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歷史上安祿山是如何崛起的?藩鎮割據的形勢如何?

歷史上安祿山是如何崛起的?藩鎮割據的形勢如何?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所發生的一場政治叛亂,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讀,接着往下看吧~

中國歷史上李唐王朝是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座豐碑,繼承了隋大一統制度優勢,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盛世氣象,形成了雍容華貴的社會開放風氣,經過唐初幾代統治者的賢明經營下,造就了中國歷史上難得的盛世局面——開元盛世,這是同時這主導下的羣賢畢至並羣策羣力的結果,也是中國歷史上勵精圖治的典範。然而大唐終究沒能逃脫歷史的窠臼,歷史中的盛世都賴於最高統治者的個人能力和統治集團內部的集權與分權的關係,太宗時期創造了中國歷史上最爲理想的垂拱而治的治世模範,而天寶年間的玄宗被海清河晏的盛世局面迷亂了眼睛,以爲可以放縱享樂,終於在胡旋舞的迷惑下,倒在了馬嵬驛的路上,大唐的盛世迷夢徹底被擊碎,也終於緩緩呈現出原來的崢嶸面孔,安史之亂後大唐統治逐漸由盛而衰,再也不復往昔輝煌。安史之亂造雖然在李唐艱苦卓絕的努力下終於覆滅,然而它也給大唐王朝留下了一個巨大的隱患,中央集權與藩鎮割據之間的矛盾成爲李唐統治者的心頭頑疾,直至李唐統治完結,這一問題也沒得到徹底解決。

歷史上安祿山是如何崛起的?藩鎮割據的形勢如何?

一、盛世之下危機四伏與安祿山的崛起

1.盛世氣象之後的人口與土地,府兵制的瓦解和募兵制的形成

大唐開元后期,唐朝的改革和開放風氣促成的開元盛世的景象依然在延續,唐王朝最高統治者李隆基看着自己治下的大唐心理上開始懈怠,他沉醉於飲宴、樂舞之中,迷亂於貴妃醉酒的一顰一笑。大唐幾代的威勢在這一時期集中發力,造就了經濟的全面繁榮,也造成了人口規模的擴展,然而此一時期的均田制度仍然是開元時期的制度,這就勢必造成了土地與人口的矛盾,再加上統治者的奢靡無度,造成了市民階層極大地負擔,農民開始大量逃荒,社會高層與底層的矛盾加劇,也加劇了府兵制的瓦解,募兵制的興起,給邊軍將領趁機做大提供了制度空隙,雖然招募來的軍士作戰更加英勇,但也更容易依附邊軍統帥,從而形成邊將尾掉不大局勢。

玄宗晚期的宰輔也不再是姚崇、宋璟、張嘉貞、張九齡等賢臣能吏,而是口腹蜜劍的李林甫。他不在想着勵精圖治,而是在李林甫和高力士的甜言蜜語中喜歡上了戲樂,而邊疆的胡人跳的胡旋舞也盛行於宮廷之間,就這樣一個生活在邊地的三十多歲的胖子悄無聲息的進入了大唐邊軍之中。開元年間,同時這爲了加強對外防禦和軍伍管理,邊疆軍隊建設得以加強,常常在邊疆駐守重兵,而朝廷派遣重臣爲邊軍統帥,這樣的設置並無常設,這一時期的全國節度使也由最初的十道擴大至十五道。這樣的制度有效的鞏固了朝廷對軍伍的控制,邊軍統帥建功立業之後,朝廷則會調遣入朝委以重要職務成爲中樞宰相,而朝廷宰相或也可能被派遣前往邊疆成爲邊軍節度使,這樣的安排是十分科學的,從而形成了朝廷官員和邊軍統帥之間的的有效交流,也防止中樞大臣專權現象或者邊軍尾大不掉之勢。宰相和邊疆將帥的互通,鞏固了大唐統治秩序的穩定,然而這一切有一個前提,即最高統治者可以有效保持朝野與邊疆互通渠道的暢通。

天寶年間,玄宗任命李林甫爲相之後,爲了防止邊軍將領立功之後入朝拜相,鞏固自己的權位,他改變了派遣朝臣爲邊軍統帥的固定做法,而是以文人不懂軍事爲由轉而任用胡人爲邊軍節度使。這一做法徹底堵塞了邊軍統帥進入朝廷中樞的通道,也徹底鞏固了李林甫的相位,然而卻直接開啓了了朝廷內輕外重的局面,也使胡人更多地掌握了朝廷的軍權。

