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漢尼拔進軍羅馬的戰略思考:戰爭須在意大利打響

漢尼拔進軍羅馬的戰略思考:戰爭須在意大利打響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9.2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戰爭中一切行動追求的都只是可能的結果,而不是肯定的結果。那些不能肯定得到的東西,就只好依靠命運或者幸運(不管把它叫做什麼)去取得。——《戰爭論》第二篇第五章

公元前202年:兩場戰神級別的決鬥

公元前三世紀末,在東西方戰爭舞臺上同時活躍着兩位蓋世英雄。其一,就是國人熟知的西楚霸王,公元前208年,各路反秦義軍被秦軍大將章邯陸續擊破,連最爲強大的楚軍也被秦軍擊敗,統帥項梁戰死,曾經如火如荼的反秦事業自從跌入谷底。就在反秦事業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項羽率領新敗楚軍於公元前207年在鉅鹿戰場上決定性的擊敗了秦軍主力,挽狂瀾於即倒,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儘管項羽最後在楚漢爭霸中戰敗身死,但是項羽在反秦戰爭中的功勳是不應該被抹殺的。另一位,就是本文的主角漢尼拔(公元前247-公元前183/182),這兩位英雄人物不僅處於同一時代,巧合的是命運相似,而且身上都充滿了悲劇色彩。論指揮藝術,漢尼拔略勝一籌,他有西方戰略之父的美譽,與亞歷山大大帝、凱撒、拿破崙並稱爲西方四大名將,如果這四人單純比較軍事指揮上的造詣,有些軍事史行家甚至會把漢尼拔排在首位。論個人魅力,兩人不相上下,千載而下,無數人對這這兩位英雄人物敬仰不已,或爲其統帥才能所折服,或爲其命運悲劇而扼腕長嘆。

公元前202年,是世界軍事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年。東西方歷史上的四位不世名將爲我們提供了兩場戰神級別的決鬥。韓信在垓下擊敗了項羽,西庇阿(前236-前184)在扎馬擊敗了漢尼拔,從此世界歷史沿着我們已知的軌跡運動,劉邦建立漢朝,開兩漢400年之繁榮;羅馬人在其後短短五十年間突飛猛進,最終執牛耳於地中海世界達500餘年之久。漢尼拔在扎馬的失敗意味着歷時16年之久的第二次布匿戰爭(注1)以羅馬的勝利而告結束,關於漢尼拔的失敗,西方軍事史學家多有評述,典型的觀點有兩派,美國著名軍事史學家杜普伊認爲漢尼拔的戰略目標是動搖羅馬聯盟;英國著名軍事史學家富勒則認爲漢尼拔的最好戰略是在坎尼會戰後進攻羅馬城,但是由於他缺乏攻城武器、兵力與補給,所以他只好選擇分化瓦解羅馬聯盟的策略。但是不論漢尼拔的戰略是哪一種,漢尼拔都沒有成功。由於漢尼拔最後的失敗,不少以成敗論英雄的評論者認爲漢尼拔只是一個一流的戰術家,而在戰略上缺乏遠見。雖然這種看法是不可取的,但是在此我們不禁要問,既然無論哪種戰略漢尼拔都顯得力量不足,那麼當初漢尼拔爲什麼要在沒有充分把握的情況下,採取先發制人的策略,翻越阿爾卑斯山進軍亞平寧呢?

漢尼拔進軍羅馬的戰略思考:戰爭須在意大利打響

北非:迦太基的軟肋

通過分析可以知道,北非本土是迦太基的軟肋,一旦對方傾注大量兵力於北非,迦太基的國運便岌岌可危,公元前256年從意大利出發登陸於北非的羅馬已差點戰勝迦太基,如果現在羅馬人從西西里出發,再次威脅北非,那麼迦太基的國運實堪可憂。

公元前241年,羅馬與迦太基簽定合約,但是這實際上只是雙方在精疲力竭後所訂的一個休戰協定而已,兩雄不併立,迦太基與羅馬遲早會再次爆發戰爭,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中取得優勢的羅馬人時時不忘削弱其北非鄰居,公元前237年,迦太基人想要回因爲僱傭軍叛亂而轉到羅馬人手中的撒丁島,羅馬人立刻向迦太基人宣戰,強橫之氣,躍然紙上,實力不濟的迦太基人只好忍辱負重,割讓撒丁島並附帶1200塔蘭特的賠款。

