘定。此時英國將緬甸納爲印度的一省,並將政府設於仰光。在英國的殖民統治時期,英國人致力開發水路,使得無數蒸氣船得以航行於伊洛瓦底江。鐵路和道路也獲興建和改善以彌補水路的不足。此時,大量的印度移民涌入導致勞工廉價,造成地方經濟受到威脅。因此緬人開始產生對印度人的仇視,以致在1930年爆發反印度人的暴動。

1890年—1947年,撣邦、佤邦成爲大英帝國的保護國。克欽邦、欽邦則爲分開的行政區。

1894年,薛福成在倫敦與英國簽訂《中英滇緬商務條款》。

1936年,在英國統治下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的選舉中,巴莫博士當選爲英國控制下政府的首相。

1937年,英國創建一套獨特的緬甸憲法,同意緬人自治。緬甸脫離英屬印度,成爲大英帝國的緬甸本部(英屬緬甸)。

1942年5月,日本佔領緬甸,成立以巴莫爲首的緬甸傀儡政府。在日本的支持下,反對英國殖民政府、渴望獨立的昂山將軍組織了緬甸獨立義勇軍。

1942年,昂山率軍與日軍一起參加了對英軍及中國遠征軍的戰鬥,然後在日軍支持下宣佈緬甸從英國獨立。

1943年,巴莫與昂山等人受邀訪問日本,他們回國重組緬甸傀儡政府,昂山成爲國防部長。

1944年,日軍在戰場節節敗退,昂山開始支持美英的同盟國一方,並組織“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以對抗日軍。1945年,全緬抗日勝利,戰後的緬甸仍受英國控制。

獨立時期

緬甸地圖 緬甸首都 第3張

  緬甸舊國旗

獨立後的緬甸,由於緬甸共產黨和其他政治派系的反抗,使得國內紛爭不斷。在1950年就發生大規模的內戰,連執政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也在1958年發生分裂。1960年緬甸舉行大選,由吳努(U Nu,德欽努)重新取得執政權。196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緬甸簽訂《中緬邊界條約》。

軍政府時期

1962年,軍事將領奈溫將軍(General Ne Win)發動政變併成立以軍事統治的政府,宣佈要使緬甸成爲社會主義國家。奈溫執政後,對內實行“緬甸式社會主義”,一度對主要工商企業實行國有化。奈溫一直強調緬甸奉行獨立自主的、中立的不結盟對外政策。主張同一切國家保持友好,但不爲任何大國所左右,不參加大國集團,也反對把不結盟國家變成第三集團。人民對於自由受到限制感到十分不滿。同年7月7日,學生在仰光大學發起示威活動抗議軍事政權。軍隊則在奈溫將軍的間接指使下以血腥鎮壓了這個活動。

中國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中國支持緬甸北部的緬甸共產黨武裝。鄧小平上臺以後,撤出全部在緬中國軍隊,從此緬共武裝失勢。

緬甸國內販毒情況很嚴重,而由於政府官員的輕易受賄使得毒品問題日益嚴重,政府更是日趨腐敗。因爲治理不當和腐敗導致的經濟嚴重蕭條,緬甸政府於1977年開始尋求外援。1980年代後期,緬甸已是全球最貧困國家之一。

1989年6月18日,在蘇貌將軍(General Saw Maung)掌政下,緬甸的英文官方名稱由Burma改爲Myanmar。國內反政府活動仍舊持續四起,昂山的女兒昂山素季,199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在1988年成爲緬甸邁向民主之路的精神動力。昂山素季因公然批評奈溫將軍而在1989年7月20日遭到囚禁。雖然她曾在1995年獲得釋放,之後再次遭到軟禁,直到2010年11月13日獲釋。

2005年緬甸首都由仰光遷往內比都。2008年,軍政府宣佈將在五月舉辦公民投票通過新憲法,並在2010年舉行民主選舉來成立新政府。

緬甸聯邦共和國

緬甸地圖 緬甸首都 第4張

  緬甸前總統廷覺

緬甸前總統廷覺緬甸民主改革是指緬甸自從2010年結束了軍政府統治、聯邦鞏固與發展黨執政以來所進行的一系列政治、經濟等領域的改革措施。重要措施有政府釋放被軟禁超過15年的全國民主聯盟領導人昂山素季並與她進行對話,大赦多名政治犯,建立國家人權委員會,頒佈賦予勞工有組建工會和罷工等權利的勞動法,放鬆出版審查等內容。這些改革被認爲是緬甸自從2010年國會大選以來當局所承諾的使緬甸逐步邁向民主國家和重新融入國際社會的結果與象徵。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同意由緬甸主辦2014年的東盟峯會。11月中旬,昂山素季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也被當局允許註冊爲合法政黨,並參加了後來的議會補選。

