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名將樂毅的一場攻防戰:揭祕即墨之戰的起因結果

名將樂毅的一場攻防戰:揭祕即墨之戰的起因結果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4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有一個力挽狂瀾的例子,那就是即墨之戰。燕國幾乎把齊國地盤都佔領了,齊國只剩下兩座城池。但是這兩座城池燕國遲遲攻不下來,最後田單僅靠這兩座城池力挽狂瀾。不過此戰疑點重重,爲什麼燕國遲遲攻不下這兩座城池?爲什麼田單僅靠這兩座城池就能力挽狂瀾?接下來和小編一起看看即墨之戰的始末。

齊、燕兩國對比

公元前218年,燕王把君位禪讓給子之,並且把三百石以上高官的璽印(官員的信物)全部收回,然後交付給子之。這一下子就炸開鍋了,太子的利益遭到破壞,以太子爲首的舊貴族對子之有了不滿。三年後,太子就和人密謀攻打子之,燕國國內大亂。而齊王也趁機發兵,攻破燕國,老燕王和太子均被殺,子之被剁成肉醬。後續趙武靈王把公子職送回燕國,也就是後來的燕昭王。原本的燕國只能偏安一偶,子之之亂過後燕國大不如前,國力、疆土、人才大大受損。

燕昭王爲了振興燕國開始改革,當時燕昭王築黃金臺,隨後天下士子爭先入燕,爲燕國儲備了一大批精英人才。在燕昭王的支持下,樂毅(樂羊之後)也開始在燕國改革。燕昭王和樂毅兩人兢兢業業奮鬥了28年,最後國富民強,燕國開始走向強盛。子之之亂時齊國趁人之危,這件事一直被燕國銘記於心,燕國強大起來之後第一時間就想着復仇。但是齊國畢竟是東方大國,僅靠燕國很難和齊國硬碰硬,於是樂毅建議與天下共圖之。當時的秦、齊、趙三大強國都在想方設法擴大自己的勢力,而這三者都盯緊了宋國。宋國的定陶是中原最繁榮的大都市,但是宋國勢力衰弱,有錢無兵就是一塊肥肉。燕昭王思索良久最終決定引誘齊國滅宋,然後孤立齊國,最後與其他諸侯一起聯軍伐齊。

後續齊國在燕國的忽悠下吞併宋國,而燕國也就此聯絡其他諸侯開始伐齊,最終爆發了濟西之戰。濟西之戰殲滅了齊軍主力,爲燕國伐齊做了鋪墊工作。隨後樂毅厚賞秦、韓兩國軍隊,並且將其遣返回國(這兩國和齊國之間沒有領土接觸,要一塊飛地也沒什麼用,所以乾脆拿着賞賜回國了);然後命趙軍進取河間、魏軍收取曾經的宋地、楚國進取齊國的淮北(吃獨食容易被噎死,如果燕國要自己伐齊,那麼別人很有可能趁人之危,所以乾脆和幾個諸侯分食齊國這塊蛋糕),最後就是燕國伐齊了。史書記載燕國用了五年時間才把齊國打得只剩下兩座城池(註釋1),但是因爲燕軍在齊國四處擄掠所以齊國最後兩座城池一直堅守不降(註釋2)。

齊國

與燕昭王不同,齊湣王接受的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齊國。齊湣王即位之處,孟嘗君(戰國四大公子之一,田文)掌權,田文培養門客爲齊國儲備了大批人才,而且對外發動戰爭頻頻取勝。齊將匡章率領聯軍大破楚軍與垂沙,楚國爲避其鋒芒而依附於齊國。隨後匡章率領聯軍攻破秦國的函谷關,秦國割地求和。燕國趁齊國主力不在之時突襲齊國,齊軍班師回國後大破燕國。隨後齊國槍口對準三晉,數戰之後三晉不敢與之正面對抗。史書記載:南敗楚相唐眛於重丘,西摧三晉於觀津,遂與三晉擊秦,助趙滅中山,破宋,廣地千餘里。

名將樂毅的一場攻防戰:揭祕即墨之戰的起因結果

當時的齊國非常厲害,可惜隨着田文的出走齊國開始昏招頻出。燕國的間諜蘇秦成功騙取了齊湣王的信任,隨後蘇秦開始挑撥齊國和其他國家的矛盾。最初齊湣王想着用宋國來換取趙國這一盟友(胡服騎射之後的趙國也是數一數二的大國,當時的格局就是秦、趙、齊三國競爭,其他的國家基本上沒啥事),但是在蘇秦的忽悠下齊湣王吞併了宋國,並且野心日益膨脹起來,史書記載:齊湣王既滅宋而驕,乃南侵楚,西侵三晉,欲並二週,爲天子。.