天寶八年以後,常年的太平,使得朝廷直接掌控的軍伍日益懈怠,朝廷中樞的官員整日享樂,軍備廢弛,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許多人不願進入軍伍,朝廷軍伍來源的府兵制度逐漸瓦解,而且招募到的衛士多是市井之名,毫無戰鬥力,而此時邊疆由於常年訓練,軍事戰鬥力反而驕悍異常,全國逐漸出現本弱枝強的局面。

歷史上安祿山是如何崛起的?藩鎮割據的形勢如何? 第2張

2.中樞權臣的權力交替,王忠嗣的出局與安祿山的崛起

天寶年間,李林甫常年位居中樞相位,朝廷諸多官屬皆是他起用的。儘管爲相期間打擊異己,造成了朝政的衰落,然而他的個人能力還是足以震懾朝臣,雖然對胡人爲將起到了主要作用,但是他在位期間確是有效的平衡了邊鎮將領,十九年宰相生涯的威勢,促使邊軍將領十分忌憚他的權勢,他們也不敢犯上作亂,因此他爲相期間,邊將還在中央的有效控制之中,安祿山爲了獲得更多的權力,因此卻在李林甫面前十分恭謹,因此十年間胡人安祿山便從一個邊軍成長爲手握三鎮的邊將統帥。而然因爲李林甫與太子李亨的矛盾,害怕領四鎮節度使職權的王忠嗣入朝爲相,他便製造冤案,誣告王忠嗣謀反,導致與太子親厚的邊將節度使王忠嗣折戟沉沙,也使大唐朝廷最終失去了制約安祿山的唯一軍中利器。李林甫的任用胡人爲將的做法雖然促成了哥舒翰和高仙芝等大唐名將的崛起,卻也提拔了安祿山,因此安史之亂之所以發生,李林甫確實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唐玄宗和楊貴妃的寵信,確使安祿山一飛沖天,給李唐王朝埋下了滅亡的禍根。

唐玄宗寵幸楊氏家族之後,楊國忠逐漸形成了對李林甫相權的威脅,而在這場鬥爭中,雖然楊國忠最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身,他誣陷李林甫,最終迫使李林甫退出了權力中樞,然而他的志大才疏,卻沒有李林甫控御朝政的能力,又想成爲李林甫那樣的權臣。於是楊國忠便聯合安祿山誣陷李林甫,這次合作徹底清除了李林甫的勢力,但因爲楊國忠和安祿山之間的利益分配不均,造成二人之間的權力鬥爭,唐玄宗作爲最高統治者卻沒有洞察其中的危機,而是偏袒了楊國忠的做法然安祿山生出異心。

唐玄宗在李林甫的建言下,做出了錯誤的選擇,他已經失去了繼位時的睿智眼光,他的義子王忠嗣的失勢是他親信了讒言下做出的錯誤決策,這決策直接促使大唐失去了它最鋒利和可靠的寶劍,也使大唐失去震懾平衡安祿山的軍中忠衛。李林甫的去世也使唐王朝失去制約安祿山作亂的最後王牌。大唐內部楊國忠和安祿山的矛盾終於促使安祿山以清君側的藉口,發動了震動大唐根基的叛亂。

二、大唐的轉折點,一個猥瑣的胖子引領下的驚天變局

1.安史之亂與安祿山的巔峯時刻

大唐天寶十四年,朝廷中樞大臣楊國忠由於忌憚安祿山日益得寵,而且安祿山協同三鎮十五萬的威勢日益做大,對楊國忠的相權形成了直接的威脅,直接導致了楊國忠與安祿山蜜月期的結束,雙方形成水火之勢。楊國忠奏請玄宗削弱節度使的職權,是可忍孰不可忍,看清大唐局勢的安祿山,決定起兵范陽,他率領三鎮軍伍很快控制河北境內,然而直到此刻唐玄宗還不相信安祿山會起兵。