2011年12月初,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訪問緬甸,成爲半世紀以來首位訪緬的美國高級官員。

2013年底,緬甸政府釋放了所有被關押的政治犯。不過,聯邦政府也面臨着一些難題,例如與少數民族地方武裝的矛盾衝突難以結束、民族和解和經濟建設等。

2015年7月30日,時任緬甸總統吳登盛簽署大赦令,立即釋放6966名服刑人員,其中包括被緬判刑的155名中國籍伐木人員。

2016年3月15日,緬甸聯邦議會進行總統選舉,昂山素季同窗好友、民盟資深黨員廷覺(Htin Kyaw)以高票當選爲緬甸半個多世紀以來首位非軍人民選總統,民盟欽族議員亨利班提育(Henry Van Hti Yu)和原仰光省省長敏瑞(Myint Swe)當選爲副總統。3月30日,吳廷覺在聯邦議會宣誓就職,4月1日新政府正式履職,標誌着半個多世紀的緬甸軍政府統治結束。

2018年3月21日,廷覺(Htin Kyaw)辭去總統職務。3月28日,溫敏當選總統,並於3月30日宣誓就職。

自然環境

區域位置

緬甸位於亞洲東南部、中南半島西部,其北部和東北部同中國西藏和雲南接界,中緬國境線長約2185公里,其中滇緬段爲1997公里;東部與老撾和泰國毗鄰,緬泰、緬老國境線長分別爲1799公里和238公里;

緬甸西部與印度、孟加拉國接壤。緬甸南臨安達曼海,西南瀕孟加拉灣,海岸線總長2655公里。緬甸的形狀就像一塊鑽石,從南到北長約2090公里,東西最寬處約925公里。緬甸南端的維多利亞角處於北緯10度,北端葡萄以北的緬中邊界線居於北緯28度,緬甸大部分地區都在北迴歸線以南,屬熱帶。緬甸最西部的孟都處於東經92度線附近,東端的緬老界河湄公河在東經101度線附近。仰光和第二大城市曼德勒都在東經96度線上,緬甸的標準時間就以東經96度爲準。

地形地貌

緬甸地圖 緬甸首都 第5張

  緬甸

緬甸面積約67.85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3200公里。地勢北高南低。北、西、東爲山脈環繞。北部爲高山區,西部有那加丘陵和若開山脈,東部爲撣邦高原。靠近中國邊境的開卡博峯海拔5881米,爲全國最高峯。西部山地和東部高原間爲伊洛瓦底江沖積平原,地勢低平。

氣候特徵

緬甸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國土的大部分在北迴歸線以南,爲熱帶,小部分在北迴歸線以北,處於亞熱帶。環繞緬甸東、北、西三面的羣山和高原宛如一道道屏障,阻擋了冬季亞洲大陸寒冷空氣的南下,而南部由於沒有山脈的阻擋,來自印度洋的暖溼氣流可暢通無阻。緬甸生態環境良好,自然災害較少。

緬甸全年氣溫變化不大,最冷月(1月)的平均氣溫爲20℃-25℃;最熱月(4、5月間)的平均氣溫爲25℃-30℃。各地氣溫年較差也不大。緬甸雨量豐沛,降雨多集中在西南季風盛行的6、7、8三個月,其次爲5月、9、10月,大部分地區年降雨量達4000毫米以上,中部爲雨影區,年降雨量不足1000mm,是緬甸的乾燥地帶。5—10月各地的降雨量佔全年降雨量的90%-95%左右。由於受季風的影響,緬甸全年可分爲熱季(3月至5月中旬)、雨季(5月中旬至10月)、涼季(11月至次年2月)。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緬甸礦藏資源豐富,有石油、天然氣、鎢、錫、鉛、銀、鎳、銻、金、鐵、鉻、玉石等。