吞併宋國之後齊國就被孤立了,而燕國也密謀聯軍伐齊。濟西之戰時觸子試圖用濟水天險來對抗聯軍,可惜膨脹的齊湣王強令觸子出戰,以至於齊軍崩潰。時至如此齊湣王才發現蘇秦的間諜身份,但是齊國的軍隊已經敗退了,齊國國力大不如前。而燕國乘勝追擊,五年之內佔了齊地七十多座城池。在當時看來齊國敗局已定,如果沒有其他國家插手,齊國真就有可能滅亡。因爲之前燕國的孤立政策,其他國家都無心去拉齊國一把,楚國和趙國都在痛打落水狗(齊國)。

總結:即墨之戰前夕燕國空前的強大,而齊國的國力也墜落到谷底。但是因爲燕國在齊國擄掠,導致齊地人心堅持抗戰。之後隨着田單的崛起、燕昭王的駕崩,事情開始出現轉機,以至於爆發了即墨之戰。

事情的轉折點-田單崛起、燕昭王駕崩

田單是齊王宗室,只不過關係比較遠。如果沒有此次齊燕之戰,那麼田單也許就會被埋沒在歷史的長河中。齊燕之戰時,田單帶着全家逃亡安平。由於安平城小所以很難抵抗燕軍,考慮到道路狹窄一旦發生逃難情況勢必會出現擁擠的情況,田單就讓宗族子弟把車子的車軸全部包上鐵皮。不久,燕軍攻打安平,齊人紛紛逃出安平。安平城的道路比較狹窄,所以很多車子都因爲車軸被撞斷而損壞,但是田單宗族的車子的車軸都提前用鐵皮包起來了,所以並沒有多大損失。逃亡的路上田單不斷組織齊人逃向即墨,這一次逃亡就是齊國版的敦刻爾克大撤退。田單保住了齊國部分有生力量,而且也因爲自己的先見之明而揚名。

當時齊國大臣立齊湣王的兒子田法章爲齊襄王,因爲齊襄王在莒城,所以樂毅就率大軍猛攻莒城。也正是因爲樂毅猛攻莒城,即墨才迎來了喘息之機。當時即墨的大夫戰死了,所以衆人紛紛推舉田單來守城。田單吸取了前任即墨大夫貿然出擊結果兵敗的教訓,自己開始準備構建防禦體系。任由燕軍如何引誘,即墨守軍就是堅守不出,以至於即墨一直沒有被攻破。但是田單仍舊很絕望,因爲莒城一破,樂毅肯定會帶大軍攻打即墨,到時即墨被攻破也只不過是時間問題。正當田單絕望時,燕昭王死了,而繼任的燕惠王又和樂毅有過節,田單這纔開始大施拳腳。

田單的手段

1:巧用反間計,除去樂毅:當時田單讓人傳播謠言,說樂毅想自立爲王。流言是萬年不變的老套路,但是自古將軍多死於流言蜚語,這次也不例外。燕王的心理很好理解,現在齊國都快完蛋了,就剩下兩座城池了,再怎麼樣齊國都翻不了天。於是燕王讓騎劫接替樂毅,而樂毅並沒有回國,反而直接去趙國避難了。除去樂毅這一大敵,齊國的壓力瞬間緩解了不少。(突然想起白居易的詩詞: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僞復誰知。古代君臣之間的關係有的時候就是這樣,幾句流言就能讓君臣敵對,最終拼的你死我火)

名將樂毅的一場攻防戰:揭祕即墨之戰的起因結果 第2張

2:裝神弄鬼,聚攏民心:古代人很多都是文盲,講大道理沒用,只能裝神弄鬼。遍觀歷史,古人最擅長的就是裝神弄鬼。陳勝裝神弄鬼、洪秀全裝神弄鬼,都是爲了激發民心,而田單也不例外。當時田單讓城中人吃飯前祭祀祖先,因爲祭祀時有大量祭品,所以每次吃飯時天上都會有大量的飛鳥。燕國人以爲這裏面有貓膩,所以遲遲不敢進攻。而田單又散步謠言說上天會派人來救我的,並且還找了個人僞裝天師。百姓都不懂,以爲真的是天助,所以紛紛開始聽田單調遣。

3:激發守城人員的作戰意志:當時齊國大敗,守城軍隊士氣低落,這種情況不適合反擊。所以田單散佈謠言,說齊人最怕燕軍把俘虜割去鼻子和齊人怕自己的祖墳被挖。燕人聽聞後就把俘虜的鼻子割了,然後把周邊齊人的祖墳全挖了。這一下子守城人員就火了,心中怒火越燒越旺。

