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朝名將袁崇煥簡介:袁崇煥被殺之謎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明朝名將袁崇煥簡介:袁崇煥被殺之謎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9.5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讓我們一起走近歷史,瞭解袁崇煥的生平故事,探尋袁崇煥被殺之謎的真相究竟是什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袁崇煥簡介:

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籍貫廣東東莞石碣,通籍廣西梧州(籍貫爭議 )。明朝末年薊遼督師。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後通過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關任職,得到孫承宗的器重鎮守寧遠。在抗擊清軍(後金)的戰爭中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但因爲不得魏忠賢歡心辭官回鄉。

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後袁崇煥得以重新啓用,於崇禎二年(1629年)擊退皇太極,解京師之圍後,魏忠賢餘黨以"擅殺島帥(毛文龍)"、"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袁崇煥,皇太極又趁機實施反間計,袁崇煥最終被朱由檢認爲與後金有密約而遭凌遲處死。袁崇煥雖爲抗清名將,但也是一位爭議較大的人物。有《袁督師遺集》存世,今人輯有《袁崇煥集》。

明朝名將袁崇煥簡介:袁崇煥被殺之謎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袁崇煥生平故事介紹: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煥考中進士,被任命爲福建邵武知縣。在任時喜歡與人談論兵法,遇見退伍的老兵時,袁崇煥與其討論邊塞上的事情,所以對邊塞的狀況比較瞭解,自認爲有鎮守邊關的才能。

天啓二年(1622年),袁崇煥往京城覲見明熹宗朱由校,御史侯恂破格提拔袁崇煥在兵部任職。不久之後,廣寧被後金軍攻陷,於是朝廷商議,應該派人鎮守山海關。袁崇煥得知後,隨即一個人往關外查閱地形。回朝之後,袁崇煥上言稱:"只要能給我足夠的兵馬錢糧,我一個人就可以鎮守山海關。"朝中大臣也誇讚袁崇煥的才能,於是又破格拔袁崇煥爲兵備僉事,督關外軍,撥給帑金二十萬,並讓其招兵買馬。

時關外地都被哈剌慎諸部所據,所以袁崇煥到任後,駐守於關內。沒多久,哈剌慎諸部歸順,經略王在晉令袁崇煥移軍駐紮中前所,督參將周守廉、遊擊將軍左輔的軍隊,管理前屯衛所的事務。之後王在晉又命袁崇煥前往前屯安置遼東的失業人羣,袁崇煥當即於夜間出發,冒着被虎豹襲擊的危險穿梭於荊棘之間,四更天入城後,將士們都誇讚袁崇煥有膽量。

王在晉非常倚重袁崇煥,上言提拔袁崇煥爲寧前兵備僉事。但是袁崇煥覺得王在晉沒有長遠戰略目標,所以並不是事事都遵從王在晉。王在晉在八里鋪修築城牆,袁崇煥認爲此舉不是很好禦敵策略,但他爭辯不過,於是奏書給首輔葉向高。

十三山困有難民十餘萬,大學士孫承宗巡行邊塞時,袁崇煥向孫承宗請示道:"在寧遠駐紮五千兵力,以壯十三山的聲勢,然後派遣將領帶兵去救援十三山。寧遠距離十三山只有兩百里,可以輕易佔據錦州,如果不行再退守寧遠,怎麼能放棄十萬難民?"

孫承宗於是與總督王象乾商議,王象乾認爲駐紮關上的軍隊剛剛打了敗仗,士氣沮喪,不如調動插部護關的軍隊三千人前往寧遠,孫承宗同意後一方面調兵前往寧遠,一方面讓王在晉去救難民,但王在晉卻救援失敗,十萬難民只救回六千人。孫承宗對此非常生氣,駁斥王在晉修築重牆的建議,於是召集衆文武將官商量重點防守的地方。

閻鳴泰主張駐守覺華,袁崇煥主張駐守寧遠,而王在晉、張應吾、邢慎言等人都持反對意見,但孫承宗採用袁崇煥的主張。孫承宗自鎮關門,更加倚重袁崇煥,袁崇煥也不負所望,安撫軍民,整備邊防,功勞顯著。

袁崇煥被殺之謎:

明朝名將袁崇煥簡介:袁崇煥被殺之謎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第2張

袁崇煥是明朝末年主持抗擊後金的著名將領。明朝末年,後金軍隊進攻明朝,袁崇煥率領部隊東征西戰,曾一度收復遼東失地,沉重打擊了後金軍隊,爲保護明朝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傑出的軍事將領,卻在崇禎二年(1629年)的十二月被崇禎皇帝逮捕下獄,第二年的八月被殺害。袁崇煥爲什麼會被崇禎帝殺死?他究竟犯了什麼罪使得崇禎帝如此發怒?這一直是歷史上被人關注的問題。

一般的看法都認爲,有功之臣袁崇煥之所以被崇禎帝所殺,是因爲崇禎帝聽信了閹黨餘孽的誣告,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也就是說,袁崇煥是被崇禎帝誤殺的。明朝與後金軍隊開始作戰的時候,後金軍隊在關外兩次被袁崇煥軍擊敗。後金軍隊領教了袁崇煥的厲害後,於崇禎二年避開了遼東防線,轉而繞道進攻北京,這就是歷史上的“己巳之變”。

袁崇煥聞訊快速回京師援助,在北京城下再一次痛擊後金軍隊。後金軍再次吃了袁崇煥的苦頭後,皇太極深知,如果不除掉袁崇煥,進取中原是不可能實現的,於是他心中頓生一計。這就是“反間計”。

