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古代免死金牌到底是什麼 這個東西真的有免死特權嗎

古代免死金牌到底是什麼 這個東西真的有免死特權嗎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古代免死金牌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丹書鐵券” 作爲免死金牌,真的有絕對的免死特權嗎?

中國國家博物館裏有一件這樣的藏品,覆瓦狀的鐵片上刻有333個字,用黃金填充而成,至今仍金光閃閃,清晰可辨。它就是國家一級文物,在各種朝代劇中多次提到的丹書鐵券。

丹書鐵券是古代特權階層的地位象徵,與免死劃爲等號,至今仍爲人們津津樂道。古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之說,皇權的至高無上容不得任何挑戰,然而丹書鐵券的出現似乎違背了這一定律,擁有它真的可以免除一死嗎?

古代免死金牌到底是什麼 這個東西真的有免死特權嗎

丹書鐵券的進化史

何爲丹書鐵券

丹書鐵券,顧名思義,就是以鐵板爲券,用硃砂填其文字構成的書契。契約雙方是君王和對江山社稷有功之臣,雙方盟誓共享天下富貴。

以鐵爲券,取其堅固、便於久存之意。初時用硃砂填充文字,顏色純正、鮮豔,可以經久不褪,不易修改。後來隨着冶金技術的發展,開始用黃金或白銀填充文字,固也可稱爲“金券”或“銀券”。

鐵券的前世今生

《漢書·高帝紀》記載:“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剖符作誓便是丹書鐵券的前身,符即符節,是一種信用憑證。

高祖劉邦將符節一剖爲二,與功臣定下盟約,雙方各執一半。朝廷的那一份收藏於宗廟之上,以示鄭重,需要時將兩半合在一起以驗真僞。

鐵券的現代版本有些類似於保險單,臣子用功勳從皇帝那裏買來特權保障,一式兩份。一旦出事需要啓用的時候,需進行勘驗,根據雙方約定條例享受一定的照顧補償。

古代免死金牌到底是什麼 這個東西真的有免死特權嗎 第2張

鐵券的功能演變

根據漢書記載,丹書鐵券始於西漢。漢高祖劉邦稱帝后,一方面需要剪除所有對中央政權有所威脅的勢力,另一方面又不得不犒賞擁有從龍之功的老夥計們。

《史記》記載,劉邦與羣臣殺白馬爲盟,相約“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非劉不封王”規定了功臣政治地位的上限,既然給不了權力,就要從其他的地方進行彌補。

《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記載:“封爵之誓曰:‘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這便是劉邦與羣臣剖符盟誓上符節的文字。只要大漢江山永在,功臣的子孫便可世世代代盡享榮華富貴。

此時的丹書鐵券,是一種榮譽褒獎,作爲受賜者及後代享受特權的憑證,這個特權僅僅指加官進爵和源源不斷的財富,尚未有免死一說。

隨着歷史的推進,丹書鐵券開始有了更爲實用的功能——免死,自此成爲統治者鞏固自身政權的有力推手。拉攏大臣、招降納叛都離不開丹書鐵券的身影。

南北朝時期戰事不斷,人人惶恐自危,比起轉瞬即逝的富貴,免死的丹書鐵券更能夠穩定人心。《魏書》記載北魏馮皇后爲鞏固自身權利,賜予苻承祖、王睿等宦官寵臣金書鐵券,許以不死之詔。

國家博物館裏那塊唐昭宗乾寧四年賜給錢鏐的丹書鐵券上也明確記載道:“……卿恕九死,子孫免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責……。”錢鏐得到鐵券之後,感動得大哭,整個錢氏家族倍感榮耀,將鐵券悉心珍藏。直到1951年,長樂錢氏後裔將鐵券獻給人民政府,後被收入中國國家博物館。

古代免死金牌到底是什麼 這個東西真的有免死特權嗎 第3張

不免死的丹書鐵券

鐵券的權限

凡事都需要一個限度,就算是免死的丹書鐵券,也不能沒有任何節制。隨着鐵券制度的不斷髮展,券文逐漸完善,形成了一定的固有格式,

對於鐵券使用進行了規範的說明。

如同現代的獎狀,完善後的券文上明確記載了頒發鐵券的時間、受賜對象姓名、官爵、邑地、受賜理由、免死次數、豁免範圍以及是否惠及子孫,最後附上皇帝的誓詞。

不同朝代對於鐵券免死次數的規定有所不同,早期鐵券的免死次數大多在3次以下。北魏至唐,功臣免死次數不斷增多,甚至達到7~10 次之間。到了明朝,鐵券免死次數有所減少,開國第一功臣徐達僅有3次,其他獲賜者都在3次以下。

明太祖朱元璋對於鐵券的頒授對象進行了嚴格的限制。不同於隋唐時期發放鐵券已成爲常制,就是寵宦也可獲得鐵券,明朝“丹書鐵券”的頒授對象僅限於立有軍功,被封爲公、侯、伯的勳臣。

青海檔案館收藏的明英宗賜給軍事將領李文的鐵券上明確記載:仍與爾誓,除謀逆不宥外,其餘若犯死罪,免爾本身一次,以酬爾勳。可見這個時候券文上已明確謀逆罪不可赦免。

古代免死金牌到底是什麼 這個東西真的有免死特權嗎 第4張

使用鐵券的免死功能就算能夠救回性命,也要對應的有所付出。北京故宮博物館收藏的明朝撫寧侯朱永的鐵券上記載朱永本身第一次犯死罪,俸祿就會減少一半,第二次犯死罪,俸祿就全部剝奪。

