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唐王朝的藩鎮之禍,爲什麼總是得不到根治?

唐王朝的藩鎮之禍,爲什麼總是得不到根治?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4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802年,大唐元和十五年。這一年一位正值壯年的君主離開了人世,這位君主就是唐憲宗李純。後世人對於唐憲宗的離世,一直都是衆說紛紜。其中傳播最廣的說法,就是唐憲宗命喪於宦官的手中。不論如何,唐憲宗作爲中晚唐時期最有文治武功的皇帝,最終迎來的並不是一個好的結局。而歷史上唐憲宗李純的死,似乎也在隱喻着大唐江山的積重難返。

歷史上唐憲宗在位的十五年時間中,對於唐王朝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是因爲,自“安史之亂”結束後,唐王朝陷入了持續數十年的分裂局面。當時以“河朔三鎮”爲首的地方藩鎮勢力,始終都同唐庭採取對抗的姿態。這樣的局面,直到唐憲宗時期纔得到改變,以至於,歷史上唐憲宗在位的時期被史料稱爲“元和中興”。可是,“元和中興”最終還是成爲了唐王朝的一次迴光返照,在唐憲宗死後,局面立馬又重回到了失控的局面之中。

唐王朝的藩鎮之禍,爲什麼總是得不到根治?

唐憲宗李純的存在,對於中晚唐一百多年的歷史來說,僅僅是一個縮影而已。在唐王朝敗亂景象的背後,實際上是藩鎮之禍的反覆。在“安史之亂”結束後的一百四十四年時間裏,唐朝始終都面臨着這樣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是藩鎮禍亂的反反覆覆。以至於,唐王朝也最終也亡在了地方藩鎮的手中。那麼,唐王朝的藩鎮之禍,爲何始終都沒有辦法得到根治?

首先,唐朝藩鎮之禍始終無法得到根治,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並不在於節度使有多麼專橫,有多麼居心妥測。最爲主要的原因在於,節度使的背後始終都有一支強大的力量作爲支撐,這支力量就是牙兵。在唐朝乃至五代十國時期,牙兵集團一直都是主導朝代更迭的重要力量。牙兵本來是唐代府兵制瓦解的產物,隨着節度使職位的普遍開設,“兵隨將走”的情況也就成爲了中晚唐歷史的一個真實寫照。

唐王朝的藩鎮之禍,爲什麼總是得不到根治? 第2張

從某種意義上講,唐朝所對抗的並非是節度使,對抗的是整個牙兵集團,唐代節度使可以說是牙兵集團利益的代言人。而一旦節度使不能維繫牙兵集團的利益,那麼牙兵集團往往會選擇重新擁立節度使,來維繫既得利益。可見,對於唐朝皇帝來說,要想徹底的解決藩鎮問題,不是簡單的換個節度使,平定一些叛亂能夠解決的,更爲重要的是要徹底解決牙兵的問題。而以中晚唐時期的唐朝國力,應付整個牙兵集團顯然有些杯水車薪。

除了牙兵集團外,唐王朝無法根治藩鎮問題,還在於唐王朝本身。我們回顧中晚唐時期的歷史就能發現,唐朝的國策實際上並非是持續性的。當時的“牛李黨爭”就對如何應對藩鎮勢力形成了兩派。一派認爲應對藩鎮進行打壓,而另一派則要默認藩鎮勢力的存在,這樣自然就使得藩鎮問題愈發惡化了起來。

唐王朝的藩鎮之禍,爲什麼總是得不到根治? 第3張

“牛李黨爭”只是晚唐時期的一個縮影而已,在如何對待藩鎮問題上,唐朝始終都沒有一個既定的國策。並且,中晚唐時期“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情況也十分明顯,這就使得唐王朝不停地處在變動之中。舉個例子,唐武宗時期的名臣李德裕在對待節度使藩鎮問題上,始終都採取打壓的姿態。而在宣宗繼位之後,李德裕也隨之被貶。李德裕的被貶黜,從一定程度上講,使得唐王朝剛有起色的削藩情況,最終功虧一簣。

歷史就是這樣,唐王朝的藩鎮之禍始終都無法得到有效的解決。而究其根本原因,無疑就是牙兵與朝臣,當然還有許多原因。因爲中晚唐時期的歷史,要遠比我們想象的複雜。當我們將這一百多年的歷史連續在一起看的話,便能發現,唐憲宗死後唐王朝實際上就已經失去了削藩的大好機會。而元和十五年,自此也成爲了唐王朝一個始終難以癒合的傷口。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