接二連三的割地賠款沉痛的刺傷了迦太基愛國者的心,雙方都在爲下次戰爭而準備。天助迦太基人,波河流域的高盧人此時蠢蠢欲動,大有入侵羅馬之勢,使迦太基人贏得了寶貴的恢復實力的時間。以常理來看,近在咫尺的宿敵要比遠在海外的敵人威脅更大,羅馬人可能打算先肅清高盧人,然後再與迦太基人交戰。這種策略可以說是十分穩妥的,一旦肅清了波河流域的高盧人並將其逐步羅馬化,那麼整個意大利半島將成鐵板一塊,登陸意大利的敵人將發現處處是羅馬的堡壘,而無立足之地。此外,羅馬人還涉足巴爾幹半島西岸希臘人的事物,取得了意大利東海的制海權。公元前219年的羅馬海軍,早已不是40年前的那支草創之師,他們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熟知海洋的脾性,此外,他們還佔有西西里島、撒丁島、科西嘉島等重要的戰略要地(注7),可以說牢固的掌握了意大利東西兩海的制海權。如此,想走海路進攻意大利的敵人將遭到羅馬海軍的迎頭痛擊,而從陸地進攻意大利將不得不克服阿爾卑斯山的天險,即便是對手克服重重困難之後殺進意大利,他們也將遭遇羅馬的優勢兵力與堡壘網……如此,羅馬人將處於一種進可以攻,退可以守的優良境地,面對脆弱的北非與迦太基人統治並不牢固的西班牙,分別派遣幾個軍團,也許幾年之內就能夠結束戰爭。可是,令羅馬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們將與人類歷史上最爲優秀的將領之一交手……

時間對羅馬人有利,卻對迦太基人不利。公元前222年,羅馬人肅清了高盧人的叛亂,現在正在努力將其羅馬化,一旦高盧地區完全被羅馬化,那麼漢尼拔進軍意大利後將處於異常困難的戰略環境。同時,肅清了高盧人的羅馬人已經免除了後顧之憂,他們又擁有了意大利東西兩海的制海權,一旦派遣一支強大的部隊登陸北非,那麼也許幾年之內就能打敗迦太基人。

漢尼拔的幸運和不幸

漢尼拔是幸運的,他有一個精通兵法的父親和一個精通政略的姐夫,父兄的言傳身教讓漢尼拔領悟到了古今首屈一指的爲將之道;同時,他又繼承了一支能征慣戰的部隊,使他有機會將指揮藝術的精髓發揮至極致。但是同時漢尼拔又是不幸的,他的祖國早已走過了興盛時期,現在已是日薄西山,腐朽、沒落、貪婪、愚蠢,但是作爲一個迦太基人,他又必須與如日中天的羅馬爲敵。

就公元前219年雙方的形勢而論,也許只有立即發動戰爭,漢尼拔才能擁有一個擊敗羅馬的最佳機會與時機。波河流域的高盧人剛被征服不久,對羅馬人非常仇恨,如果漢尼拔進軍意大利,那麼就會得到高盧人的擁護與支持,據說,戰爭中加入漢尼拔軍隊的高盧人足有六萬步兵與四千騎兵(注8)。如果算上漢尼拔的二弟哈斯德魯巴於公元前207年春翻越阿爾卑斯山後在高盧的招募,以及漢尼拔的幼弟瑪哥於公元前205年在熱那亞登陸後在高盧的徵兵,那麼波河流域的高盧人加入迦太基軍隊的人數可能接近八萬。就西班牙的形勢而言,迦太基在西班牙的實力在短時間內難以繼續增長,拖延發動戰爭的時間只會增加北非的危險與羅馬的實力。現在我們把目光轉到意大利以東,羅馬與馬其頓盟友伊裏利亞海盜的戰爭已讓雙方瀕臨戰爭的邊緣,雖然在其後的第一次馬其頓戰爭(公元前216年-公元前205年)中馬其頓人作戰並不得力,但是迦太基與馬其頓的聯盟還是或多或少的牽制了羅馬人。

