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秦末楚國勢力是如何整合起來的?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秦末楚國勢力是如何整合起來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秦末楚國勢力是如何整合起來的?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公元前209年7月,陳勝起兵。

同年9月,項梁在會稽起兵。但是,直到第二年3月,項梁才渡過長江。在這過去的半年時間裏,項梁一直在幹什麼?顯然是一直在鞏固江東地區,並且觀望天下形勢。

項梁率軍渡過長江時,楚國故地早已是實力派林立了。事實上,陳勝剛剛起兵後,史書就是這樣記載的,“當此時,楚兵數千人爲聚者,不可勝數”。

在項梁還沒有走出江東的那半年多時間裏,楚國故地的這種實力派,顯然經過了一系列整合。換而言之,那些領着幾千小弟的大哥們,他們之間會進行一系列的衝突、兼併,而且還得面對秦國軍隊的圍剿;最後自然是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當然了,也或許是幸運者生存,不幸者被淘汰。

在過去的那半年多時間裏,死了多少曾經領着幾千小弟的大哥,沒有人統計過。因爲,這種級別的大哥,通常只是一個無名的符號。

比如周文殺入函谷關時,曾率領了數十萬軍隊;裏面有多少曾率領幾千小弟的大哥?肯定不會是一個小數目。

再比如,吳廣敢率軍包圍秦國軍事重鎮滎陽、並且打得李斯的兒子(時任三川郡守)閉門不敢露頭,當時擁有的軍隊,我估計最少也得有十來萬。這裏面有多少曾率領幾千小弟的大哥?肯定也不會是一個小數目。

但是,這些大哥們,通常都變成了一個個無名的符號。歷史只是說,“周文行軍並招收士卒,到了函谷關,已有士卒數十萬人”。“吳廣包圍滎陽”。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這些人,作爲反秦浪潮中,奔跑在最前面的大哥們,大都成了無名英雄。因爲,面對章邯統率的秦國東征大軍,他們都消失了在歷史舞臺上。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秦末楚國勢力是如何整合起來的?

在秦帝國滅亡後,我們看那些繼續PK的大哥履歷,很少見到某個大哥的履歷是這樣寫的。“當年,他曾跟隨周文殺進入過函谷關”,“當年,他曾跟隨吳廣吳包圍過滎陽”。事實上,當年曾這樣牛逼的大哥,大都已消失在了歷史舞臺上。

當然了,在陳勝、魏咎、周市、田儋這些大佬被殺死的戰爭中,肯定也有衆多這種無名的大哥,連個名字也沒有留下來,就消失在了反秦的浪潮中。

項梁9月份起兵,直到第二年3月才渡過長江。項梁爲什麼會這樣做呢?是不是想遠離戰場,先讓其它人火併得一片狼籍,自己再去撿宜?沒有人知道!但是,誰也不能排除他有這種想法。

項梁決定率軍渡過長江,據說是因爲項梁接到陳勝特派員的祕令。總而言之,陳勝任命項梁爲上柱國,並讓他率軍抓緊渡過長江。

當時,長江以北地區,反秦力量已讓秦國東征大軍,打得一片狼籍了。

剛剛過去的第一輪淘汰賽,殘酷而慘烈。因爲,這一輪淘汰,估計至少有幾百個,曾領着幾千個小弟混的大哥被淘汰出局;而他們,大都連個名字也沒有留下來。

只要我們不以成敗論英雄,就應該知道這些被淘汰出局的大哥們,也未必都是因爲他們實力、能力不夠。而是因爲他們把握了一個錯誤的時機、站在了一個錯誤的地點。

當然了,那些依然留在歷史舞臺上,繼續PK的大哥們,也未必就是因爲他們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一切只不過是機緣巧合罷了。換而言之,也許他們也曾想把握那個錯誤的時機,也許他們也曾想跑到那個錯誤的地點,只是因爲他們當時沒有把握住那們機會,沒有趕到那個地點;所以他們躲過了那一劫!