石油是緬甸重要的經濟資源之一。戰前,石油是緬甸最大的礦業,最高年產量約100萬噸。石油分佈於伊洛瓦底江中下游的仁安羌、稍埠、新固、仁安佳、蘭約、敏布、帕蘭永、約達亞、丹岱、畢道彬、仁安馬、英道、延別鳥(蘭裏島)以及實兌南部諸島。1960後,又陸續在阿亞多、棉昂、卑謬、瑞卑達、曼、力班多等地發現石油。80年代末,緬甸實行開放政策,政府先後與韓國、荷蘭、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日本、英國的9家石油公司簽訂合同,分別在莫塔馬添麻煩在陸架、毛淡棉、若開谷地以及欽敦江一帶勘探石油及天然氣。據亞洲開發銀行能源評估報告,緬甸共有104個油氣開採區塊,其中內陸開採區塊53個,近海開採區塊51個。根據測量結果,約有1.6億桶石油和20.11萬億立方英尺天然氣。

緬甸的金、銀、銅、鉛、鋅、錫、鎢、錳等有色金屬分佈很廣,從克欽邦北部一起到德林達依南部的麻力溫纔有分佈,其中:

金分佈於克欽邦馬科、夏都塞,實皆省班毛附近及撣邦孟密、葛魯一帶。

銀鉛共生礦分佈於克欽邦東南部和恩梅開江沿岸,撣邦波頓,曼德勒省勃力、皎棲,克倫邦高魯都、迪恰亞,德林達依省的土瓦等地。

錫鎢混合礦分佈於撣邦東枝,克耶邦莫契,克倫邦直通,毛淡棉及德林達依省的土瓦、墨吉一帶。

鋅和錳分佈於撣邦南部。

銻分佈於撣邦西北部、北部和東部、克耶邦、克倫邦一帶。

撣邦波頓(包得溫)是一個多種金屬礦區,有金、銀、赤銅、鉛、鋅和銻。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該礦區有井下工人近3000名。戰時礦井遭到破壞,1951年才得以恢復。

克耶邦的莫契礦主要產錫鎢,其規模雖不如波頓,但鎢的產量居全國之首,戰前該礦生產了5500多噸錫和鎢,佔全國產量的一半,一半產於土瓦和墨吉。

鐵分佈於恩梅開江上游、撣邦西北部、曼德勒東部。1961年6月,緬甸石油和礦物勘探公司與德國柏蘭格育公司在東枝附近的彬柏地區經勘探發現了一座儲量爲6300萬噸的鐵礦,該鐵礦含鐵量爲53%。

煤緬甸煤的資源不太豐富,但在土瓦、英迪、瑞冒、撣邦南渡、葛魯、克欽邦一些地區、曼德勒以東地區、若開邦實兌以及德林達依的墨吉一帶,都有煤。1961年6月,在加里瓦發現了儲量爲1.28億噸的煤礦。

緬甸是世界上著名寶石和玉石產地。寶石的主要產地爲抹谷,盛產紅寶石、藍寶石。1989年,在撣邦南渡的丙弄村發現新的寶石產地,緬甸政府把丙弄周圍地區劃爲國家專營的寶石產區。玉石礦分佈在克欽邦北部地區,主要產地有孟拱、甘拜地、弄肯、帕甘。鑽石主要產於孟密鎮區的景朵村附近地區。

森林資源

緬甸是世界上森林分佈最廣的國家之一。1994年緬甸森林(包括43%的鬱閉林和30%的疏林)總面積爲3442萬hm2,約佔國土總面積的51%,森林覆蓋率約爲52.3%。

緬甸的森林資源較爲豐富,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已發現有1347種高大的喬木樹種、741種小喬木、1696種灌木、96種竹類植物,36種藤本植物和841種花卉植物。在2088種喬木樹種中,已有85種應用於多種用途的木材生產。

2010年森林覆蓋率爲41%,主要分佈在北、西、南部。中部勃固山脈是柚木的主要產區。緬甸林業種類有2300種,其中喬木1200餘種,世界60%的柚木儲量和國際市場上75%的柚木均產自緬甸。緬甸還盛產檀木、灌木、雞翅、鐵力、酸枝木、花梨木等各種硬木和名貴硬木,硬木潛在年產量約130萬噸。此外,緬甸還有豐富的竹類和藤木資源。竹類品種97種,竹林面積9630平方公里,主要分佈在若開、緬中地區。藤木32種,年產量約7600萬根,主要分佈在克欽、撣邦,有水藤、紅藤,只有小部分出口。