4:借力打力:守城人員比較少,而燕軍有比較多,硬碰硬肯定行不通,所以田單就開始借力打力。當時田單找了一些精壯牲口(牛),然後試圖用牛來反擊。冷兵器時代人和動物打架還是比較吃虧的,畢竟力氣相差太多了。

即墨之戰其實並不精彩,精彩的地方就是田單的佈局。田單佈局完之後就開始反擊,趁夜黑風高時在牛尾上點燃蘆葦,然後火牛衝殺燕軍陣營,隨後派5000精兵前去補刀。燕國主力敗退之後,齊地百姓紛紛響應田單,最終成功復國(這一點也佐證了當時燕軍在齊地並不得民心)。如果按照《資治通鑑》的說法,燕軍在齊國安撫民衆,那就不會出現齊國百姓紛紛響應田單的事情了。

燕軍在齊國是不得民心的,而且騎劫昏招頻出,以至於即墨守城人員同仇敵愾,最終大破燕軍。古人云:圍城必闕,目的就是削弱守城人員的作戰意識,放守城人員一條生路。但是騎劫把俘虜的鼻子割掉,讓守城人員無人敢投降。投降會被割去鼻子,不投降還有一線生機,那在這種情況下即墨守軍一定會同仇敵愾。“可往矣!宗廟亡矣!雲日尚矣!歸於何黨矣!”這句話出自田單之口,意思就是我們還能去哪裏?國家亡了,城池沒了,只能堅守。這就是爲什麼即墨城久攻不下的原因。如果還是樂毅,那麼即墨還有可能攻下,畢竟當時樂毅採取厚待俘虜的方士來削弱即墨城守軍的作戰意識。可惜樂毅被田單用流言所擊敗,騎劫也遠不如田單,最終被田單玩弄於鼓掌之間。

而田單的成功也有很多其他原因,比如齊國原本就有雄厚的實力,雖然寶物被擄掠一空,但是人才、軍隊仍舊還在;而燕軍人手不足,部隊還要分別駐紮在齊國七十多座城池,軍隊分散以至於主力喪失後齊國各地紛紛反擊燕軍;還有就是後勤不足,當時燕國要麼以戰養戰,要麼靠後方補給,後方補給是肯定不行的,所以只能以戰養戰,這就導致齊國人民不滿壓迫而紛紛反攻燕軍。

後續影響

樂毅在齊國五年,但是他幹了什麼誰都不知道,歷史唯一記載的就是樂毅把齊國擄掠一空。而齊燕之戰導致齊國多年積蓄的國力毀於一旦,燕國雖然把齊國擄掠一空,但是有生力量遭到了重大打擊。齊國無人無錢,燕國有錢無人,兩個大國就此無力爭霸,直到最後被秦國一一滅國。

註釋1:後世對燕國伐齊的誤解就是燕國很順利就攻下了齊國七十多座城市,這個記載是出於《資治通鑑》,原話爲:“樂毅六月之內就攻下齊地七十餘城,而攻打即墨、莒兩城卻數年不下”但是事實並非如此,此段歷史並沒有記載於《戰國策》、《史記》。《戰國策》爲戰國時期的人著,《史記》爲漢代人做著,而《資治通鑑》是北宋人的著作,當代人和漢代人都不知道此事,北宋人又如何得知?《史記·樂毅列傳》中記載:留徇五歲,下齊七十餘城。也就是說燕國用了五年纔打下七十多做城池,這與《資治通鑑》記載不符。而且《稽古錄》也記載了周赧王三十一年記燕獨追齊師遂入臨淄,三十五年記燕樂毅徇齊地數歲下齊七十餘城,這正好五年。《稽古錄》是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鑑》也是司馬光所著,司馬光兩本書兩種結論,很明顯有一個是假的。《稽古錄》的記載有《史記·樂毅列傳》佐證,而《資治通鑑》的記載沒有史書佐證,所以燕國用五年時間攻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的記載應該是真實歷史。具體可參考楊寬先生著《戰國史料編年輯證》。2:後世還有一個誤解是樂毅在齊國廣施仁政,但事實並非如此。這段歷史的出處是《資治通鑑》中的一段話,原話爲:樂毅修整燕軍,禁止侵掠,寬其賦斂,除其暴令,後人因此謂:“此孟子所以教齊者,齊王不能用之於燕,而樂毅能用之於齊。”但是《呂氏春秋·權勳》記載:“燕人逐北入國(國都),相與爭金於美唐(藏寶之地)甚多。也就是說燕國進去齊國之後一直在找藏寶的地方。而且《史記·樂毅列傳》記載:樂毅攻入臨菑,盡取齊寶財物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