戰爭是如此的不可避免

北非是如此的脆弱

時間已不允許漢尼拔繼續準備戰爭

每拖延一日,北非的危險增加一分

每拖延一日,羅馬的實力便會增強一分,而迦太基人的實力則難以有實質性的轉變

也許再也沒有比這個更好的時機了

也許這是漢尼拔擊敗羅馬的唯一的一次機會

在此形勢下漢尼拔唯有儘快進軍亞平寧,不論從西班牙出發直至翻越阿爾卑斯山一路上是如何的困難,他也須義無反顧

迦太基輸得一點都不冤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16年不過是短暫的一瞬間,雖然羅馬最終以微弱優勢贏得了第二次布匿戰爭,但是在整個戰爭中迦太基人也有多次取勝的機會,漢尼拔已經非常接近於擊敗羅馬,從而徹底改變世界歷史的進程。如果西庇阿不在坎尼戰役的倖存者之列;如果坎尼會戰之後,迦太基政府能夠積極的支援漢尼拔;如果馬其頓王菲力對羅馬的作戰時候能夠採取更積極的行動;如果西西里島上的迦太基軍隊沒有遭遇瘟疫;如果公元前207年春翻越阿爾卑斯山後的迦太基軍隊能夠與漢尼拔順利會師……等等等等。但是,不論如何,迦太基終究戰敗了,而對於戰敗應負最大責任的則應是迦太基政府。漢尼拔在意大利的整整15年中間,迦太基政府給予他的支援僅僅是4000名利比亞士兵而已!與最重要的意大利戰場相比,迦太基政府顯然更關心西班牙的銀礦與西西里的糧食。但是,在西班牙與西西里作戰,一者缺乏優良的將帥;二者僱傭兵的素質與羅馬軍團相比頗有差距;三者在西班牙作戰有我們前面所敘的種種不利,因此迦太基政府最好在這兩地採取守勢,可是他們錯誤的在此兩地採取攻勢,白白將兵力浪費於這兩地,而不去支援最具備決定性,也最需要兵力支援的意大利戰場。

漢尼拔進軍羅馬的戰略思考:戰爭須在意大利打響 第2張

我們來看看意大利的形勢,羅馬霸權的基礎是聯盟體制,羅馬三分之二的人力資源由意大利盟邦提供。絕大多數意大利盟邦歷史上都曾經和羅馬兵戎相見,漢尼拔在取得數次勝利後,大多數盟邦之沒有脫離羅馬,是因爲他們對於羅馬還抱有希望,他們還在觀望,羅馬仍然佔有很大優勢,而漢尼拔的兵力卻捉襟見肘,他們對漢尼拔能否再次取得勝利感到懷疑,對漢尼拔能否有效保護他們也存在懷疑,投靠漢尼拔的一些城邦後來不斷被羅馬攻佔正是因爲漢尼拔兵力不足。在這種形勢下,盟邦一般情況下自然比較傾向羅馬了。如果漢尼拔能夠得到充足的支援,那麼意大利的形勢將大爲改觀,漢尼拔聯合意大利城邦顛覆羅馬的霸權的計劃纔有可能實現,如是,不論西班牙的銀礦,還是西西里的糧食,都將成爲迦太基人的囊中之物。

公元前241年,一個曾經富甲天下的國度因爲貪婪與愚蠢,拖欠僱傭軍軍餉,激起了差點覆滅其國的僱傭軍叛亂。30年前的它是如此短視,也難怪於30年後的它仍然不思進取。在意大利半島上,爲迦太基國運而戰的有許多利比亞人、西班牙人、高盧人、希臘人、意大利人,卻唯獨少有迦太基人!我們從來不曾爲迦太基的失敗感到任何惋惜,我們只是對那位憑藉一支風俗各異、語言不通的雜牌大軍向地中海世界最強盛的國家挑戰,並差點逆轉乾坤的勇士表示誠摯的敬意!


布匿戰爭的硝煙早已遠去2000多年,但是漢尼拔的故事將永遠流傳。無論是作爲絕代名將的拿破崙,還是作爲近代西方兵法巨匠的克勞塞維茨、若米尼、馬漢、富勒等人,無不認爲研究戰史,尤其是那些最爲偉大的名將的戰史,是獲取戰爭藝術理論的最好途徑。讓我們永遠記住作爲將軍的漢尼拔,是如何善於駕御他那支風俗各異,語言不同的多民族大軍的;他是如何善於偵察,以做到知己知彼的;他是如何善於造就一種有利於自己的態勢,以變被動爲主動的;他是如何善於瞭解他的對手的弱點,因勢利導來改變其作戰方略的;他是如何善於利用地形來增強自己的力量;他是如何善於使用他的輕裝部隊機動作戰;他是如何善於使用騎兵這種突擊與機動力量;他在順境時,如何從來不爲眼前的勝利所迷惑而作出錯誤的抉擇,而他在逆境時,又是如何堅忍不拔、百折不撓。作爲軍人,他尊重他的對手,作爲將軍,他愛護他的士兵。假若漢尼拔能夠收斂他的殘忍,那麼他將是一位怎樣賢明的將領啊。漢尼拔的故事,值得每一個有志於爲了祖國的和平穩定,爲了能夠在他日抵禦外侮的戰場上浴血奮戰的愛國者去反覆習讀……(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