水力資源

緬甸國內河流密佈,主要河流有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欽敦江和湄公河,支流遍佈全國。其中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和湄公河均發源於中國。伊洛瓦底江爲緬甸第一大河,流域面積43萬平方公里,水量充沛,水流平緩,從北向南依次流經克欽邦、曼德勒和仰光等六個省份,最後從仰光注入印度洋,全長2200公里,總落差4768米,全河平均比降爲2.13‰,入海口平均流量爲13600立方米/秒。薩爾溫江爲緬甸第二大河,由雲南潞西出境進入緬甸,在緬境內1660公里,流域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經過撣邦、克耶邦、克倫邦和孟邦,最後由莫塔馬灣歸入印度洋。湄公河由西雙版納進入緬甸,主要流經緬甸撣邦與老撾、泰國的邊境線。

緬甸利用水力發電潛力很大。據西方國家和國際組織勘測,緬甸蘊藏水力的裝機容量爲1800萬千瓦。

海洋資源

緬甸海岸線漫長,內陸湖泊衆多,漁業資源豐富,因受資金、技術、捕撈、加工、養殖水平等條件限制,對外合作開發潛力大。緬甸海岸線長2832公里,專屬經濟區48.6萬平方公里,適宜捕撈海域22.5萬平方公里,平均年捕撈量105萬噸。

行政區劃

 區劃

緬甸一共下轄7個省、7個邦和兩個中央直轄市。省是緬族主要聚居地,7邦多爲少數民族聚居地。

首都

內比都(Nay Pyi Taw,曾用名彬馬那Pyinmana),緬甸首都,人口約115.8萬。內比都位於仰光以北390公里處,距緬北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約300公里,坐落在緬甸中部錫當河谷的一個小盆地內,周圍都是叢林山區,是個易守難攻的地方。有農業、林業和畜牧業3所大學。2005年11月6日,緬甸政府部門開始分批遷往內比都。2006年3月,緬甸政府將緬甸聯邦新的首都命名爲“內比都”。

國家象徵

國旗

緬甸地圖 緬甸首都 第6張

  緬甸聯邦共和國國旗

2010年10月21日,根據緬甸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21日頒佈的法令,緬甸正式啓用《緬甸聯邦共和國憲法》確定的新版緬甸國旗和國徽,國歌保持不變。緬甸的新國旗爲黃綠紅三色,中有白色五角星。綠色代表和平、安寧、草木茂盛、青蔥翠綠的環境,黃色描繪出團結,紅色象徵勇敢與決心,白星反映出堅強聯邦永恆不墜的意義。

國徽

緬甸地圖 緬甸首都 第7張

  緬甸聯邦共和國國徽

現行緬甸國徽於2010年10月21日開始使用,由1974年版緬甸國徽的修改而來。

1974年版緬甸國徽中間爲緬甸版圖置於一個十四齒的齒輪,齒數象徵緬甸的省和邦,外飾以稻穗;新國徽中間爲緬甸版圖置於橄欖枝中間,兩頭聖獅爲守護獸。兩者之間爲花卉狀圖案,頂端爲一象徵獨立的五角星。下方是綬帶。

因國家政制改變,與舊國徽相比,新國徽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刪去了共產主義國家在國徽上經常使用的齒輪、稻穗等圖案,改用橄欖枝環繞緬甸版圖。

國歌

《世界不滅》

中文歌詞:

直到這個世界毀滅,緬甸依然存活!

我們熱愛我們的土地,因爲這是我們真正的遺產。

我們決意犧牲我們的生命保護我們的國家。

這是我們的國家,這是我們的土地,我們擁有她。

是我們的國家和我們的土地,我們將在團結中做好對我們的國家事業!

並且,這是我們對我們無價土地的義務。

人口民族

緬甸人口有約5390萬(2015年),68%爲緬族。主要的法定少數民族爲撣族(9%)、克倫族(7%)、孟族(2%)、克欽族、克倫尼族(1%)、欽族(2%)、若開族以及華人(3%)、印度人、孟加拉人,但緬甸官方不承認華人、印度人、孟加拉人爲法定少數民族。

官方語言爲緬甸語,也有爲數不多的人懂英語和漢語。

緬甸地圖 緬甸首都 第8張

  民族分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