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乾隆的千叟宴到底是什麼樣的 爲什麼會將老人累的精疲力精呢

乾隆的千叟宴到底是什麼樣的 爲什麼會將老人累的精疲力精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4.9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千叟宴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1644年四月,山海關守將吳三桂開城投降清朝,攝政王多爾袞帶領八旗兵浩浩蕩蕩進入中原,最終一統河山,建立清朝。經過數十年苦心經營,清朝終於在中原站穩了腳跟,各路反清復明勢力陸續被清除,社會秩序日趨穩定,農業、手工業、商業日趨繁榮,人口數量迅猛增長,到康熙後期和乾隆初中期,清朝國力進入鼎盛階段,四海承平,萬民樂業。

乾隆的千叟宴到底是什麼樣的 爲什麼會將老人累的精疲力精呢

爲了彰顯大清朝的昌盛繁榮,宣揚清朝皇帝們的敬老愛民之意,讓“官民耆老鹹得普被恩施”,讓天下萬民都能分享所謂“皇恩浩蕩”,一項曠古少見的盛事——千叟宴,隆重登場了。

乾隆的千叟宴到底是什麼樣的 爲什麼會將老人累的精疲力精呢 第2張

康熙五十二年,康熙皇帝即將迎來自己的六十壽誕。一向好大喜功的康熙,已經厭倦了幾十年如一日的壽誕慶典,想搞出點新花樣來。也不知怎麼他想起了孟子的名言“獨樂樂不如衆樂樂”,於是有了個大膽的想法:請全天下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們進京,在宮中舉行一次特大宴會,與民同樂,豈不美哉?

這個想法讓康熙激動不已,他立即下旨讓內閣六部大臣商議此事。大臣們經過合議,都認爲全天下六十歲以上的老人數目過於龐大,無論通知到人、組織進京、接待能力都應付不來,故此把年齡提高十歲,改爲七十歲以上,又另外增加了一些附加條件,比如參會者應是“年高德昭、表率鄉里”的賢良人士等等。

乾隆的千叟宴到底是什麼樣的 爲什麼會將老人累的精疲力精呢 第3張

最終千叟宴在當年三月如期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70歲以上老人2417人,參加了康熙舉行的千叟宴,一時傳爲千古佳話。

康熙開了這個頭之後,一貫好大喜功的乾隆,處處以爺爺康熙爲榜樣,更是來了個“發揚光大”,接二連三舉行了好幾次千叟宴。規模一次比一次大,參加人數一次比一次多。乾隆五十年的千叟宴,參加人數達到三千九百多人。

乾隆的千叟宴到底是什麼樣的 爲什麼會將老人累的精疲力精呢 第4張

到了嘉慶元年,已經當了太上皇的乾隆又搞了一次千叟宴,參加人數突破八千人。由於參加人數過多,遠遠超過了清朝皇宮接待能力,與會者分爲兩部分接待,三千人直接參加宴會,另外五千人得到御賜食物和禮品的賞賜。

以當時的清朝的飲食業發展水平和工作效率,既沒有煤氣竈也沒有高壓鍋,沒有機械電子產品助力,廚師們是怎麼完成這個艱鉅任務的?不得不佩服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要是老老實實上炒菜,當時的勞動效率,廚師們就是累死也很難完成這個繁重任務。

乾隆的千叟宴到底是什麼樣的 爲什麼會將老人累的精疲力精呢 第5張

內務府的廚師們想出了妙招:不吃炒菜,吃火鍋。這樣一來,省卻了最爲艱鉅繁重的炒菜環節,局面登時逆轉。每張桌子都擺放火鍋,另外再上9盤菜,齊活。九盤菜分別是“豬肉片2盤,煺羊片2品,煺羊肉1盤,鹿尾燒鹿肉1盤,螺螄盒小菜2盤,肉絲燙飯1盤”。

如此一來,廚師們只需把食材洗淨切好裝盤備用,到時候直接往上端就行了,每桌只有鹿尾燒鹿肉和肉絲燙飯兩盤炒菜,工作量大爲減輕,千叟宴難題就這樣被廚師們破解。

乾隆的千叟宴到底是什麼樣的 爲什麼會將老人累的精疲力精呢 第6張

雖說一桌只有九盤菜,但結果還是把參加宴會的老人們累了個氣喘吁吁,筋疲力盡。因爲在當時,老人們身爲平民,拜見皇帝,必須要遵守繁瑣無比的各種禮節。

舉行宴會當天,從全國各地千里萬里風塵僕僕趕來的老人們,滿身疲憊,仍然必須早早起來,到達暢春園或者皇宮寧壽宮,恭敬肅立一個多時辰,等候皇上大駕光臨。皇帝進場後,老人們必須跟隨禮部官員的指揮,行三跪九叩之大禮,然後才能落座。

乾隆的千叟宴到底是什麼樣的 爲什麼會將老人累的精疲力精呢 第7張

宴會開始後,每上一道菜,或者皇帝賜酒、賜茶、賜果,按照禮儀老人們必須起身離席,恭恭敬敬向乾隆行叩拜大禮謝恩。一桌子菜還沒上齊,老人們已經連續十幾個甚至幾十個起身下跪叩頭,很多年邁體弱的老人氣喘吁吁,筋疲力盡。有些八十多甚至九十多的老人,累的連站都站不穩了,要靠兒孫攙扶才能勉強堅持。

這還不算完。宴會舉行過程中,乾隆酒興大發,下旨“八十以上老人至前,親視飲酒”,要向八十歲以上老人敬酒,八十以上的老人們排着長隊,戰戰兢兢來到乾隆面前,再一次三跪九叩跪謝皇恩,不管會不會喝,都得喝下欽賜御酒。宴會尾聲,皇帝起身離席,老人們再度全場下跪,恭送聖駕。一場千叟宴,光下跪、起身、磕頭多達幾十次,再加上緊張,可把老人們累得不輕。

乾隆舉行千叟宴,尊老敬賢之心是極好的。但在那個等級森嚴的皇權至上時代,千叟宴某種程度上也變了味,爲了吃到他這9盤菜,可把老人折騰得不輕。

參考資料:《清實錄》《千叟宴》《故宮博物院學刊》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