在這輪淘汰賽後,依然留在歷史舞臺上的大哥們。未必都是最優秀的,但是他們經過半年多時間血與火的洗禮,肯定都變得更成熟、更老練了。

陳勝振臂一呼,跑在了最前面,於是瞬間就爬上了時代的頂峯;緊緊跟隨陳勝的人,也瞬間成了時代的風雲人物。面對此情此景,人們自然都是一路奔跑,誰也不肯甘心落後。

遙想當年,陳勝看着自己振臂一呼,而整天下翻天覆地時,會是怎樣心情?

遙想當年,吳廣看着十多萬,數十萬大軍追隨在自己身後,把李斯的兒子打得閉門不敢露頭時,會是怎樣的心情?

遙想當年,周文看着自己率領數十萬大軍,攻入函谷關,一路秦帝國都城附近時,會是怎樣的心情?

他們會想到,短短几十天以後,自己就會消失於歷史舞臺上嗎?

關鍵是,當時的劉邦、項羽、蕭何、韓信、張良,聽到這些大哥們的成就時,會是什麼心情?難道他們當時,就會想到,自己以後會比他們更牛逼嗎?誰也不知道!

在這場殘酷的淘汰賽中,誰會堅持到最後?誰也不知道!當項梁一再取得勝利時,也許覺得,自己就是最後的勝利者,但是很不幸,他很快就死在了成功的道路上。

項梁渡過長江,意味着楚國故地的實力派,需要重新整合了。

聽說項梁渡過長江,陳嬰率人投奔了項梁;英布、蒲將軍、呂臣、劉邦也都率軍投奔了項梁。但是,我們必須得知道,這些人投奔項梁,並不意味着項梁可以完全控制這些人的軍隊。項梁與這些大佬之間的關係,實際上只是類似聯盟的關係。

劉邦投靠項梁後,他的獨立性,始終都保持着。因爲有一點是顯而易見的,劉邦的嫡系小弟,一直都跟隨着劉邦,項梁也沒有讓衆多特派員進駐劉邦的權力核心。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秦末楚國勢力是如何整合起來的? 第2張

圖 項梁項羽殺殷通

從劉邦的獨立性,我們大約可以看出來。陳嬰、呂臣、英布、吳苪、蒲將軍,雖然都給項梁當小弟了,但是也肯定也保持着其獨立性。

項梁死後,宋義之所以能夠橫空出世,位於項羽之上。主要原因,恐怕就是陳嬰、呂臣、英布、蒲將軍、劉邦等人都打着支持楚懷王的旗號,聯合起來壓制項氏的結果。

因爲,失去這種原因,我們實在無法想象,以楚懷王的實力,隨便一句話,就能讓宋義那種毫無根基的人,就能凌架於項梁的嫡系傳人之上。

當然了,關於宋義、項羽之間的博弈,我後面會詳細分析。我這裏說到這些事,只是希望大家對楚國故地的格局,有一個比較直觀的概念。換而言之,楚系絕不是項氏家族可以一手遮天。

其實,陳勝剛死,秦嘉就已擁立景駒當了楚王。

只是,秦嘉的實力、影響力有限,所以景駒這個楚王並沒有獲得大家的認可。至少,陳嬰、英布、呂臣之類的楚系大佬,都也沒有率軍投奔景駒。話又說回來,如果這些人都承認了景駒的楚王地位,項梁估計也只能接受這種既成事實了。

項梁率軍渡過長江時,只領了八千小弟。而陳嬰、英布、呂臣、蒲將軍之類的楚系大佬,一共有多少小弟呢?恐怕足足有五六萬!因爲,項梁率領八千人渡江,等這些大佬投靠之後,馬上就擁兵六七萬人了。

史書是這樣記錄的。

“東陽年輕人殺了縣令,相聚在一起有兩萬人,想擁立陳嬰爲王、、、、。他的部下都服從他,於是將軍隊歸屬項梁。”

“英布已擊敗秦兵,帶兵向東進發;聽說項梁向西渡過淮水,英布與蒲將軍都帶上自己的軍隊投奔項梁。項梁的部下總共有六七萬,駐紮在下邳縣。”

我們可以想象,如果這些大佬都承認了景駒的楚王地位,項梁自然只能接受這個既成事實。因爲,景駒如果有這樣大的實力、影響力,項梁想憑那八千人就改變這個事實,估計是不現實的。更主要的是,當時誰也知道,陳勝早就死了,項梁拿一個早已死的陳勝作招牌打壓景駒,本身就有些名不正言不順。