歷史上安祿山是如何崛起的?藩鎮割據的形勢如何? 第3張

唐玄宗認清形勢之後,開始調兵遣將,儘管大唐中央的軍士作戰能力很差,但是在封常清和高仙芝、哥舒翰等將領的努力經營下,終於在潼關與叛軍形成對峙,就在哥舒翰爲大唐爭取到轉機的時刻,唐玄宗卻在楊國忠和親信的挑撥下先後斬殺了封常清、高仙芝,又逼迫哥舒翰主動出擊,終於讓大唐最後的二十萬軍伍成爲叛軍的刀下之鬼,安祿山直奔長安而來,長安失陷,安祿山率領叛軍入主長安,這是安祿山人生的巔峯時刻,也是李唐王室的生死存亡之際。

唐玄宗倉皇之下再做出錯誤的選擇,率領皇室子弟和大臣西狩成都,而太子李亨卻在西北靈武繼位,起用郭子儀、李光弼,最終藉助回鶻和力量經過多方艱難征戰,最終剿滅叛軍,光復長安,唐肅宗時期,安祿山和史思明先後死去,禍亂大唐持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結束,然而卻開啓了藩鎮割據的序幕,歸降的,成爲李唐王朝至死都未能解決的心腹大患。

2.藩鎮割據的形成和發展以及朱溫的反戈一擊

唐代初期,爲了統領天下兵馬,國家在中樞尚書省下設立兵部,而在地方設置行軍總管,戰時臨時由朝廷任命,戰爭結束則解除兵權重回朝廷爲官,朝廷派遣採訪使監察各地軍政,監察區上升到十個,此一時期的採訪使並不是常設官員,因此既可以有效監督州郡權力良好運行,又不至於地方權力做大。唐玄宗時期,隨着均田制的潰敗,建立在其上的府兵制也開始瓦解,募兵制成爲常態,採訪地方州郡的採訪使開始節制軍鎮,形成擁有軍權和行政權力的節度使。開元年間,朝廷爲了確保對地方的控制,採用派遣中樞大臣出任邊鎮節度使的制度,例如李林甫曾經出任劍南節度使。天寶八年以後折衝府無兵可徵,府兵制破壞。朝廷禁衛軍戰鬥力日益減弱,而地方落鎮武夫悍將卻在常年戰爭的洗禮下保持了強悍的軍力,這也朝廷更加倚重邊軍,卻形成了中央和邊鎮之間的強枝弱幹之勢!

這一時期藩鎮勢力最強的算是河北三鎮,其始是由於僕固懷恩恐與薛禽及李寶臣竟然控制了河北諸路邊鎮軍伍,形成穩固的勢力,大唐中央朝廷由於四處征戰,兵源匱乏,只能任由他們肆意做大,河北藩鎮自此形成尾大不掉之勢,脫離朝廷控制,形成獨立王國。其後,內地也置設九個節度使,武功強盛將帥除了入朝爲相的,其餘皆成爲把持州郡軍鎮軍權的節度使,自此之後藩鎮和中央形成不可分割的趨勢,而節度使的規模也在全國增至四十道,軍力更多達五十多萬,佔盡大唐軍力的大多數,這一時期的節度使不僅在藩鎮專制軍政大權,且行則建節符,樹六對,還設有大使、副使,判官等職。其寮吏、判官副將聽其自擇,節度使白選的將史,都盡心推戴他之士,聽命於節度使,不知有朝廷。故自田承嗣、李正已、李希烈以及李克用、朱溫、工建、楊行密都是由其白選將吏,煽動割據,對抗朝廷的。兼以唐初由刺史所掌管的州郡兵馬權,也被節度使收去,於是主將有擅兵之勢,而刺史無專城之任,是以郡縣愈弱,藩鎮愈強。又此後節度使又獲得了處置州郡賦稅的權力,州郡之內收到的賦稅由節度使自行掌握,不再向朝廷繳納。藩鎮便有條件地對抗中央,逐漸形成了獨立的王國進行割據。

歷史上安祿山是如何崛起的?藩鎮割據的形勢如何? 第4張

平盧節度使李正己擁兵十萬,雄據東方,連附近的藩鎮勢力十分畏懼他。田承嗣據魏博等七州之地,李寶臣據恆等七州,他們各擁軍五萬,雖然依然奉李唐爲正朔,然而卻不用朝廷法令。甚至連朝廷修建一城或增加一兵都不滿,他們“輒有怨言,以爲猜貳,常爲之罷役。”唐德宗時期,藩鎮因德宗更加姑息而更加驕縱,形成“方鎮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的局面。因此藩鎮割據勢力李希烈、李懷光、吳元濟紛紛叛亂,劉閱在蜀叛,李鑄在浙西叛,劉植在太原叛。藩鎮相推戴的有四王二帝即朱滔稱冀王,田悅稱魏王,王武俊稱趙王,李納稱齊王,李希烈在淮西稱大楚帝,朱砒在關中稱大秦帝,這一時期成爲藩鎮割據的鼎盛時期,成爲威脅李唐統治的謀反力量。

