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第一次緬甸戰役發生的歷史背景是什麼?第一次緬甸戰役的結果

第一次緬甸戰役發生的歷史背景是什麼?第一次緬甸戰役的結果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緬甸戰役(Burma Campaign)太平洋戰爭初期,日軍於1942年1月~1945年3月在緬甸對中、英盟軍實施的進攻戰役。日軍企圖佔領緬甸,切斷美英向中國提供戰略物資的交通線滇緬公路。

迫使中國屈服;並伺機進軍印度,促其脫離英聯邦,以保障東南亞地區日軍翼側的安全。

第一次緬甸戰役發生的歷史背景是什麼?第一次緬甸戰役的結果

戰爭背景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日本南方軍先後入侵菲律賓、泰國、馬來亞、關島、香港、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所羅門羣島,一直到中途島以西的廣大地區,並侵入緬甸,聲言將與希特勒會師中東,妄圖實現共同主宰世界的美夢。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英等國很快對日宣戰。國民黨政府也於12月9日正式對日宣戰。於是美、英與中國建立了聯盟。1942年1月1日,中、蘇、美、英等二十六個國家,在華盛頓簽署了共同反對法西斯侵略國家的聯合宣言(即"二十六國公約"),保證互相援助,不與敵國締結單獨停戰協訂或和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進一步擴大。中國成爲盟軍的一個戰區。

第一次戰役

  1942年1月4日起,日軍第55、33兩個師團由泰國分別向緬甸南部的土瓦、毛淡棉發動進攻,至3月8日,即佔領仰光。隨即兵分三路北進,其作戰計劃:以一路追擊撤退的英軍,侵入米內瓦,直趨卡原裏,佔領仁安羌油田,截斷英軍退路;一路攻佔同古,進逼曼德勒,圍殲我軍主力;一路由同古東進東枝(又名棠吉)進攻臘戌,北進八莫、密支那,截斷中國軍隊歸路。

英緬軍總司令亞歷山大根據以上敵情,與中、美三方協商決定,對中、英在緬甸部隊,作如下部署:以仰光至曼德勒(又稱瓦城)鐵路爲界,由鐵路以東至泰國邊境,爲中國遠征軍防禦地區,鐵路以西,爲英軍防地。中、英兩國軍隊,分三路佈防迎敵,計劃在彬文那(又名平滿納)至曼德勒地區,與日軍會戰,圍殲敵人。

英軍爲西路軍(有2個軍,轄:第1、17、36師、第63旅、第7裝甲旅等部隊4萬餘人)位於卑謬以北,伊洛瓦底江地區,防止敵人北進。中國遠征軍第5軍爲中路軍,其先頭部隊第200師已於同年3月8日到達同古(又稱東籲、東瓜)接替英軍第1師防務,防守同古,該軍擔任同古以北鐵路線兩側和正面防禦,軍部設於漂貝,新22師、第96師集結於曼德勒東北地區。中國遠征軍第6軍爲東路軍,軍部設於雷列姆,暫編第55師,位於壘固地區,第49師,位於孟畔地區,第93師,位於景東地區,防止降日泰軍從東進攻,及掩護第5軍左側背,原先已進入景東的劉觀龍支隊,在孟勇芒林等地,中國遠征軍第66軍,位於曼德勒至臘戌之間,爲機動部隊。

第一次緬甸戰役發生的歷史背景是什麼?第一次緬甸戰役的結果 第2張

同年3月17日,日軍再度發起攻勢,一路沿伊洛瓦底江北上,西路英軍一觸即潰,只有兩路中國遠征軍頑強抵抗,同時還不得不分兵馳援被圍困的英軍,整個戰線開始崩潰。4月底,日軍攻佔臘戍,切斷滇緬路,同年5月1日進佔曼德勒。中英軍隊被迫向印度和中國境內撤退。至5月下旬,日軍佔領緬甸境內全部要地,並侵佔中國雲南省龍陵、騰衝等地。