當時,楚系中有一個後來非常著名的大佬,承認了景駒的楚王地位。這個楚系大佬,就是劉邦。劉邦爲什麼會承認景駒楚王的地位呢?我估計是因爲劉邦的家底太薄,又讓雍齒上手就擺了一道,所以他的家底就更薄了。此時的劉邦,如果不找棵大樹下面去乘涼,估計是無法立足了。

劉邦去投奔景駒這個楚王時,路上遇到了張良。當時的張良,也是去投靠景駒的。張良當時也有百十來號兄弟。張良去投靠景駒的原因,大約與劉邦類似,那就是他們的家底比較薄。所以,也想找棵大樹去乘涼。

但是,張良一見劉邦,就被劉邦折服了,所以他就給劉邦當小弟了。當然了,他們兩家並作一起,家底也依然不厚實。所以,依然還得投靠楚王景駒。

景駒雖然當了楚王,但是各地的實力派,並沒有爭相響應、投靠,所以一看劉邦前來,自然非常高興。

劉邦投靠景駒,並不是意味着劉邦的獨立性消失。他們這種合作的結果,對劉邦的好處是,他可以從景駒那裏尋找到援助;對景駒的好處是,他是可以讓劉邦配合自己展開一些軍事行動。

劉邦投靠楚王景駒後,景駒就讓劉邦,和自己手下的大佬東陽寧君,一塊率軍攻打秦軍去了。

劉邦和東陽寧君一塊,打敗了章邯的手下的大將司馬夷,並攻下了這枝秦軍控制的碭縣。劉邦收集碭縣的軍隊,一共得到六千人。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來,劉邦投靠景駒,是對雙方都有好處的事。劉邦協助景駒手下的大佬,剿滅了威脅他們的秦軍;劉邦也趁機擴編了自己的軍隊。

東陽寧君爲什讓讓劉邦收編碭縣的軍隊呢?就我理解,一方面是因爲在整個戰爭過程中,劉邦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因爲,劉邦向他們求助,他們卻讓劉邦協助自己打仗,總得有個說法吧!而這個說法大約就是,你幫我們打勝這一仗,勝利後可以收編相關的部隊;你的軍隊擴編後,再去收拾背叛你的小弟,應該不再存在難度了吧!

這個和劉邦合作過的東陽寧君,此後就消失了。東陽寧君哪裏去了?有可能是戰死了。但是,更多的可能性,應該是在攻下碭縣後,東陽寧君又回到景駒那裏了。結果,自然是跟着景駒,讓項梁火併掉了。

在與東陽寧君的合作過程中,劉邦不但獲得了六千軍隊,更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力。

聽從景駒的命令,打敗秦軍後,劉邦就去率軍攻打背叛自己、佔據豐邑的雍齒去了。劉邦現在也算鳥槍換炮了(劉邦在碭縣擴張編後,已是一枝近一萬人的軍隊了),所以很快就攻下了雍齒佔據的邑縣,但是當劉邦決定率人攻打豐縣時,問題出現了。因爲,楚王景駒讓項梁火併了。

本來呢?劉邦跟着景駒,也算混得不錯。因爲,劉邦投靠景駒後,出去混了一個來月,就又收編了六千軍隊,加上原來的軍隊,一共擁有近一萬人了。照着這種勢頭髮展下去,美好的前途也許就在前面等着劉邦。

但是,現在景駒竟然讓項梁火併了。你說,劉邦應該怎麼辦呢?如果說什麼小弟應該忠於大哥,劉邦自然應該與項梁不共戴天。問題是,那年頭什麼大哥,什麼小弟,實在就是亂哄哄的你方唱罷我登場罷了。

所以,劉邦自然不會拋開現實利益,去爲景駒報仇。既然項梁火併了景駒,劉邦就改投項梁當大哥好了。

但是,事情顯然不是這樣簡單。

單純的看項梁火併景駒,這並不可怕。因爲,景駒敢不服項梁,項梁自然要收拾他了。

問題是,朱雞石也被項梁火併了。

當時那段歷史,史書上記錄的比較模糊,所以具體情況,我們並不太清楚。但是,從秦嘉、朱雞石最初合作攻打東海郡的內容去看。秦嘉和一些大佬共同擁立景駒當楚王時,朱雞石應該也在其中。如果是這樣,朱雞石應該也是楚王景駒的一個小弟。

