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唐朝末年藩鎮割據,爲何統治者不去效仿漢武帝實行“推恩令”?

唐朝末年藩鎮割據,爲何統治者不去效仿漢武帝實行“推恩令”?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朝末年藩鎮割據,爲何統治者不去效仿漢武帝,實行“推恩令”來削弱諸侯們的實力?今天本站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其中原因,給大家一個參考。

先說“推恩令”,這個陽謀的基本邏輯是:要求諸侯將諸侯國分成幾部分,傳給幾個兒子,而不是由長子一個人繼承所有封國。這樣,一個諸侯國被分割成幾個部分,等於各個部分的實力被削弱,於是就無法與中央抗衡。那些不是長子的人得到了封地,也會因此而感激皇帝。

這麼一看,推恩令一邊削弱了當地的力量,一邊又贏得了許多王侯的支持。豈不是一舉兩得?

唐朝末年藩鎮割據,爲何統治者不去效仿漢武帝實行“推恩令”?

哎,此舉是一石二鳥沒錯,但是別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世界上的事情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只有正反兩方面的,唐朝末年的形式和漢武帝時期大不一樣。那些非嫡長子得到了封地,很高興;但原來應該得到全部封國的嫡長子們呢?

當嫡長子們的權益被削弱時,他們真的無動於衷嗎?都是深宅大院裏勾心鬥角成長起來的千年狐狸,誰還看不懂那些小把戲?

遭受損失的長子之所以沒有造反,第一是因爲封地沒有完全取消,還有一部分保留下來;第二,是他們的兄弟們得到了封地,他們很高興,而長子自己是少數派。但是比這些原因更重要的是,那時候以中央政府的實力,這些諸侯沒有抗衡中央政府的力量。

漢武帝繼承了幾代人的積蓄,大力提拔衛青等基層武將,獲得了絕對的權威,對當地有着壓倒性的優勢。這纔是“推恩令”成爲“無解陽謀”的真正原因!

追溯到唐朝末年,也不光是唐朝末年,包括東漢末年、清朝晚期都是一樣的情況,中央早就已經壓不住地方了。

唐朝末年藩鎮割據,爲何統治者不去效仿漢武帝實行“推恩令”? 第2張

唐末,藩鎮割據。於是皇帝學着漢武帝的樣子,下了一道賜恩的命令:諸位藩鎮和節度使,請把你們的封地、權力、財富都平均的分給你們的子孫。

這麼做必然引起嫡長子們的反感,可是嫡長子看着弟弟們興高采烈的樣子,又不能直接提出反對。那就乾脆提出造反算了。正所謂“好男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躺在父親的功勞簿上吃老本也不算什麼本事。好男兒當志在四方,得到更多的土地和財富,更何況唐朝已經走向末路,此時不反,更待何時?!

於是最糟糕的情況出現們,嫡長子和次子、庶子們高高興興,成羣結隊,直接攻下長安城。大唐連面子上的體面都維持不住,當場滅亡。

所以說,不管是陽謀,還是陰謀,本質上都是實力的較量,缺少了實力,什麼計謀都顯得不堪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