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戰史 > 戰史祕聞 > 赫爾戈蘭灣海戰是在什麼背景下發生的?戰前局勢是怎樣的

赫爾戈蘭灣海戰是在什麼背景下發生的?戰前局勢是怎樣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7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8、19世紀處於巔峯時期的英國皇家海軍慣於先下手爲強,常常一開戰便對敵對國港口展開近程封鎖(close blockade),阻絕其航運,禁閉其艦隊。然而燒煤、燒油的蒸汽軍艦在續航力上遠遠不如風帆戰艦,這就要求花錢建造更多的軍艦進行輪換才能確保封鎖線上始終保有足夠數量的艦艇。而不斷改良的水雷、魚雷和潛艇也使得敵人軍港周圍的水域變得危機四伏。於是在1913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前一年,英國在經濟和軍事的雙重壓力下放棄了傳統的近程封鎖政策,開始計劃對多年以來的頭號假想敵德國採取遠程封鎖(distant blockade)。

赫爾戈蘭灣海戰是在什麼背景下發生的?戰前局勢是怎樣的

北海的地理形勢構成了遠程封鎖的基石。南北走向的不列顛島將北海與大西洋基本隔斷,只留下南北兩個出口,地形大大降低了封鎖難度,海權宗師馬漢對此評論道:“控制德國(通向大西洋)的通道乃是大不列顛不由自主的衝動。”開戰前夕,皇家海軍在北海水域展開三支封鎖艦隊:1、集中了幾乎全部無畏、超無畏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的大艦隊(Grand Fleet)負責鎮守北方出口;2、水雷、前無畏艦、驅逐艦和潛艇足以將本就狹窄的南方出口——英吉利海峽;3、由輕巡和驅逐艦組成的哈里奇分艦隊(Harwich Force)巡邏於北海南部,策應南北方向兩支艦隊的封鎖活動。新政策封閉了德國通往遠海的大門,將其壓縮在北海中。封鎖線雖然較以往有所後撤,卻並不意味着德國就能在北海閒庭信步,大艦隊將以平均每週兩次的頻率在北海北部進行攻勢性掃蕩,迫使德國大洋艦隊(Hochseeflotte,英譯爲High Sea Fleet)的每次遠航都要冒着與優勢對手對抗的風險。英國希望通過這種物理封鎖與心理威懾並舉的方式,將德國海軍牢牢壓制在北海一隅的赫爾戈蘭灣內。

德國卻對鄰居的策略變化一無所知,多年以來,德意志帝國海軍上下都堅信好鬥的英國佬必然會在開戰後立即攻入赫爾戈蘭灣,對德國海岸展開近程封鎖。對此德國海軍已經在各方面做好了針對性準備,一戰德國海軍官方戰史作者,奧托·格羅斯海軍上校寫道:“戰前,我們整個艦隊的訓練體系、甚至是一定程度上的造艦政策和某些特定的性能細節(例如大量建造作戰半徑較短的雷擊艦)都是基於英國人會用優勢艦隊封鎖赫爾戈蘭灣這一假設前提。”一旦開戰,德國將在赫爾戈蘭灣內部署水雷、潛艇和輕型艦艇,利用內線優勢逐漸消耗英國封鎖艦隊,等到雙方實力大致平衡時再出動戰列艦隊一決雌雄。作爲決戰兵器的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在平時全體熄火停泊在傑德灣內,它固然可以減少機械損耗、簡化保養,卻也大大限制了主力艦隊緊急出動的能力。首先是鍋爐生火升汽的過程很費時間;其次,吃水較深的戰列艦和戰巡受到傑德河口水位的限制,只能在上下午各6小時左右的漲潮時間內通過,因此無法在赫爾戈蘭灣和傑德灣之間任意機動。考慮到有朝一日大洋艦隊主力參加灣內決戰時需要足夠的機動空間,德國海軍高層還有意識地限制了水雷的佈設範圍。我們稍後就會知道以上這些安排妥當與否。

赫爾戈蘭灣海戰是在什麼背景下發生的?戰前局勢是怎樣的 第2張

1914年8月5日零時,英德兩國進入戰爭狀態。德國雷擊艦和掃雷艇在輕巡洋艦的帶領下犁過赫爾戈蘭灣,卻詫異地發現預想中的近程封鎖艦隊根本就不存在!根據潛艇情報,德國人隱約猜到英國艦隊正有意識地脫離接觸,以免被消耗。不願善罷甘休的德國海軍決定堅持既定的消耗戰思路,將戰線向外延伸。在佈雷艦和潛艇遠赴英國海岸的同時,輕型艦艇的防區也漸漸擴大,但仍然不見英國人的蹤影。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