早在後金軍進攻北京的時候,朝中就有人散佈流言誣陷袁崇煥,說袁崇煥是有意引金兵深入,目的是爲了結城下之盟。這些流言使崇禎帝疑心大起。關於皇太極施行的反間計,蔣良騏《東華錄》有詳細的記載,文中說,開始的時候後金軍隊抓獲到明朝的兩個太監,命人嚴密看守。這時候副將高鴻中和參將鮑承先遵照皇太極的計謀,故意坐在離兩太監不遠的地方,假裝做耳語狀說:“今天我們撤兵,不過是個計謀……袁巡撫有密約,事情馬上就能大功告成了。”

當時姓楊的太監在那裏仔細地竊聽兩人的談話。時辰到庚戌時,後金軍將兩個太監放了回去。楊太監回到皇帝身邊後急忙將袁崇煥與後金有密約的事告訴了崇禎帝,至此崇禎帝對袁崇煥背叛自己的事情深信不疑,“遂執袁崇煥入城,磔之”。袁崇煥的兄弟和妻子也受到株連,被流放到幾千裏外的邊遠省份。

據說,後金軍隊的這個反間計得益於皇太極對《三國演義》的喜歡。皇太極平素經常讀《三國演義》,對其中的奧祕非常清楚。這個計劃就是他巧妙用《三國演義》中的“蔣幹中計”策,借崇禎帝之手剪除勁敵袁崇煥。崇禎帝不幸中了敵計,將忠臣誤殺。這種自毀長城的舉動使東北防備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從而直接導致了明朝的迅速滅亡。

但是有人對這個說法提出了疑問:皇太極固然熟知兵法計謀,難道崇禎帝就是個無知的庸才嗎?歷史記載證明顯然並非如此。一些研究者認爲,崇禎帝殺袁崇煥根本是蓄意殺戮,而不是清朝後來津津樂道的因中“反間計”而誤殺。袁崇煥被殺的真實原因,是崇禎帝擔心袁崇煥及其東林黨人妨礙他的專制皇權,袁崇煥是皇權與大臣之權衝突的犧牲品。

明朝名將袁崇煥簡介:袁崇煥被殺之謎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第3張

明朝年間太監專權是很常見的現象。崇禎帝即位後,爲了除掉閹黨對自己的威脅,起用東林黨人,有效地削弱了閹黨對皇權的威脅。但是當閹黨對皇權的威脅減弱時,崇禎帝又開始削弱大臣的勢力,即從依靠東林黨轉而回歸到依用閹黨羣小。

袁崇煥正是在這個環境下崛起的,自然成了閹黨餘孽傾陷的對象。袁崇煥耿直、豪放,敢說敢爲,這正是閹黨餘孽所畏懼的,也是所有的皇帝所不喜歡的。同時袁崇煥又主持整個對後金的戰局,有很大權勢。自古以來臣子權勢稍重必然容易遭到皇帝的猜忌,偏偏崇禎帝的猜忌心又是極強的,他之所以開始起用東林黨人又繼而起用閹黨就是爲了實現自己旺盛的專權慾望。

這個時候的袁崇煥無疑是走在鋼絲上,稍有不慎就會惹上殺身之禍。然而也很不幸的,袁崇煥是一個好的軍事將領,卻不能洞察君主的心思,他先斬後奏殺了明遼東悍將毛文龍就是一大不慎,崇禎帝“驟聞,意殊駭”。儘管事後袁崇煥亦悔悟道:“毛文龍是大帥,不是像我這樣的臣子所該擅自誅殺的。”但是這件事讓崇禎帝心中殺袁崇煥的想法已經堅定。明末史學家談遷就說,袁崇煥擅自殺死毛文龍,“適所以自殺也”。

崇禎帝開始時之所以不殺袁崇煥,一方面是缺少足夠的藉口,更主要的原因是那時崇禎帝對袁崇煥“五年復遼”充滿了期待,因此暫時容忍了袁崇煥目中無君的舉動,只是在暗中採取了很多監視和牽制的措施。

“己巳之變”之後,後金兵大舉入犯,繼而圍攻北京城,這時的崇禎帝對袁崇煥復遼已經不抱希望,至此君臣之間脆弱的依存關係不再存在,殺袁崇煥就是必然的了。而正在這個時候,皇太極施行了反間計,內廷閹黨也捏造了袁崇煥引敵協和、擅主和議、專戮大帥三大罪狀,崇禎帝立刻藉此機會將袁崇煥投入監獄。

說崇禎帝是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這是不能服人的。因爲人們可以根據史料得知,從袁崇煥的入獄到被殺戮,前後共有八九個月,這麼久的時間裏,崇禎帝是有足夠的時間來辨明是非的。同時還有史實表明,反間計、誣告並不能瞞過崇禎帝,也就不足以置袁崇煥於死地。崇禎帝決定殺袁崇煥,是從鞏固皇權、防止大臣結黨、徹底摧毀東林黨勢力這些目標出發的,反間計只是爲促成崇禎帝逮捕袁崇煥下獄製造了一個合適的藉口而已。

自古“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忠臣們的下場果真都是這樣的嗎?袁崇煥究竟是爲何被殺?是君主昏庸不能識別敵人的詭計,還是君主猜忌不能留下權臣?謎的破解還需要後世的進一步考究。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