而且,從朱雞石接受項梁的命令與章邯打仗去看,朱雞石在景駒失敗後,應該是投靠了項梁。

但是,朱雞石竟然也被項梁火併了。

據史書記載:“項梁派別部將領朱雞石、餘樊君與章邯交戰。餘樊君戰死,朱雞石的軍隊失利,他向胡陵縣逃棄,項梁便帶兵進入薛城,殺了朱雞石。”

最初我看這段話,總覺得奇怪極了。後來,我漸漸想明白了,大約餘樊君、朱雞石都是景駒一系的實力派。所以,項梁在打敗景駒後,就借刀殺人(讓他們與秦軍主力作戰)把餘樊君除掉了,朱雞石沒有被秦軍打死,項梁就追過去,把朱雞石殺了。

現在,對劉邦似乎是一個考驗。

因爲,項梁作人似乎夠絕的。因爲,項梁一出場,就是火併了會稽郡守。要知道,會稽郡守當時是計劃與項梁合作反秦的。項梁再出場,就是把楚王景駒火併了;掉過頭,又把朱雞石也火併了。

現在,劉邦應該如何做呢?經過簡單的思考後,劉邦率領一百多名騎兵,去親自拜見項梁。

其實,劉邦此時去見項梁,大約就是後來鴻門宴的彩排版。因爲,誰也不能排除,以項梁的行事風格,會不會趁機火併劉邦。但是,從現實的角度分析,只要項梁是理性的,他就沒有理由火併劉邦。

劉邦爲什麼會選擇率領一百多名騎兵去拜見項梁呢?

就我理解,劉邦一方面是爲了向項梁表示臣服,另一方面,也是爲了向項梁展示一下自己的實力、能力。

親自率領一百多名騎兵拜見項梁,顯然等於把生死交給了項梁,因爲就這一百來個騎兵,項梁如果要火併劉邦,劉邦肯定沒的跑。

劉邦希望項梁相信,他所代表的團隊,是第一流的團隊。因爲這一百多騎兵表現出的氣勢、素養、形象,應該可以證明這一點。

項梁見到劉邦後,對劉邦非常欣賞。史書是這樣記載這件事的,“沛公帶領隨從的一百多名騎兵前去見項梁;項梁給予沛公士卒五千人,有五大夫爵位的將領十人。”

如果做一道簡單的數學題,劉邦在碭縣收編了六千小弟,現在又得到了五千小弟,一共就是一萬一千名小弟了。如果再加上劉邦的其它小弟,劉邦現在應該有一萬五千名小弟了。這個數字雖然不是太驚人,但是,它絕對不是個小數目。

我們現在的疑問是,項梁爲什麼一見劉邦面,就白白送給劉邦五千名小弟?

項梁之所以,一見面就給劉邦五千名小弟。就邏輯推理來說,一方面自然是因爲劉邦已積累起了不小的名聲,而且表現出了讓項梁欣賞的地方。

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恐怕還是因爲劉邦與景駒一系,有着比較微妙的關係。

項梁火併景駒,再怎麼說,也是反秦大軍的內部火併,所以肯定是好說不好聽。至於項梁火併餘樊君、朱雞石,就更讓誰也覺得,項梁做得有點太絕了。

爲了安撫景駒一系,項梁自然需要找一個身份比較中立的人,去接管景駒的殘餘力量。

如果項梁不能有效的安置景駒的殘餘力量,可能會產生許多負面影響。

如果一味打壓景駒殘餘力量(尋找藉口殺戮景駒嫡系),會損傷項梁的人格魅力;因爲這讓人會覺得,在革命尚未成功之時,項梁就已開始一心消除異己了。

如果一味安撫景駒的殘餘力量(重用景駒的嫡系),有可能會讓景駒在楚系力量中的影響,暫時無法消失。

在這種背景下,劉邦似乎是一個可遇不可求的人選。

劉邦雖然是景駒的小弟,但是劉邦與景駒一系,並沒有太多的聯繫;因爲劉邦投靠景駒後,就一直率軍在外作戰。從這層意義上,劉邦與景駒一系的關係比較疏遠。在這種背景下,讓劉邦接管景駒的殘餘力量,項梁應該可以接受。

