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康熙爲什麼要冒險撤藩?爲什麼不等三藩老死?

康熙爲什麼要冒險撤藩?爲什麼不等三藩老死?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康熙年輕有爲,以他的年紀爲什麼要冒險撤藩?爲什麼不等三藩老死?其實這是因爲,康熙親政以後,將“三藩、漕運、河務”三件事視爲頭等大事,而康熙想要伸開拳腳在漕運、河務上有所作爲,就必須要先裁掉三藩。

“三藩”(最初是四藩)是怎麼來的?

諸位藩王勢力的形成可以說跟大清初期的形勢密不可分:

當時大清(後金)統治者(努爾哈赤皇太極等)一高官厚祿招降明漢軍將領,爲的就是爲自己入主中原做準備。

耿仲明(耿繼茂的父親)、孔有德尚可喜都是遼東人;

1621年3月,清太祖努爾哈赤攻佔遼東,當時遼總兵是毛文龍;

1628年6月,袁崇煥擅自殺掉毛文龍,東江開始大亂,自相殘殺,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輾轉流徙,實在是走投無路,投降後金。

清太宗皇太極十里相迎,舉行了隆重的接待儀式,並且一改投降人隸屬滿洲八旗的慣例,授予:

康熙爲什麼要冒險撤藩?爲什麼不等三藩老死?

孔有德爲都元帥,

耿仲明爲總兵官,

率領自己的部隊駐紮遼陽,

被稱爲“天佑兵”;

授予:尚可喜爲總兵官,

率領自己的部隊駐紮海州,

成爲“天助兵”。

此時的三位漢人藩王對於皇太極而言有兩個好處:

一是有利於中央集權,可以有效地抵制滿洲諸王的威脅;

二是能夠維護皇上的地位和權勢。

到了崇德七年,皇太極將漢軍四旗分成漢軍八旗:

孔有德隸屬正紅旗

耿仲明隸屬正黃旗

尚可喜隸屬鑲藍旗。

到此時,三藩中壓根沒有吳三桂,吳三桂投降大清跟其他三位藩王還不太一樣。

吳三桂是老家是江蘇高郵,後來去到遼東,他的父親是錦州總兵吳襄,吳襄與祖大壽互爲姻親,吳三桂稱祖大壽爲舅舅,祖祖大壽曾擔任副將等職。

後來吳襄因罪下獄,但吳三桂並沒有受影響,反而得到明廷重用,擢升爲總兵,率兵助守寧遠。

崇禎十五年二月,鬆錦會戰明軍慘敗,十三萬大軍死的死、傷的傷,很快就被瓦解,薊遼總督洪承疇也投降大清,而吳三桂逃回去不斷地收集逃亡的兵力,從三千多人增加至三四萬人,堅守寧遠,成爲當時明廷少有的可以倚重的部隊。

清兵不斷佔領各城,唯獨寧遠久攻不下;

康熙爲什麼要冒險撤藩?爲什麼不等三藩老死? 第2張

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入山西,昌平兵變,京城危在旦夕;

崇禎皇帝下令將吳三桂封爲平西伯,讓其放棄寧遠,入京勤王;並再次啓用吳襄。

但是吳三桂行軍遲緩,每天只行軍數十里路,寧遠到山海關只有兩天的路程,吳三桂用了十六天的時間,等到豐潤的時候,得知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禎皇帝自縊煤山。

吳三桂又率兵返回山海關,成爲孤立無援的部隊:一邊是李自成,一邊是多爾袞,都在招降吳三桂。李自成的“割富濟貧”“追贓助餉”的政策確實讓吳三桂不寒而慄,很明顯吳三桂並不贊同他的政策,並且擔心李自成這樣的政策,等到自己真的投降李自成,估計自己的利益會得到極大的損害

而多爾袞則是許諾:平西伯如果率領部隊歸降大清,一定會將故土封給吳三桂,並且進爵爲藩王

“伯若率衆來歸,必封以故土,進爵藩王”

更何況已經有三位漢人將領在大清冊封爲藩王,吳三桂更傾向於多爾袞這邊。

同年四月,山海關一戰,清軍、吳三桂聯手攻打李自成,李自成大敗,多爾袞直接將吳三桂封爲“平西王”,到這個時候,大清一共存在四位異性藩王。

大清入關以後,主要是跟漢人打交道,自然需要發揮漢人藩王的作用:

順治元年,孔有德、耿仲明跟隨豫親王多鐸,

吳三桂、尚可喜跟隨英親王阿濟格,

分兩路征伐李自成。

順治二年,孔有德、耿仲明與多鐸下江南,攻下南京,消滅了南明第一個政權—父王政權。

而吳三桂、尚可喜跟隨阿濟格則是繼續征討李自成,

一直到這個時候可以說是滿漢合師的時候,而從第二年起便是漢人藩王獨自征伐的階段。

可以說一直到順治六年,四大漢人藩王確實起到了不少的作用,同年五月,順治冊封:

孔有德爲定南王,率兩萬進軍廣西;

耿仲明爲靖南王(耿仲明因藏匿逃犯自殺耿繼茂繼承王爵)

尚可喜爲平南王

靖南王與平南王各領兵一萬進軍廣東。

南進之師還是比較順利的,孔有德攻佔桂林,尚可喜攻克廣州。

順治八年,清廷命吳三桂進攻四川,四位藩王中吳三桂的勢力是最強的,號稱是五萬之衆,後來不斷擴展到了七萬。

但是順治九年,孔有德在李定國攻克桂州時陣亡,他的兒子也被害。

至此“四藩”變成“三藩”。

到了順治十四年十二月,順治帝授吳三桂爲平西大將軍。

到順治十六年正月,三路大軍齊聚雲南,南明永曆帝等人敗走永昌府,後來躲到了緬甸,兩廣、雲貴基本上平定。

三月份,順治帝根據洪承疇的建議,命:

平西王吳三桂駐守雲南,

平南王尚可喜駐守廣東

靖南王耿繼茂駐守四川,後來改爲福建。

康熙爲什麼要冒險撤藩?爲什麼不等三藩老死? 第3張

在當時來說,“三藩”分鎮,確實有很不錯的效果:

1、吳三桂除掉永曆帝,李定國也去世,雲南得到徹底的平定;

2、耿繼茂與尚可喜駐守在廣東與福建可以有效地抵禦鄭成功的攻擾。

康熙初年三藩爲何會成爲心頭大患

確實不得不承認三藩分鎮有切實的好處,但是給大清帶來的負面影響確實不容忽視,也是康熙爲何要堅持撤藩的原因,只能說:在一定的形勢背景下三藩存在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等到了康熙初年,天下平定,對於清廷來說,三藩就是負擔。

吳三桂、耿繼茂、尚可喜原本是投降歸順於大清的,正因爲大清初期特殊的情況讓三人搖身一變成爲開國功臣,鎮守邊疆的藩王。

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天下之大莫非王土。

更何況大清那麼大,確實有朝廷看不到的地方,正是利用了“天高皇帝遠”的優勢,獨居一方的三藩不僅勢力、實力不斷膨脹,野心更是在膨脹。

1、在窮鄉僻嶺個個可以說是富甲天下:

尚可喜在廣東鑿山開礦、販鹽,但是卻對朝廷一文的稅銀都不交;並利用地理優勢壟斷對外貿易

耿精忠雖年輕,但絲毫不遜色,在福建是橫徵暴斂,將很多的奇珍異寶都收到自己手裏;

而吳三桂是三人中最過分的,不僅做買賣驚人,還利用公田私自大興土木,其實換句話說:用康熙給的銀子來做投資。

這還不算,吳三桂甚至自己造錢幣,並且取了個名字叫“西錢”。

可以說“反大清之心”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2、即便是如此,每年三藩還理直氣壯地跟朝廷要餉銀,美其名曰是“軍用必須的開支”。

單純拿雲南來說,每年的餉銀最多時達到了九百多萬,平時即便是再少也不少於數百萬;

可以這樣說:

“天下財賦,半耗於三藩”