戰役過程

1942年1月4日,日軍第55、第33師團由泰國分別向緬甸南部的土瓦和毛淡棉發動進攻。

1942年1月31日,日軍佔領毛淡棉及其以南地區。

1942年2月11日,日軍第33師團突破英軍薩爾溫江及米鄰河防線,將英印軍第十七師擊敗。

1942年2月23日,日軍第55師團奪佔錫當河上唯一的一座橋樑,突破錫當河防線,並有海空軍協同,向仰光進攻。

1942年3月6日,日55師團在勃固附近粉碎英第7裝甲旅的反擊。英緬軍總司令亞歷山大見敗局已無法挽救,下令進行破壞後,撤出仰光,英印軍3000餘人撤往東籲。應英國政府請求,中國組建遠征軍(轄第5、第6、第66軍,共10萬餘人)入緬作戰,中國遠征軍第5軍先遣第200師抵達東籲接防。

1942年3月8日,日軍佔領仰光。

1942年3月11日,美陸軍中將、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奉命入緬指揮中國遠征軍。

1942年3月16日,中國遠征軍正式與日軍遭遇,發生激戰。

1942年3月17日,日軍再度發起攻勢,一路沿伊洛瓦底江北上,一路沿曼德勒大道推進,迫使英軍後撤。

1942年3月20日,日軍第55師團進攻東籲,遭中國遠征軍第5軍頑強抗擊。

1942年3月25日,在仰光登陸的日軍第56師團向東籲方向增援。

1942年3月30日,日軍佔領東籲,隨後第56師團轉向東北進攻壘固,第55師團及4月8日登陸的第18師團繼續向曼德勒發展進攻。與此同時,日軍第33師團從仰光出發向仁安羌方向進攻。

1942年4月7日,日軍佔領阿蘭謬,逼近仁安羌。

1942年4月16日,日軍從翼側迂迴切斷英印軍退路。中國遠征軍以新38第113團馳援被圍於仁安羌以北的英緬軍,救出亞歷山大以下7000餘人。同日,日軍攻佔仁安羌。

1942年4月29日,日軍佔領臘戍,切斷滇緬路。

1942年5月1日,進佔曼德勒。英國軍隊和中國軍隊隨即退卻,成了毫無組織的潰退。

1942年5月下旬,日軍佔領了緬甸,並侵佔了中國雲南省的騰衝、龍陵等城市在內的部分地區。爲了防止英國海軍可能參加作戰而影響緬甸戰役的結局並徹底擊潰英軍,日本海軍對在錫蘭(科倫坡和亭可馬裏)的英國海軍基地實施了突擊,迫使英國海軍退駐馬爾代夫羣島海域。日軍採用了迂迴、包圍和果斷突入敵後的戰術,其戰鬥行動較之英軍更爲機動靈活。

1942年5月底,倖存的英軍大部撤至印度境內的英帕爾城區。英軍在翻越山嶺前,丟棄了自己所有的武器。到達印度的僅1.2萬人,即參加緬甸戰役的英軍的1/3左右。與此同時,中國軍隊的新38師殘部也抵達英帕爾,宣告第一次緬甸戰役結束。日本在戰役之後得到喘息之機,並藉此鞏固了在緬甸的地位。

結果

1942年中國出兵緬甸,是中國從國際國內戰略局勢出發,聯合盟國在國外進行的一次反法西斯戰爭,這一戰役以盟國方面的失敗而告終,遠征軍損失也十分慘重。此戰中,日軍傷亡約4500人,英軍傷亡1.3萬餘人,中國遠征軍傷亡5萬餘人。日本在完成緬甸戰役之後得到喘息之機,並藉此鞏固了在緬甸的地位。抗日戰爭時期,緬甸戰場既是中國和太平洋兩大抗日主戰場的戰略結合部,又是東南亞戰場的主要作戰地區。中國軍隊曾兩次進入緬甸,展開對日作戰。不僅有力地支援了盟軍在中、印、緬戰場的對日作戰,打通了中國西南國際運輸線,提高了中國正面戰場的戰爭能量,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潰,而且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大長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日軍訓練有素,採取迂迴包圍戰術快速推進。中英盟軍尤其是中國遠征軍英勇奮戰,但終因部署不當、指揮有誤而失敗。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