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爲何說乾隆舉行的千叟宴變成了奪命宴?

爲何說乾隆舉行的千叟宴變成了奪命宴?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爲何說乾隆舉行的千叟宴變成了奪命宴?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話說人無百日好,花無百日紅,即使是君權神授的帝王,也逃不過自然規律的回收。乾隆在85歲的時候,終於明白自己不會永遠做個皇帝,於是他準備退位了。

但是在退位前,他自己就開始做了一系列的籌備工作,他自稱十全皇帝,他不能在退位時栽了,他得給自己留個好名聲,哪怕讓百姓多記一會兒他的好也行。

退位前的準備工作

有人說,康熙當年是因爲看上了乾隆,才讓雍正得了天下,估計乾隆自己也是這麼認爲的。所以,他很崇拜康熙,就連退位也要考慮康熙的感受。

早在他即位初期,就說過,“承蒙上天的恩眷,得以繼承皇位。我的爺爺康熙帝,足足當了六十一年的皇帝,我自然不能和爺爺相比。到己卯年我八十五歲的時候,一定會傳位給皇子,歸政退休。”,儘管那時人們的平均壽命都達不到六十歲,可見,乾隆這個“十全”皇帝還是很有自信的。

鑑於自己年輕時的大嘴巴,所以當他真的活到要交出權力的那一天,自己便有點騎虎難下了。交權吧,心有不甘,不交吧,大話已出,總不能自食其言吧。

乾隆四十二年(1777),乾隆的母親崇慶太后去世了,乾隆也越來越感覺自己身體不中用了,不是腰痠背痛,就是胸悶氣短,連上下臺階都困難了,遇上祭祀天地這樣消耗體力的事情,也得請兒子位代勞了。於是,他終於意識到自己是真的老了。

爲何說乾隆舉行的千叟宴變成了奪命宴?

但是,他還是捨不得皇權,爲了延緩退位時間,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他乾脆下令,讓所有官員都在日出以後再上朝,這樣自己可以多睡會兒。處理朝政的時候,也叫官員們直奔主題,不要繞彎子,但即使這樣去簡化自己的皇帝工作,他還是無法再繼續統治這個沒落的龐大帝國了。

到了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傳位大典的籌備工作終於開始了。在年初,乾隆爲了讓普天下的百姓能夠多記會兒自己,他便出臺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

第一,舉行“恩科”考試,他決定從五十九年秋開始,連續三年舉行自己和新皇帝的“恩科”考試。恩科,顧名思義,就是在正規的科舉考試製度之外,由皇帝特意開恩而附加的考試機會。

當然,如果考試通過了,所有待遇與正規軍一樣。因此,恩科考試對於讀書人也算是增加了進入仕途的機會。

第二,乾隆五十九年,乾隆還下令減免了各省各地歷年來民間所拖欠的各種稅銀1700萬兩、糧食375石。

同時還進行了大肆的封賞,比如賞給八旗士兵們一個月的錢糧,賞給諸位王宮以下的閒散人員半年的俸祿。

第三,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到來時,乾隆還赦免了一批官員。比如那些因爲觸犯刑法需要抄家的官員,但是由於種種原在還沒完成抄家,像這樣的官員就給予了赦免。

因此,在乾隆還沒退位前,就把自己的傳位大典鋪墊成一個歡樂盛大的大爬梯,提前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將全國百姓和王公大臣們的情緒都調動起來了。

乾隆六十九年(1795年)九月初三,乾隆舉行了自己登基六十週年的慶典,皇族宗室、重要官員悉數到場,在所有人的注目下,乾隆親手將自己封存的傳位密旨給取了出來,管事太監高聲喊出,下一任大清帝國的主宰者,皇太子十五阿哥永琰。

當年十月,新皇帝的年號也確立了,稱爲“嘉慶”,新皇上任第一年,全國地丁銀將會普遍免除。嘉慶元年(1796年)的新年,來自五湖四海的國家使節,和文武百官都集中在紫禁城的太和殿。

他們在等待着盛大的傳位儀式。慶典程序相當繁雜,先由禮部官員們將身着盛裝的皇太子永琰請出,然後在隆重的皇家鼓樂聲中,再請出馬上要移交權力的乾隆皇帝,所以人在永琰的率領下跪倒迎接先皇。

接着禮部官員開始宣讀傳位詔書,最後永琰由兩位大學士陪伴走到乾隆的寶座下跪倒,由乾隆親手將代表皇權的玉璽交到太子手中,瞬間太子就變成了皇帝,新皇再以三跪九叩恭送乾隆回宮,至此,傳位大典告一段落。

第二段則是新任皇帝嘉慶登上帝王寶座,接受所有大臣們的朝拜和祝賀,鴻臚寺的管事官員則走出紫禁城,登上天安門,宣佈新皇登基。

退位後的太上皇生活

一切看上去都沒什麼問題,乾隆時代結束了,嘉慶時代來臨了,但乾隆並沒有因爲經此大典而遠離權力中心,而是退居幕後繼續他的太上皇權力。雖然沒有得瑟多久,但三年的時間他給自己也排得挺滿當。

“千叟宴”成了“奪命宴”

