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歷史上藩鎮是怎麼崛起的的?詳解其發展史

歷史上藩鎮是怎麼崛起的的?詳解其發展史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藩鎮是怎麼崛起的的?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本站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感興趣的朋友就一起來看看吧。

隨着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期間屢次開疆拓土,先後平定遼東、西突厥、吐谷渾等地區,使盛唐成爲一個國境極爲遼闊的國家。同時,爲了加強中央對邊疆的控制、鞏固邊防和統理異族,唐玄宗於開元十年便於邊地設十個兵鎮,由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管理。

此等每以數州爲一鎮的節度使不單管理軍事,而且因兼領按察使、安撫使、支度使等職而兼管轄區內的行政、財政、人民戶口、土地等大權,這就使得原來爲一方之長的州刺史變爲其部屬。據《新唐書·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節度使因而雄踞一方,尾大不掉,成爲唐皇室隱憂。

歷史上藩鎮是怎麼崛起的的?詳解其發展史

藩鎮,亦稱方鎮,是唐朝中、後期設立的軍鎮。藩是“保衛”之意,鎮是指軍鎮;唐廷設置軍鎮,本爲保衛自身安全,唐玄宗爲防止邊陲各異族的進犯,大量擴充防戍軍鎮,設立節度使,共設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時稱天寶十節度。

節度使,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舊制,重要地區置總管統兵,旋改稱都督,惟朔方仍稱總管,邊州別置經略使,有屯田州置營田使。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節是當時一種全權印信,受有此全權印信者,便可全權調度,故稱節度使。

《資治通鑑》第二百一十卷唐紀二十六有載:唐睿宗景雲元年(公元710年),丁酉,以幽州鎮守經略節度大使薛訥爲左武衛大將軍兼幽州都督,節度使之名自訥始。景雲二年,賀拔延嗣爲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節度使開始成爲正式的官職。

唐朝的軍制,顯著的一點是繼承前朝在重要地點設置都督府。睿宗時設節度大使,玄宗時開始擴大節度大使。

職權,並在邊境設置十節度使,統稱“藩鎮”。由此,形成了所謂的藩鎮雛形。

唐朝攻滅衆多隋末割據勢力,統一之後,又逐步攻滅突厥國、吐谷渾國、西域諸國、薛延陀國、百濟、高句麗等國家,擴張佔據廣大疆域,還打敗吐蕃、鬆外諸蠻、契丹、奚等等,吐蕃稱臣於唐朝,鬆外諸蠻、契丹、奚等勢力歸降於唐朝。但是在唐高宗時期,吐蕃崛起,從唐高宗中期開始,雙方頻繁發生交戰。

歷史上藩鎮是怎麼崛起的的?詳解其發展史 第2張

到了武則天時期,後突厥復辟。唐玄宗好大喜功,邊將無不以拓疆開土來封官發財。由此,唐朝與吐蕃頻繁發生交戰,此外,唐朝在北方、東部也要增加軍隊遏制突厥,以及打服契丹、奚。一方面,唐朝廣大的疆域需要唐朝在遠離中央的地方作戰;另一方面,唐玄宗時期,府兵制已完全破壞,開始實行募兵制,這必然會造成兵隨將走,將領擁兵自重。無形中其實已經提供了藩鎮形成的條件。

唐玄宗大量擴充防戍軍鎮,藩鎮節度使掌握地方兵權,是唐朝在遠離中央的地方進行戰爭的需要;藩鎮節度使掌握地方財政大權,是唐政府緩解財政壓力,解決邊防駐軍後勤供應的需要;藩鎮節度使擁有轄區數州的行政權,是更有效地執行軍事任務的需要。總之,藩鎮節度使是唐軍事戰略變革需要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