3、向來只有朝廷纔有人事任用權,而三藩貪得無厭,竟也要掌握在自己的手裏。

只要是三藩提名的官員,就連地方總督、巡撫都由不得別人說三道四。

吳三桂甚至上書康熙,讓朝廷允許雲南、貴州各地的官員都要聽從吳三桂的調遣。

其實就是向天下說明:吳三桂的王權僅次於皇權。

那時的吳三桂壓根沒有實力可以直接壓制吳三桂,只能是答應。

4、朝廷最初採用了養虎爲患的制度,不僅不利於牽制三藩,反而方便了三藩勢力的蔓延。

康熙並不是不知道三藩的作爲,眼瞧着三藩的勢力逐步發展到無法控制,只能暫時採取親近的策略:公主下嫁。想用聯姻的方式暫時穩住三藩,等到時機成熟除掉三藩。

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娶了順治帝的妹妹和碩公主;

尚可喜的兩個兒子尚之隆、尚之孝,耿繼茂的兩個兒子都成爲額駙,以這樣的方式,三藩成爲半個朝廷的人,這樣更加方便信息的收集,反倒是方便三藩勢力的蔓延。

面對三藩,在康熙初期確實是無能爲力,畢竟國庫空空、局勢不穩,對於清廷來說最害怕的就是打仗,畢竟連打仗開支的錢都不知何處來?

5、其實,清廷也想過對策,並且實實在在地實行了,“更名田”就是其中一項。

這樣看的話,鰲拜在輔政的時候確實也實實在在做了一些事情。

“更名田”:原來明廷藩王封的田產隨着明朝的滅亡而發生了變化,或是因爲戰亂荒蕪,或是被農民所有,還有不少被當地的豪強侵佔;康熙七年下令這些土地歸朝廷所有。

但這件事情完成僅僅2個月以後,鰲拜就被康熙除掉了。

康熙裁撤三藩

清朝簡歷三藩的目的是爲了安定邊疆,然而三藩擁兵自重、割據一方,尾大不掉,慢慢地走上了與中央集權對立的道路,這絕對是年輕氣盛康熙所不能容忍的。

康熙親政以後,將“裁撤三藩、漕運、河務”看成並重的三件大事,並且康熙清醒地認識到:

“吳三桂絕非宋朝功臣可比,乃是唐代藩鎮之流”

康熙也在找尋時機解決三藩的問題,並且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1、收回平西大將軍印;大力裁減兵員,節省軍費開支。

2、在吳三桂試探康熙是否真的撤藩時,康熙就坡下驢直接同意吳三桂辭去雲貴兩省事務的申請,剝奪吳三桂手中的權力,不過與此同時,安撫吳三桂,讓長子吳應熊與和碩公主一起回雲南陪吳三桂過六十大壽,而且將吳應熊、耿聚忠、尚之信等加官進爵。

如此軟硬兼施,確實讓吳三桂有些迷糊,也可以說並沒有認識到康熙如此做的真實意圖。

3、尚可喜主動申請撤藩,讓康熙大喜過望,他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好的時機開始撤藩,以此爲突破口開始撤藩;

吳三桂低估了康熙,以爲康熙這個小皇上必定不敢把他怎麼樣,所以直接上了一份奏疏“主動要求撤藩”,這正是康熙求之不得的事情,康熙力排衆議,開始撤藩。

康熙只有二十歲,血氣方剛,不是那種瞻前顧後、患得患失的人,除掉鰲拜的鬥爭讓康熙變得幹練、沉着、堅毅,也積累了經驗;康熙深知吳三桂並非鰲拜,更加不好解決,但他仍舊很堅定。

在《康熙王朝》中孝莊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孫兒你將大清朝治理成今天這樣好,了不得啊!我覺得你比你的父皇順治,甚至比你的祖父皇太極都強;我呀太老了容易糊塗。”

雖然只是電視劇中的話,但是確實說的非常有道理,孝莊雖然也是巾幗英傑,但是在很多問題的考慮上還是沒有康熙有遠見,不過他們倆的立場是一樣的。

那麼:康熙不能等吳三桂老死嗎?非要急着撤藩。

康熙初年時,吳三桂差不多五六十的樣子,即便是按照70歲壽終正寢,還得十年的時間,每年三藩的消耗半耗於天下,康熙確實養不起他們,即便是是養得起,康熙也不想繼續再養了,因爲康熙是一個有大志的人,會讓三藩束縛住自己的手腳,所以必須要解決。

而且到了康熙初年,三藩對大清的危害已經遠遠超過三藩存在的必要性。

最新文章