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蘇德戰爭是在什麼樣的背景發生的 蘇德戰爭簡介

蘇德戰爭是在什麼樣的背景發生的 蘇德戰爭簡介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6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蘇德戰爭,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龐大、戰況最激烈、傷亡最慘重的戰場。

蘇德戰爭是在什麼樣的背景發生的 蘇德戰爭簡介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裏賓特洛甫條約》),夥同同盟國意大利和僕從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以事先擬訂好的一份代號爲“巴巴羅薩”的計劃,出動190個師550萬人、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190艘軍艦,劃分爲三個集團軍羣,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戰爭爆發初期,由於法西斯的突然襲擊,蘇軍一路潰敗。德軍憑藉局部兵力優勢和相對先進的戰術長驅直入,並在明斯克、基輔等地發動鉗形攻勢,大規模殲滅蘇軍的有生力量,平均深入蘇聯境內六百公里。直至1942年6月爆發斯大林格勒會戰,德軍進攻受挫,雙方在烏克蘭東部陷入膠着,互有勝負。蘇軍憑藉人力物力上的優勢逐漸佔據主動,於1943年8月,在庫爾斯克會戰中挫敗德軍在東線最後一次戰略攻勢,自此進入戰略反攻階段。此後,蘇軍發動一系列戰略攻勢收復絕大部分國土進而佔領東歐多國,最終於1945年4月30日攻佔德國首都柏林。5月8日夜間,德國舉行了無條件投降儀式,投降書於9日凌晨生效,蘇德戰爭就此結束,也標誌着二戰在歐洲戰場的告終。

這場戰爭使蘇聯徹底摧毀了西部強大的納粹德國。此後,聯邦德國至蘇聯之間的東歐國家淪爲蘇聯的傀儡國,蘇聯一躍成爲超級大國。

戰爭背景

德國

1933年1月30日,在歐洲中部地區,奧地利人阿道夫·希特勒擔任德國總理,德國納粹黨上臺。希特勒雖然挽救了在經濟大蕭條中經濟幾乎崩潰的德國,但是卻同時在國內推行獨裁統治,鎮壓反對黨;對外宣稱要打破凡爾賽枷鎖,並奪取“生存空間”。

1938年3月11日,德奧合併。

1938年9月30日,英法德簽署《慕尼黑條約》,德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蘇臺德區;

1939年3月,希特勒又撕毀了慕尼黑協定,兵不血刃地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1939年8月23日,蘇德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蘇聯和德國劃分了在東歐的勢力範圍,蘇聯實際上已經成爲德國的幫兇。

1939年9月1日,德國對波蘭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

1939年9月25日,在德國征服波蘭後,蘇德兩國瓜分波蘭。

1940年4月,德國進攻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並於1940年6月22日迫使法國接受和平條約,維希法國建立。之後,德國在“海獅計劃”中失利,被迫中止征服英倫三島的計劃。

蘇德戰爭是在什麼樣的背景發生的 蘇德戰爭簡介 第2張

1941年4月6日,德國入侵南斯拉夫、希臘並將其征服。至此,在歐洲,除了英國,同盟國已經土崩瓦解,德國已經基本掃清了征服蘇聯的障礙。

蘇聯

在戰前的蘇聯“大清洗”運動中,大量蘇聯軍官被逮捕甚至槍決,這大大地削弱了蘇聯紅軍在戰爭前期的軍事指揮能力。而在“農業集體化”運動中,蘇聯,尤其是烏克蘭,發生了嚴重的饑荒,大量烏克蘭人餓死,導致烏克蘭地區的叛亂大量發生,烏克蘭對於莫斯科也愈發不滿,甚至希望德軍來“解放”烏克蘭。

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以後,蘇聯成爲了相對意義上的德國的僕從國,並且與德國一樣開始對外進行大規模侵略。

1939年9月25日,蘇德瓜分波蘭。

1939年11月30日,蘇聯侵略芬蘭,在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後獲得勝利,獲得了芬蘭的卡累利阿地區和圖爾庫軍港。

1940年6月,蘇聯吞併波羅的海三國。幾乎同時,蘇聯收回了被羅馬尼亞佔領的比薩拉比亞地區。這樣的行爲直接導致芬蘭、羅馬尼亞加入了軸心國,並且使得波羅的海人民掀起了廣泛的反蘇鬥爭。在德國軍隊打進波羅的海三國的時候,人民都夾道歡迎德軍的到來。

