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榷鹽是一種什麼樣的徵稅措施 榷鹽是如何就唐朝一命的

榷鹽是一種什麼樣的徵稅措施 榷鹽是如何就唐朝一命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安史之亂後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唐代中後期,有這麼一種賦稅,明明朝廷已依靠此稅獲得鉅額財政收入,老百姓卻不太知覺,還以爲朝廷只徵常賦,並沒有向他們加徵常賦外的賦稅。史書形容此措施之妙,更是說:“民不加賦,而國豐饒。”這種徵稅措施就是——榷鹽。

這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徵稅措施?

01產生背景

安祿山跟着李隆基同學幹了二十來年,野心也跟着肚子一樣膨脹起來,決定也去皇位上坐一坐。眼看安祿山來勢洶洶,玩物喪志的李隆基同學腳底抹油,一溜煙逃到成都,躲了起來。畢竟做了這麼多年的老大,李同學小命暫時保住了,便想着如何收拾這個不聽話的小弟。

榷鹽是一種什麼樣的徵稅措施 榷鹽是如何就唐朝一命的

打仗是要花大錢的。李同學往左一看,數不清的公務員要發工資;往右一瞅,職業化的募兵制軍隊使軍費激增。嚇得李同學連忙兩手掏兜,果不其然,沒有一毛錢。正犯愁的當兒,闖進一箇中年漢子,說老大咱們收的保護費(賦稅)以江淮那塊最多,況且那塊也沒受安祿山多大禍害,你只要給我個收稅相關的官,打仗軍費的事我一手給你包辦了。李同學聞之大喜,立即任命這個中年漢子爲江淮租庸使。

這個中年漢子叫第五琦。

別看這哥們姓氏怪,那可是出自戰國時齊國“諸田之後”。祖上世代爲官,本人更是15歲便考中明經科。總結起來就是:有背景,學習成績還賊好。

榷鹽是一種什麼樣的徵稅措施 榷鹽是如何就唐朝一命的 第2張

因爲兒子要攆老爹下臺,李隆基同學在任命第五琦爲江淮租庸使後,無奈讓位。第五琦屁顛屁顛跑到彭原(今甘肅寧縣),向新老大肅宗報告了詳細方案。即向江淮地區徵收一輪商品稅,什麼麻、銅統統增收一次商品稅,然後把錢換折成重量較輕的絲帛(絲帛在唐代可以當成貨幣使用),運往扶風,作爲軍費。

第五琦倒不是光耍嘴皮子,他的計劃順利實施,第二年二月便把這批絲帛運到了扶風。但這只是暫時解決了軍需,安祿山一夥蹦躂得尚歡,軍需仍很急迫。而加徵商品稅這種招數,只能玩一次,不能長期使用,否則安祿山那茬沒摁下去,江淮這邊再搞起民變,就徹底死翹翹了。所以,必須找到一個更久遠、更有效的徵稅方法。

於是,第五琦想起了當年顏真卿在平原郡(德州)抵禦安史叛軍,“軍用已竭”後用的辦法——榷鹽。

他準備依樣畫葫蘆。

榷鹽是一種什麼樣的徵稅措施 榷鹽是如何就唐朝一命的 第3張

02榷鹽法

榷,專賣的意思。第五琦搞的這個榷鹽法,說起來出奇的簡單,就是政府把產鹽區嚴格控制起來,同時嚴禁人民生產私鹽和倒賣官鹽,這樣鹽就成了朝廷專賣。朝廷再把產鹽區的鹽戶組織起來,他們所產的鹽以低價賣給朝廷在地方上所設的“場”和“監”等鹽政單位,再把鹽加上收購價10倍甚至更高的稅,賣給鹽商,由他們轉售給各地的百姓。這樣,朝廷便可以收到一筆鉅額的鹽稅了。

有的人可能會說,人一天就吃那麼點點鹽,能收到多少稅?

其實這是不瞭解唐代的用鹽量。韓愈在《論變鹽法事宜狀》中,有一處討論到唐代人食鹽量:

通計一家五口所食之鹽,(張)平叔所計,一日以十錢爲率,一月當用錢三百,是則三日食鹽一斤,一月率當十斤。

唐代的一斤,即使按低了算,也相當於今天的660g。也就是說,唐代的一個五口之家,一個月的用鹽量高達6.6公斤。

這個數據雖然驚人,但可能還是有點抽象,這裏提供一個更直觀的數據。目前世界衛生組織所建議的每人每天的食鹽量僅爲5g,而世人的平均食鹽量超了將近一倍,達到9.87g。相比之下,唐人的每天平均食鹽量,高達44g,是今天世人平均食鹽量的446%,是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量的880%。

榷鹽是一種什麼樣的徵稅措施 榷鹽是如何就唐朝一命的 第4張

唐代的家庭用鹽量如此之高,何故?