鐵券的解釋權

鐵券本身就是不對等的契約,看似儀式感滿滿,實則最終解釋權歸皇帝一人所有。明初腐敗滋生,功勳貴族們目無王法,侵佔良田,逃稅避稅,嚴重影響社會安定。爲了制衡這些手持鐵券的特權階級,朱元璋出臺了鐵榜加以約束。

鐵榜,亦叫做申誡公侯榜,對鐵券的免死範圍進一步限制。針對不同罪行進行了分類處理,有的罪責可以免除幾次死刑,有的罪責直接處斬,不予豁免。

古代免死金牌到底是什麼 這個東西真的有免死特權嗎 第5張

如公侯向軍官贈送禮物,前兩次不予懲罰,但需記過在案,第三次再犯,就會抵消一次鐵券的免死次數;公侯之家倚仗權勢侵佔百姓良田,初次違反記錄過失,再犯三犯停發俸祿,四犯與百姓同罪。

鐵榜共有九條內容,針對公侯及其家人僕人的行爲規範進行了約束,逐漸消除鐵券持有者的特權。心裏有忌憚,行事纔能有準則。朱元璋把這篇申誡文刻在鐵板上製成鐵榜,就是希望大家時時觀瞻、牢記於心。

雷霆雨露,俱是天恩。鐵券也好,鐵榜也罷,都是爲皇權服務的。與士林大夫共天下就是皇帝展現胸懷的客套話,封建社會的皇權是容不得任何侵犯的。

“催命符”鐵券

皇帝賞賜鐵券明面上的意思是對功臣的褒獎,隱含的意思便是勞苦功高賞無可賞。這個時候被賜者更應該謹言慎行,退一步尚不能保證海闊天空,進一步就是功高震主,性命堪憂。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間共發出36張丹書鐵券,卻並未保全下一人性命,其中大部分人被“胡藍之獄”牽扯,誅殺滿門。

韓國公李善長,明朝開國功臣,比肩漢朝的蕭何,曾經一時位極人臣。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一共只封了六個公爵,李善長居首位,而且是六人當中唯一一個文臣。後又以臨安公主下嫁其子李祺,李家受寵顯赫,風光無限。

《明史·李善長傳》記載:“乃授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封韓國公,歲祿四千石,子孫世襲。予鐵券,免二死,子免一死。”

古代免死金牌到底是什麼 這個東西真的有免死特權嗎 第6張

然而免死鐵券並沒有保住李善長的性命。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以胡惟庸餘黨被問罪,罪名是知逆謀不發舉。此罪等同於謀逆造反,而鐵券規定“謀逆不宥”,就這樣77歲的李善長被朱元璋將其連同妻女弟侄七十餘人一併處死,不得善終。

受胡惟庸案牽連的包括吉安侯陸仲亨、延安侯唐勝宗、滎陽侯鄭遇春在內的諸位開國功勳,均被以“謀逆罪”處理。

此外,涼國公藍玉同樣不得善終,誅殺罪名依舊是“謀逆”。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藍玉案被株連殺戮者超過1.5萬,其中潁國公傅友德、宋國公馮勝等一衆公侯一律牽連在內。

藍玉英勇驍戰,屢立戰功,於捕魚兒海中大破北元。但因炮轟喜峯關、強迫元妃行不軌之事引起朱元璋不滿。《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原本擬封藍玉爲 “樑國公”,後改封“涼國公”,並把所犯過錯記錄在丹書鐵券之上。

古代免死金牌到底是什麼 這個東西真的有免死特權嗎 第7張

賜爵之事未引起藍玉的警覺,依舊我行我素,藍玉爲人驕橫又剛愎自用,軍權在握,逾越禮制,蔑視皇權。最終被錦衣衛告發謀反,剝皮實草,走上了黃泉路。藍玉一案,族誅一公、十三侯、二伯。元功宿將,相繼盡矣。

李善長藍玉之流,都未免有些託大了,皇帝眼裏不容沙子。如果說他們能像魏國公徐達、信國公湯和一樣,低調內斂,謹小慎微,審時度勢,那麼也可以享受丹書鐵券帶來的榮耀與富貴,贏得生前身後名。

水滿則溢,月滿則虧,丹書鐵券已是警示。一旦功臣的言行舉止撼動了皇權,那麼丹書鐵券就從“護身符”變成了“催命符”。

古代免死金牌到底是什麼 這個東西真的有免死特權嗎 第8張

結束語

水火不能相容,冰炭不能同器。丹書鐵券可以代表至高無上的榮譽,可以表現皇帝厚待功臣之心,可以彰顯君臣一心的情分。卻不是特權階層挑戰皇權的護身符,擁有它也難免一死。自古以來,多少擁有丹書鐵券的有功之臣命喪黃泉,得以保全者寥寥無幾。

參考文獻:

《論“丹書鐵券”的淵源與形制》

《古代特權階層的“丹書鐵券”》

《從“丹書鐵券”到“鐵榜”》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