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戰史 > 古代戰役 > 解讀紫荊關之戰:挽救大明命運的關鍵一役

解讀紫荊關之戰:挽救大明命運的關鍵一役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6.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正統十四年八月十七日,土木堡戰敗的消息傳入北京,京師大震。次日,皇太后命令明英宗的弟弟郕王,也就是後來的明景泰帝朱祁鈺監國。在最初的慌亂過程中,明國的中央並沒有很快的完成統一的決策。郕王命令羣臣商議戰守方略,侍講徐珵夜觀星象,認爲星象有變,京師應當南遷。就在大家莫衷一是的時候,如中流砥柱般的名臣出現了,他就是于謙!  

解讀紫荊關之戰:挽救大明命運的關鍵一役

紫荊關

于謙厲聲呵斥道:“言南遷者,可斬也!”接着于謙又請取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及南京沿海備倭軍,江北及北京諸府運糧軍,亟赴京師。自此“人心稍安”,隨後于謙被任命爲兵部尚書。

于謙被任命爲兵部尚書,是正統“土木堡之變”的一個轉折點,同時也是明帝國掌握戰爭主動權的開始。其實如果當時明國南遷,則正中瓦剌的計謀。因爲根據《明實錄》記載,當時的也先確實有攻佔北京之意:大同總兵官都督同知郭登奏:送自虜中還者白叵羅至京,言也先會衆議雲:“北京已立皇帝。要領人馬來交戰。終無講和之意。我今調軍馬再去相殺。令彼南遷,與我大都。”可以看出,也先其志不小。當他得知明帝國毫無講和意圖以後,當即調集兵馬,打算“再去相殺”,迫使明國南遷,恢復故元大都。

在也先調兵遣將,攢着勁攻打北京時,明帝國唯一要做的就是和也先在時間上賽跑。面對慘敗以後軍政殘破的形勢,明帝國要趕在也先入犯京師以前做足準備。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明國沿邊的將士用自己的生命來詮釋了忠勇的含義,爲北京的備戰爭取了足夠的時間。

也先自大同東進以後,於十月四日到達紫荊關北空地。五日,投降瓦剌的內官喜寧,率領也先部前哨進入紫荊關北口。明軍嚴陣以待,與蒙古軍相持四天,蒙古軍一直無法突破明軍正面防線。但是,當時的紫荊關尚不完備,還有很多能通往關內的小路。加上由於明帝國建國幾十年來,從來沒有蒙古軍能侵犯至此,所以武備鬆弛,軍士戰力不堪。土木堡之變後,景泰帝下旨堵塞山口,但是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明軍並不能將可通人馬的隘口完全封堵,當時的紫荊關依然像篩子一樣四處漏防。

雖然當時紫荊關先後有于謙調遣的一萬二千餘人,但是由於紫荊關可通人馬的隘口衆多,守軍分散防守,再加上時間太過倉促,所以當也先攻打主關口時,守軍到達自己崗位的人數還不到十分之一。因此在也先凌厲的攻勢下,守軍紛紛潰逃。就在此危急關頭,山東都指揮同知韓青奮力揮舞帥旗,招得勁騎百餘,曉以忠義,軍士皆爲之感泣。此後韓青僅率領百餘騎兵,縱騎馳突,與瓦剌軍大戰於升兒灣,並親自手刃數名蒙古軍。韓青的驍勇成功吸引住了敵軍,引的蒙古軍紛紛來戰。  

解讀紫荊關之戰:挽救大明命運的關鍵一役 第2張

紫荊關

韓青在亂軍之中,突中流矢,他卻仗劍屹然不動,因此僅憑百餘騎兵,居然自午時戰至申時,打了將近四個小時,而且明軍不但沒有崩潰,反而“轉戰益力”。之後蒙古軍憑藉人數優勢圍之數重,想要招降韓青,不料韓青勃然大怒,他破口大罵道:“我背忠義而狥汝乎!”說罷便引刀自刎。韓青死後,右副督御史孫祥又率領未奔逃的殘兵憑關堅守長達四日。最終蒙古軍眼見無法正面突破,便找到了紫荊關還未封堵的其他道路,繞到守關明軍的背後,腹背夾攻,明軍逐漸不支,紫荊關遂破。關破後,孫祥並未奔逃抑或投降,而是再次督兵與敵人展開巷戰,最終因寡不敵衆,力戰殉國。韓青、孫祥二人自始至終保全了對國家的忠誠,用自己的生命爲北京換來了寶貴的四天時間。

十月初九,當也先所部突破紫荊關以後,至京師的路線再無一點障礙。也先縱騎狂奔,兩日行二百餘公里,在十月十一日,到達了盧溝橋,這是北京保衛戰的開始。但是此時的明軍,已經不再是之前的狼狽之師了。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