首先是古代的鹽含雜質甚多,食用前甚至需要用篩篩過。其次據學者研究,這些鹽主要並不是用於烹飪,而是用於醃漬和保存蔬菜跟肉類,製作醬菜和臘肉等物。醬菜是唐代除谷糧之外,最重要的一種配菜。軍隊供給兵卒糧料中,必有醬菜。如代宗大曆十二年(777)五月十日,中書門下狀奏:“當上百姓,名曰團練,春秋歸,冬夏追集,日給一身糧及醬菜。”而醬菜的製作需要大量的食鹽。如“鹹豉”製作時,“每鬥豆用鹽五升”,“十日醬”製作時,“每鬥面豆黃,用水一斗、鹽五升並作鹽湯”。五升的鹽,差不多有6.5公斤。

而我們今天因爲有冷藏設備,不再需要用鹽來醃漬和保存食物,對醬菜基本沒依賴,用鹽量自然很低。

榷鹽是一種什麼樣的徵稅措施 榷鹽是如何就唐朝一命的 第5張

第五琦看準的就是當時每家每戶用鹽量大,且是必需品。這一招推出的第一年,朝廷就撈到40萬貫,剛好可以打發中央及長安臨近州縣官員一年的工資。而鹽稅最多的元和年間,達到了720萬貫左右,超過全國總稅收一半以上。

榷鹽能如此成功,除了鹽是必需品,且消耗大外,還在於鹽有固定的產區,個人不易生產,不像茶和酒可以在家中偷摸摸的搞,管控相對容易。

第五琦以鹽稅挽救了肅宗和朝廷,從此升官神速。單單在肅宗乾元元年(758)這ー年,他就同時出任多達六種使職:諸道使、諸色轉運使、河南五道支度使、兩京司農太府出納使、諸道鹽鐵使、判度支。而且“鹽鐵使”這個使職,就是從第五琦纔開始設置。然後,他在乾元二年(759),也就是他在彭原見宗後大約三年,當上了宰相。肅宗對他的感激之情,於此可見。

榷鹽是一種什麼樣的徵稅措施 榷鹽是如何就唐朝一命的 第6張

03榷鹽的優點

鹽稅高達成本的10倍,確實喪心病狂,但也有兩個優點。韓愈就洞悉了其中一點,他在《論變鹽法事宜狀》中就說:

國家榷鹽,糶與商人,商人納榷,糶與百姓:則是天下百姓無貧富貴賤,皆已輸錢於官矣;不必與國家交手付錢,然後爲輸錢於官也。

用大白話說,就是這個稅非常公平,天下百姓,不管窮人富人,家家有稅。只要你吃鹽買鹽,就一定會被抽到鹽稅。而且這玩意徵收起來特簡單,百姓買鹽,把錢交給鹽商,就相當於納稅給朝廷。官府和百姓再也不必爲收稅和交稅煩惱,更是省了什麼查戶籍,搞交費手續之類的玩意。

此外,因爲這種鹽稅是間接的,所以它對百姓的衝擊也是間接的。這就跟我們今天某些商品的消費稅一樣,只要不是特別注意,你甚至覺察不到自己被抽了稅。這就是榷鹽的最妙之處。史書說:“民不加賦,而國豐饒。”自然不全對,羊毛還是被拔了,只是史官覺得這些羊很傻,不太知覺。從這角度來看,雙方簡直有點皆大歡喜的感覺

關鍵的問題是,鹽稅如此之高,百姓是否負擔得起?

榷鹽是一種什麼樣的徵稅措施 榷鹽是如何就唐朝一命的 第7張

04鹽價問題

在實行榷鹽法之前,天寶、至德年間的鹽價,每鬥(合今6公升)才10錢。第五琦定稅簡單粗暴,直接在舊鹽價上,加鹽稅1000%,每鬥售價110錢。

但這只是官府賣鹽給鹽商的承包榷價,鹽商再把鹽賣給百姓時,肯定還要加上他們的利潤,不然這些鹽商喝西北風去?另外,別以爲第五琦這傢伙喪心病狂,比起他的繼任者,簡直是小巫見大巫。我們簡單地說,根據李錦繡的研究,唐後期鹽的市場價格在每鬥200錢左右。

而一斗的鹽,算下來有將近13公斤,夠五口之家用兩個月。巧的是,據張超林研究,唐代後期的米價也平均在200錢每鬥左右。所以從這麼來看,鹽價倒也不算很貴。史書雖說有吃不起鹽的,但只限於“遠鄉貧民”,是少數個別地區和階層的現象,並未形成整個社會危機。

此外,鹽商恐怕不能隨便哄擡市價。因爲他們要面對同行的競爭。政府只管以榷價將鹽批發給鹽商,至於賣多少錢,由鹽商自行決定,政府並不干預,是一個自由買賣的市場,鹽價自然要受供求關係的約束。更何況,還有一羣把腦袋別在褲腰上的私鹽販子。

榷鹽是一種什麼樣的徵稅措施 榷鹽是如何就唐朝一命的 第8張

05“理想”的賦稅

其實榷鹽既不起源於第五琦,也不是源自顏真卿。早在先秦,《管子·海王篇》就在討論榷鹽的優點。西漢因爲鹽鐵專賣這事,官員們還來了場大辯論。南北朝時期,個別地區還實行過榷鹽。但第五琦卻是第一個有計劃、有組織,將其推及全國的人。

後世的很多人,都對榷鹽大加批判。當然也有人從特別的角度來解讀,比如明清史專家杜聯喆,他就認爲榷鹽是一種“理想的財稅管理工具”。若從榷鹽優點來說,只要稅價合理,倒還真是“理想”的賦稅。注意,我說的是“理想”的賦稅。

唐代以後的宋元明清,一個不落,都實行榷鹽,卻是隻見所衍生的種種陋習,優點簡直不值一提。所以這隻能說是“理想”的賦稅。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