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杜甫:性格耿直,仕途坎坷,飽嘗人生困苦與辛酸

杜甫:性格耿直,仕途坎坷,飽嘗人生困苦與辛酸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他被後世譽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有着非常深遠的影響。接下來本站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杜甫的祖貫是襄陽(今湖北襄陽),曾祖杜依藝曾任鞏縣(今河南鞏縣)令,遂舉家移居於鞏,杜甫就降生於那裏。杜氏乃官宦世家。他的先人多做過太守、刺史、縣令等官職。但到他呱呱墜地時,家世已經衰落;但百年望族,還不至於徹底坍塌,所以在鄉里尚有一定地位,爲鄉人所仰視。杜甫功名心重,中年時赴長安積極謀求官位利祿,表現出他庸常的一面,是與他的家庭出身密不可分的。

被譽爲“詩聖”,卻一生顛沛流離,窮困潦倒

開元元年(713年)到天寶十四載(755年)間,正值唐開元天寶之際,唐朝多年積累的社會矛盾已發展至最尖銳的程度,內憂外患接踵而至,隨時會被徹底引爆。“安史之亂”便是各種錯綜複雜矛盾糾結在一起後的總爆發。強大的唐王朝從此由盛轉衰,走了下坡路;彼時兵燹不斷,社會混亂,民衆流離失所,生產停滯,經濟凋敝,朝政更是日趨腐化了。

杜甫:性格耿直,仕途坎坷,飽嘗人生困苦與辛酸

“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在詩壇上方嶄露頭角,便遭遇到這個巨大的社會變故,生活處境急轉直下,身不由己的被裹挾到這股突如其來的滔天巨浪中,捲入到社會最底層,時常困於貧病飢寒與四處漂泊之中而無力自拔。這困厄苦難自然對他的身體與心靈都造成了極大的威脅與創傷,但同時也大大的砥礪了他堅韌的性格,使他接近底層人民,與民衆休慼與共,情意相通,從而增強了他創作詩歌的現實性與人民性。也就是說他的詩歌很接地氣。在他後期的20多年間, 歷經坎坷,飽嘗人世艱辛,同時也取得了豐富的生活經驗,因而以其長期積累的文學修養,結合自己的親身感受,全面而深刻的反映在那些被稱爲“史詩”的偉大作品裏,他也因之成爲中國文學史上最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

戰亂中的漫遊,苦難的旅程

從20歲起,杜甫便浪跡天涯,開始了他長達十幾年的漫遊生涯。

史載,開元二十三年(735年)他參加進士科舉考試,不料名落孫山。次年(736年)他來到齊、趙一帶,開始了第二次遊歷,直到開元二十九年(741年)纔回到東都洛陽。天寶三年(744年),他在洛陽結識了李白,兩人雖然年紀相差十一歲(彼時杜甫34歲,而李白已45歲),但相互傾慕已久,遂一見如故,成爲知心朋友 。兩人相邀同遊樑、宋,同遊的還有著名的邊塞詩人高適。

杜甫:性格耿直,仕途坎坷,飽嘗人生困苦與辛酸 第2張

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叛軍一路攻城略地,勢如破竹。長安淪陷後,杜甫一家老幼也加入到了流亡的難民隊伍中。逃亡途中他親眼目睹安史叛軍燒殺搶掠的慘景,觸景生情,悲憤莫名,遂寫下了《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悲青阪》、《哀江頭》等不朽詩作,深刻表達了自己悲天憫人的情懷和對故人的深切懷念。

性格耿直,仕途坎坷,飽嘗人生困苦與辛酸

天寶十四載(755年)冬天,仕途不順、久困長安、窮愁潦倒的杜甫到奉先(今陝西蒲城)探望家人。一路見殘垣斷壁、田地荒蕪、餓殍布野,令他感慨萬端,心緒複雜,而家中一貧如洗,飢寒交迫,小兒子已活活餓死,情景尤爲悽慘。

至德二載(757年),杜甫逃出長安,不辭跋涉艱辛,千里迢迢至鳳翔投奔唐肅宗李亨,肅宗感其忠誠,任他爲左拾遺。杜甫到鳳翔時,狼狽不堪,他自嘲曰:“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卻只得到了一個地位不高責任卻很重大的“左拾遺”官職,他本想認真擔負起諫官的職責,但唐肅宗卻不喜歡這樣,很快就將他貶爲華州司馬參軍。從此,他便再也沒有回過長安。乾元二年(759年)春,他前往河南洛陽探親,看望亂後的故鄉。次年春,由洛陽返華州,途中所見所聞,使他寫下了一生最有名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彼時年景不好,他官職細微,俸祿寒酸,不能自給,遂棄官而去。

杜甫:性格耿直,仕途坎坷,飽嘗人生困苦與辛酸 第3張

七月至秦州,十月抵同谷,全家困於飢寒,苦不堪言;一個月後,再次啓程入蜀。跋涉棧道,翻越劍閣,於乾元二年年底到達成都。這次苦旅,山高水遠,道路險峻,崎嶇難行,生活困苦,杜甫又時常生病,不免精神疲憊;但這苦難並未壓垮他,他途中筆耕不綴,寫下了不少悲憤激越的紀行詩,數量大大超出以往所寫。

到成都後,在親友的資助下,杜甫在浣花溪畔築起了一座簡陋卻雅緻的草堂,這就是著名的“杜甫草堂”。他帶領兒女們種菜種藥,飼養雞鵝,生活雖然仍不寬裕,但眠花宿柳,自食其力,倒也怡然自得,在這段時期內,他寫了許多吟詠村居生活和自然景色的詩作。

安史之亂平息後,杜甫聞訊“漫卷詩書喜欲狂”,欲“青春作伴好還鄉”

寶應二年(763年)春,安史之亂平定,杜甫聞訊欣喜若狂,寫下了“平生第一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真實地表現了詩人渴望國家和平統一的熱情心情。

杜甫:性格耿直,仕途坎坷,飽嘗人生困苦與辛酸 第4張

他於大曆三年(768年)離開成都,順流東下出三峽,三月抵達江陵,秋天移居公安(兩地都在今天的湖北境內);仲冬時節,他來到了巴陵(今湖南嶽陽)。原來準備北歸中原,不料豫陝之間又起了內亂,亂兵威脅長安,杜甫只好放棄了北歸計劃。他想順流東下至江南,又因親朋故友久無消息,怕無依靠,不敢貿然前往,遂只得漂流湖湘間,似乎在作漫無目的的遊蕩。

流落湖湘,病死舟中

大曆四年(769年),他由嶽州至潭州(今長沙),再南下衡州(衡陽),再折返潭州;第二年初夏,潭州爆發臧玠之亂,兵戈擾攘,殺伐不斷,他再次避入衡州,打算到郴州投靠擔任錄事參軍的舅父崔偉,於是溯江到耒陽,彼時連日大雨,郴水大漲,只得泊舟方田驛,準備秋天再下荊楚。這段時期,他餐風露宿,生活困苦,身染重病又無錢醫治,在方田驛病勢加劇,竟死於船上。歿年59歲。

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反映了唐朝由盛轉衰的全過程,真實地再現了安史之亂前後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被公認爲“詩史”。現存詩作1400多首,賦(文章)20餘篇。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