但是,誰也不能否認,劉邦就是景駒一系的人;而且與東陽寧君合作的過程中,應該在景駒一系中,也擁有了一定的影響力。在這種背景下,讓劉邦接管景駒的殘餘力量,景駒的殘餘力量應該可以接受。

失去這種原因,項梁應該沒有理由,一見面就給劉邦五千軍隊。

如果項梁給劉邦這五千軍隊時,還讓一個相應級別的大哥也到了劉邦軍中,並進入了劉邦的權力核心。這一切自然好解釋了,因爲這是項梁試圖控制劉邦軍隊的步驟。但是,項梁送給劉邦的,顯然只是一羣小弟。

劉邦給項梁當了小弟,他的獨立性並沒有消失;而且還從項梁這裏領走五千小弟。那項梁收劉邦這種小弟,具體的利益在哪裏呢?

就我理解,項梁這樣幫助劉邦,最表面的原因,就是爲了讓一個比較合適的人,幫他接管景駒的殘餘力量。

而且,項梁雖然不能剝奪劉邦這種小弟的獨立性。但是,劉邦作爲項梁的小弟,顯然有義務配合項梁展開各種軍事行動。更主要的是,項梁雖然不能把手伸進劉邦的組織核心,卻在必要的時候,也有權調動劉邦的小弟。

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一些最簡單的事實看出來。

劉邦在投靠項梁之前,就有近一萬名小弟了,而投靠項梁之後,項梁又給了劉邦五千小弟;這樣簡單的一算,劉邦當時應該就有一萬五千名小弟了。而劉邦隨後又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後來還成了碭郡郡長,估計還可以增加一批小弟,這樣算來,劉邦率領的小弟,應該不會低於兩萬人了。但是,劉邦在率軍西征秦國本土時,最初所率領的軍隊,似乎也只有三五千人。其它的軍隊哪裏去了,自然被上司調拔走了。從這層意義上,項梁(或楚懷爲代表的中央政府)作爲大哥,顯然有權調動劉邦這種小弟的軍隊。

但是,劉邦的嫡系小弟,顯然一直追隨着劉邦。從來沒有人試圖把劉邦的嫡系小弟,調離劉邦的身邊;而且,似乎也沒有人給劉邦派譴過特派員,換而言之,劉邦系統內的權力核心,一直是由劉邦的嫡系小弟控制着。從這層意義上,項梁(或楚懷王爲代表的中央政府)作爲大哥,顯然無權把手伸進劉邦這種小弟的權力核心。

這些事實,似乎可以證明,劉邦雖然保持着他的獨立性(誰也不能把手伸進他的權力核心),但是在具體執行軍事任務時,卻顯然需要接受項梁(或楚懷王爲代表的中央政府)調動;而且必要時項梁(或楚懷王爲代表的中央政府)也有權調動劉邦的軍隊。

劉邦投靠項梁後,就率軍把背叛自己的雍齒打敗了。

雍齒的失敗,到此時似乎是必然的。因爲,雍齒在站隊時,就已站錯了。雍齒當時掛的是魏國大旗,在楚系力量四分五裂、混亂不堪時,雍齒依靠魏國支持,自然能夠與劉邦對抗。但是,在楚系力量因爲項梁的出現,而變得日益統一、強大時,雍齒掛着魏國的大旗,還想在楚國故地佔住腳,那就不是需要一般的本事了。

後來,雍齒又投降了劉邦,但是,劉邦並沒有殺雍齒。相反,雍齒在劉邦手下,一直混得也算不錯。

劉邦這樣對待雍齒,自然是因爲雍齒是沛縣元老。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恐怕也是因爲劉邦需要作一次比較醒目的廣告。

劉邦對雍齒的這種態度,顯然會讓人覺得,劉邦非常寬宏大量。因爲一個大哥,讓小弟這樣背叛後,還願意原諒小弟,實在超出了正常人的想象。從某種意義,大哥願意原諒小弟的這種行爲,還有什麼事不能原諒呢?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