在遠東地區,蘇聯與日本也是衝突不斷,相繼發生了張鼓峯事件和諾門坎事件。蘇聯爲了減少遠東的壓力,迅速改變了之前對於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敵對態度,轉而支持國民政府的抗日戰爭,對國民政府進行了大規模的經濟、軍事援助。

蘇德戰爭是在什麼樣的背景發生的 蘇德戰爭簡介 第3張

在蘇德之間爆發戰爭的可能性越來越大之時,蘇聯又大幅度改變了其在遠東的戰略,蘇日兩國在1941年4月13日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蘇聯不再對中國國民黨政府進行援助,而是決定在中日戰爭中採取中立態度,並且承認了僞滿洲國的現狀,以此希望能夠將遠東的蘇聯紅軍調回蘇德戰場。但是在《蘇日中立條約》簽訂之後,蘇聯仍然沒能抽調遠東的部隊,而是直到蘇聯已經確信日本準備南進而不是北上的時候才調走了部隊。

英國

英國早在1939年9月1日德軍入侵波蘭,就與德國處於戰爭狀態。在法國戰敗後,英國甚至有被德國入侵的危險。在北非,由於德軍的介入,英軍被迫從之前攻佔的意大利在利比亞的殖民地中撤退。在巴爾幹,德國和意大利征服了英國的盟友希臘。因此,英國此時最大的敵人就是德國。所以即使英國首相丘吉爾曾經是一個極端的反共主義者,英國的國民對蘇聯也並不抱有什麼好感,但是1941年既然蘇聯和德國爆發了戰爭,於是蘇聯便不再被認爲是英國的假想敵,而是英國對抗德國的同盟國。

蘇德戰爭是在什麼樣的背景發生的 蘇德戰爭簡介 第4張

美國

美國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一直都恪守門羅主義,堅持不對歐洲爆發的戰爭進行直接的干預。但是在英國與德國爆發戰爭後,大英帝國風雨飄搖,美國不能容忍第三帝國佔領全歐洲。因此,美國一直在給予英國軍事援助。在蘇德戰爭爆發後,美國也開始借道英國給予蘇聯軍事援助。可以說,英美給予蘇聯的軍事援助是蘇軍能夠擊敗德軍的一個重大的原因。

日本

日本早在1938年就與蘇聯發生過邊界衝突(張鼓峯事件),又在1939年與蘇聯發生過諾門坎事件,兩國的關係不可不爲緊張。因此,蘇聯不得不在遠東駐紮大量的部隊,日本也維持了龐大規模的關東軍。但是,由於日本與美國的矛盾日益激化(美國堅持要保持中國的“門戶開放”,日本必須從中國撤軍,並且利用石油禁運逼迫日本就範),蘇聯也懼怕德國日益增長的實力,雙方都無意再在遠東地區維持如此巨大的兵力對抗對方,因此,蘇日兩國在1941年4月13日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雙方決定互相恪守中立。至此,蘇日雙方一直到1945年的八月風暴行動之前都再也沒有發生過沖突,蘇聯調走了遠東部隊對抗德軍;日本則調走了關東軍去征服東南亞,由於日本的消極配合,使德國在蘇聯戰場陷入被動。

蘇德戰爭是在什麼樣的背景發生的 蘇德戰爭簡介 第5張

芬蘭

1939年11月30日,爲了逼迫芬蘭割讓卡累利阿地峽以及漢科軍港給蘇聯,蘇聯侵略芬蘭。在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後,蘇聯贏得了戰爭,芬蘭被迫割讓了卡累利阿地峽和漢科以及一些島嶼。這場戰爭顯然激怒了芬蘭,也就直接導致了芬蘭在蘇德戰爭中爲了收回被蘇聯強佔的國土而倒向了德國一方。不過,芬蘭的倒向只是部分程度上的,芬蘭由於不想招惹蘇聯,只是想收回國土,因此在收回失地後就不再積極進攻,而是坐山觀虎鬥,在戰爭後期德國已經無法避免要失敗的時候芬軍還採取了驅逐在芬蘭德軍的軍事行動。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