嘉慶元年正月初四,他就迫不及待地舉行了他自己、也是歷史上的最後一次“千叟宴”。說直這個“千叟宴”,來自於乾隆最崇拜的人--聖祖康熙。

康熙分別在六十壽誕和六十九壽辰時,舉行過兩次千叟宴,第二次的場面相當宏大,估計給乾隆留下了太深的印象。所以,乾隆到老還是想模仿一下。

實際上,乾隆五十年(1785年)的時候,就舉辦了一次千叟宴,如今他成爲太上皇了,爲了慶祝這一隆重事件,他又舉行了第二次。

不過據說乾隆雖然煞費苦心辦了場千叟宴,但沒想到這場盛宴倒成了老人們的奪命宴。根據以前的習慣,邀請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但是乾隆提高了自己的宴會門檻,所有參加宴席的老人,年齡那得達到七十歲以上,規模達到了三千多人。

於是,有趣的一幕出現了。正月初四那天,寧壽宮皇極殿裝飾精美,宮廷樂隊一字排開,舒緩地演奏着樂曲。殿內是高級官員的席位,廊下是使臣和一般官員的座位,而參加宴會的老者則在殿外的臺階下左右排開。

宴會開始後,嘉慶帝親自攙扶着太上皇乾隆坐上寶座,然後率領三千多名銀鬚白髮的老人行跪拜大禮,以示敬意。乾隆看着眼前的一前,頻頻點頭,人生的圓滿不過如此。

在宴會上,他表現出了帝王不常見的溫情的一面,自己親自給王公貴族和一品大員賜酒,還特地請90歲以上的老人也接受同樣的恩典。同時,他的皇子皇孫們也不能閒着,得跑來跑去給所有官員們敬酒,就連侍衛也不能閒着,得給參加宴會的老人敬酒。

此外,乾隆又進行了封賞。他特恩賜當時106歲的熊國沛和百歲的邱成龍老人六品頂戴花翎,90歲以上的老人們也沒空手而歸,也得了七品頂戴花翎。這樣,太上皇在民間的形象更加親民了。

當然宴會飲酒怎麼能少了詩,據統計,這次宴會產生的詩作就有3497篇,看上去,這是多麼其樂融融的一幕啊。

但是,宴會後不少老人卻因此而喪命了。首先,但凡到了七十古來稀的老人,大部分人的身體已然是一片廢墟,還要興師動衆地參加這樣一場盛宴,關鍵還得裝得很高興,實在是經不起這個折騰。再說北方的正月天,那還是天寒地凍的,在室外享受冷風吹,飲冷酒吃冷食,老年人的身體根本受不了,不病纔怪呢!

其次,一些來自民間的老人,沒見過這麼大的場面,大吃大喝,再加上長途奔波勞累,很容易造成積食,消化不良引發疾病,也是一方面的原因。

因此,對於老人們而言,乾隆這場千叟宴成爲他們的奪命宴也就不奇怪了。

對權力的執着

一場千叟宴拉開了乾隆的太上皇生活,但他只是退位不退休。實權還在自己手裏,而兒子嘉慶只不過是一個傀儡而已,負責一些雞肋的工作,如祭祀、禮儀等這樣的事情,因爲這些工作太耗費體力,乾隆實在完成不了,不然也輪不上嘉慶。

乾隆管自己的這種狀態叫做“嗣如果扶貧敬聆訓諭”,意思就是說,他之所以這樣做,主要是對新皇帝加以培訓和引領,必經新任皇帝沒什麼經驗,還需要他這個老皇帝把把關。乾隆的這種做法,導致朝野上下的所有人也都以乾隆馬首是瞻。

所有官員上書奏事的時候,都把太上皇三字擡高三格來寫,而皇帝只要擡高兩格來寫。官員們管乾隆下的旨意爲“敕旨”,比“聖旨”還是高出一個等級。乾隆過壽叫“萬萬壽”,比現任還是多一個“萬”字。所有的外省官員,來北京述職前,要先拜見乾隆,聽從他的指示和安排,而離開前,也要到太上皇那兒辭行。你說,嘉慶這個現任皇帝得有多鬱悶啊!

這還不算完,乾隆傳位後本該住到寧壽宮,但是他一直賴在養心殿不走,而嘉慶只能住到太子居住的毓慶宮。更有不少拍馬屁的大臣,建議仍舊使用乾隆的年號,諸如乾隆六十一年,六十二年這樣的標識,繼續出現在器物和文件,還有鑄幣上。這將嘉慶這個皇帝的臉往哪兒擱呢?

乾隆最後的時光還經歷了一次大事件,那就是白蓮教起義。儘管清軍在鎮壓起義軍上也曾一度佔據上風,但始終難以撲滅,導致白蓮教起義將大清王朝拖向了一個兇險的境地,只不過之後的事情,乾隆再也沒機會摻和了。

不管從哪個角度上來看,乾隆的太上皇生活怎麼看都不像退休,名曰傳位實則依舊把持着朝政大權。但時間是公平的,儘管他捨不得眼前的一切,歲月還是會將他帶到另一個沒有權力的世界。

從嘉慶三年開始,乾隆的記憶力衰退到令人難看的程度,比如早上發生的事,到晚上他就不記得了。到了十一月,他還主動提出要籌備九十大壽,但很快就因過度操勞而感染了風寒,眼睛花了,聽力也不行了。

嘉慶四年(1799年)新年,乾隆撐着病體接受了百官的朝拜,正月初三,在養心殿病逝,終年八十九歲。乾隆帶着他的不捨和遺憾走了,而放在清朝面前的,則是一個前途未卜的兇險之道。同年九月,乾隆被葬在河北省遵化縣勝水峪的裕陵中,陪在他身邊的是他最愛的富察氏。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