至憲宗時,朝廷用裴度平定了淮蔡,武宗時,用李德裕平了澤潞,這兩場戰爭,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藩鎮勢力的發展。大唐中期宗室名將李愬在宰相裴度的支持下終於在大雪之夜襲取藩鎮老巢蔡州,擒獲節度使吳元濟之役堪稱中唐時期中央對藩鎮的致命震懾。淮西平定後,各藩鎮恐懼不安,中央朝廷順勢收復滄、景二州。各藩鎮紛紛上表歸附朝廷,並請朝廷任命其餘州郡官吏,朝廷順勢收復一些頑固藩鎮節度使所統轄的州郡,藩鎮割據的局面因之暫告結束,唐朝又恢復了統一。中央收回了部分藩鎮的權力,中央與地方的關係處於和諧持續了約有三十年,這一時期的藩鎮表面上盡遵朝廷約束,全國又暫時恢復丁統一。

唐武宗時期,大唐宰相李德裕對藩鎮採取了不同的措施,弱化藩鎮對於朝廷統治的威脅。中央對於依與朝廷力量相差不多河朔三鎮的則採取默認他們勢力的態度,對於弱於朝廷的藩鎮而又不聽從號令的澤潞軍鎮鎮則採取了雷霆手段。李德裕的這一措施消滅了澤潞軍鎮並對河朔三鎮形成了強烈的威懾作用,李德裕對於藩鎮的強力打擊的澤潞之戰也成爲了大唐中央與藩鎮較量過程中發出的最後的強音,爲大唐後期宣武中興奠定了基礎,而李德裕個人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促成了大唐的迴光返照。

歷史上安祿山是如何崛起的?藩鎮割據的形勢如何? 第5張

李德裕失勢後,藩鎮重新崛起,唐末,朱全忠、李克用先後再犯京都,而李茂貞、韓建勒兵國門。等到天子殺大臣,罪己悔過,才肯退去。到昭宗用崔嵐召樑兵想盡誅宦官,宦官韓全誨等劫昭宗奔歧,依靠李茂貞,樑兵圍李茂貞於風翔一年。“當此之時,天下之兵無復勤王者。一自國門以外皆分裂於方鎮矣。”唐代初期的統治者最開始起用節度使,是爲了讓他們駐守邊地,抵禦抵禦周邊四夷,安史之亂之後,唐王朝中央力量與藩鎮之間形成對峙,不得已採取以藩鎮攻御藩鎮的策略,這一時期歸附中央的藩鎮畢竟少數,而大多則是獨立王國的存在,唐代後期終於形成藩鎮與中央對抗的局面,這恐怕也是唐代統治者萬萬沒想到的局面。

然而若是統治者可以勵精圖治,憲宗時期可以下定決心,也不至於藩鎮死灰復燃。吳宗時期若能重用李德裕或也可保持王朝對藩鎮的有效控制,這兩次的際遇的錯失,也終於在唐朝末年,讓朱全忠和李克用之流燃起熊熊大火,李唐王室只能成爲它們的附庸,而最終亡於藩鎮之手,這樣的局面直到宋建立才徹底結束,而唐朝藩鎮的影響也徹底決定了宋代文官治世局面的興盛,宋代統治者則矯枉過正,採取了與唐王完全相反的策略,終於也造成了大宋積弱局面的形成。

大唐歷經六位統治者的奮發圖強,終在玄宗時期開創了大一統的盛世局面,然而終究沒有逃出三百年而亡的命運,上層統治者的昏聵和朝廷之間大臣的鬥爭,終於爆發了安史之亂,也終於促使大唐帝國走向了衰落,而這並不是藩鎮的結束,卻是藩鎮割據的開始,自此之後,大唐中央便在與藩鎮、宦官、朝臣黨政的糾纏中走向衰亡,然而藩鎮割據的影響卻並未結束,反而決定了中國歷史上下一個王朝走向了相反的發展道路,也間接造就了崖山之後無中國的局面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