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葉名琛的對夷政策是什麼?其中又有何侷限性

葉名琛的對夷政策是什麼?其中又有何侷限性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於葉名琛此人,史書記載:”不戰不和不守; 不死不降不走; 相臣度量, 疆臣抱負, 古之所無, 今亦罕有“,時稱六不總督。但是這種說法,並不全面,因爲這六不是咸豐帝給葉名琛的。咸豐帝說葉名琛”不戰不和不守; 不死不降不走“實際上,是因爲他想要我爲自己的治國失誤,甚至是棄國而逃找一個藉口,將戰敗的所有罪責都拋給葉名琛,實際上葉名琛能得這麼個名聲,完全是咸豐帝將其當做替罪羊的結果。

我們來看這六不,”不戰“,爲何不戰?當然是因爲無兵可戰!當時的清軍主力,全部被壓在了內陸對付起義軍上。其他民間武士,因爲無餉可供,也形同虛設,根本不能成事。不和,爲何要和?不守,並沒有不守,雖然出現了失誤,但是的確是做了一定部署的。比如以火攻之法對付英軍,比如召集團練。只不過這些對上英軍的船堅利炮,並沒有勝算。不死不降不走,的確如此,最後正是因爲拒不受降,不食外國食物,生生將自己餓死,成全了自己的愛國氣節。

葉名琛在對待英國的態度上,的確並不激進,很多時候都認爲英軍並不會進攻廣州城。但是那是因爲在他知道己方之力並不能與英國相比,所以不想硬碰硬,而英軍貪戀的是廣州的富庶和市場,所以應該不會輕易發動戰爭的情況下。正如他在呈給咸豐帝的奏摺上所說:”默唸與洋人角力,必不敵,既恐挫衄以損威, 或以首壞和局膺嚴譴,不如聽彼所爲,善藏吾短。又私揣洋人重通商,戀粵繁富,而未嘗不憚粵民之悍。彼欲與粵民相安,或不敢縱其力之所至以自絕也,其始終意計殆如此。“

葉名琛的對夷政策是什麼?其中又有何侷限性

看葉名琛上報給咸豐帝,他對英國的分析以及應對之法就可以知道,葉名琛認爲對付英國,還需要民間百姓的團結抵抗。他的這一想法,充分的表現了他的侷限性。

在當初英國派遣使者入廣州城,要求履行當初在合約上的條件時,廣州官員並沒有答應英國入城的請求。而當時惱怒的英國人,便想強行將廣州官員,包括葉名琛在內擄走。當時廣州的百姓,數以萬計的人聚集在一起,羣情激奮,集體抗議。英國攝於當時民衆的表現,遂放棄了這一打算,選擇了撤退。

因爲這件事,讓葉名琛看見了靠羣衆抵抗英軍的可行性。但是他忽略了一點,那就是這個方法已經不適用了。爲什麼呢?自農民起義後,葉名琛強勢鎮壓起義者,殘殺了大量的民衆。據說,行刑的地方,每天至少會斬殺七八百個人,最多的時候將近一千。被處以死刑的屍體,就這樣堆着也不清理。這樣對待民衆,百姓又如何齊心幫助朝廷呢?

另一個,就是葉名琛對英國的錯誤認識。他一直以爲英國垂涎的是廣州的富庶,因此只要與他們進行貿易,英國絕不會輕易發動戰爭。所以在對待英國的態度上,葉名琛的做法是有些消極而不慌不忙的。但是他根本沒有看見,當時的英國已經不滿足於既得利益了,迫切希望攫取更多的好處。

他”高談尊攘,矯託鎮靜,自處於不剛不柔、不競不繡之間“ 。當英軍三艘軍艦越過虎門、攻佔廣州東郊的獵德等炮臺時, 葉名琛正在閱看武鄉試。他聞訊後微笑着說:” 必無事, 日暮自走耳。但省河所有之紅單船及巡船, 可傳諭收旗幟, 敵船入內, 不可放炮還擊。“

葉名琛的對夷政策是什麼?其中又有何侷限性 第2張

次日, 英軍攻佔省城對岸河南鳳凰岡等處炮臺, 葉名琛聞報後仍不動聲色, 繼續閱看武鄉試的馬箭比武。他的部下卻害怕了, 說” 風大, 難馬射, 請早收圍“ 。葉名琛這才退堂, 招集各官到督署商議對策, 斷言十五日無事。然而在十四日的時候,英軍就攻破了城門,他自己也被俘虜。

還有一個侷限性,是葉名琛有些封建迷信。在對付英國的時候,他必入內占卜。那次作戰,占卜的結果極好,葉名琛認爲不會出現問題。但是迷信就是迷信,不可輕信。葉名琛的態度,與占卜的結果脫不開關係。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