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明治憲政體制是如何形成的?詳解其發展史

明治憲政體制是如何形成的?詳解其發展史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7.7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日本的明治憲政體制是什麼?明治憲政體制是如何形成的呢?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本站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明治憲政體制

政治現代化爲經濟現代化與思想文化現代化提供穩定的環境,而民主化是政治現代化的重要方面,其中頒佈憲法是近代民主化的重要標誌之一。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開始走上現代化的道路,但是這一階段的日本不僅僅經濟在磕磕絆絆中前進,日本的政治更是搖搖晃晃的發展,《大日本帝國憲法》的頒佈是標誌着日本明治憲政的形成,然而這不是真正現代化國家民主自由的憲制。

形成

明治憲政體制是如何形成的?詳解其發展史

明治維新推翻了幕藩體制之後,在經濟、政治、文化以及思想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資產性質的改革,使得日本逐漸走上了富國強兵的道路,但在這看起來欣欣向榮的背後也存在着不可迴避的衝突與矛盾。

明治維新的改革並不徹底,新成立的政府中也保留了相當大的封建殘餘勢力,各種矛盾交錯複雜,大體有五對:被剝奪統治權的舊士族與新政府之間的矛盾,集中表現爲“佐賀之亂”,“敬神黨,秋月,萩的叛亂”;由專制官僚撐腰的大資產階級與中下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因賦稅沉重而引發農民與政府的矛盾加劇,僅1873年一年,就發生了61次起義;受自由民主思想影響的知識分子與專制政權之間的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的派系之爭。

在上述情形之下,1874年1月17日,有板桓退助,副島種臣,後藤象二郎等聯名提出《設立民選意願建議書》,拉開了日本資產階級民主運動——自由民權運動。

1874年4月10日,板桓退助與片岡健吉等人成立“立志社”,在提倡人人平等的同時又強調“增進我天皇陛下的尊榮,昌盛日本帝國的福利。”

此後,日本的政治團體紛紛建立。1875年2月22日,結合各地的政治團體以“立志社”爲中心組建了“愛國社”,將“以基本人權爲基礎的民權論和把重點放在天皇,國家上面的國權論,互爲表裏地結合起來。”

政府對於自由民權運動的發展感到恐慌,大久保勸說板桓退助再度入閣,使得愛國社瓦解,但是此時自由民權運動已經無法阻擋。1879年7月24日,豪農議員櫻井靜起草《開設國會懇請協議案》,“標誌着以往以士族爲中心的民權運動開始向以地方豪農豪商爲領導的民權運動轉化。”

同年愛國社第三次大會上,第一次有豪農政治結社的代表參加,這次大會以後,開設國會成爲全國範圍的鬥爭的要求。1880年3月,愛國社召開第三次代表大會,決定將大會改稱爲“國會期成同盟。”

面對日益高漲的民權運動,政府被迫開始考慮有關憲政的問題。爲打擊自由民權運動,政府發動“明治14年政變”,打擊反對設立民選國會,要求制定欽定憲法的肥前派藩閥。政府允諾1890年公佈憲法和開設國會。“明治14年政變是日本向君主立憲過度的起點。”

1882年,伊藤博文赴歐洲考察憲政時,接受了柏林大學的魯多爾夫·馮·格奈斯特、維也納大學的羅倫斯·馮·史坦兩位學者的理論,認爲要立足於本國曆史,設定適應本國國情的憲法。

明治憲政體制是如何形成的?詳解其發展史 第2張

由於普魯士與日本的國情相似,明治政府在衆多立憲國家中選中了普魯士憲法爲藍本。1883年伊藤博文回國後,實施了“確立皇室財產,制定“華族令”,設立樞密院,構築日本軍部,建立內閣制度”一系列措施,爲憲法做好了準備。

1889年2月11日,日本天皇“從伊藤博文手中接過憲法,然後交給黑田清隆首相,向全體人員表示,憲法由一位仁慈的君主賜予了大家”。

實際上,天皇對於這部憲法的作用更多的是在於他的象徵性意義。《大日本帝國憲法》的頒佈標誌着日本憲政體制的形成。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